俞 周
(安徽省第三测绘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与核查作为对内业分配和判断的重要因素,对内业不能判断的地表覆盖分类情况进行调查与核查。通过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与核查,及时找到内业判断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判断的参数,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信息,引导内业工作人员人工解译。外业调查中收集的数据与参数,能够给用户判断数据资料提供依据,合理使用数据成果,提高工作效率。
地理国情在基本国情中占据重要位置,通过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实现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其是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方式,全面地了解自然生态、社会发展基础情况。地理国情普查作为一种获得国情国力信息的有效方法,其意义在于获得精准且完整的各类地理国情信息,并通过深入调查与分析,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与空间布局,让地理国情信息更好地为政府及群众提供服务[1]。
通过实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充分了解地理国情信息,其为国家制定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调配资源提供有利条件,并且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同时,为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服务等工作开展提供支持,是各个行业完成统计调查工作的依据。
在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与核查工作前,工作人员需要确定好工作目标,既调查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补充信息;检测判断的正确率,及时找到判断中错误问题,并加以改进;建立遥感解译样本,引导自动分类与人工解译工作的开展;评估工作成果,提供真实、有效的客观数据[2]。
在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与核查工作时,应该严格按照走到、看到和记到的要求进行,并且调查核查需要注意特殊事物,掌握一般规律性地物,保障调查核查结果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实地覆盖类型和影像可以展现出覆盖比,在出现非季节性变化的过程中,在原则上需要以调查核查数据为标准;合理使用当前数据作为野外复核的依据,分析自然、经济和人力因素下调查核查方案[3]。
在技术指标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数学基础,指的是通过建立数据坐标参照系,采用 CGCS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在地理坐标配合下,经纬度坐标值以“°”为单位,通过双精度浮点数表示,保留小数点后六位。另一个是精度指标。野外测量单点的实测精度应该满足亚米级标准,野外采集的边线和范畴线之间差异不得超过5 m。
在开展内业数据采集工作前,外调工作人员需要对测区进行实地勘察,进入到各个地区相关部门进行相关数据采集。在具体操作中,外业调查前期,准备工作包含资料准备、人员和设备准备以及测区勘察。首先,资料准备、外业调查资料包含外调底图、地形图及相关资料等,外调底图应该结合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底图的要求提前准备,一般情况下,外业调查采用的比例是1∶10000的尺底图,并且需要检查底图数据是否全面、地表覆盖图中边线、属性CC 码是否清楚、疑问图斑是否按照区域进行标记、各类要素点线面是否清晰合理以及已经获得的相关数据是否在图面中标注,同时,没有展现在图面的国情要素是否已经归类处理,在开展外调工作时,应该重点检查。地形图是外业调查中的重要因素,结合外调的具体情况,利用比例为1∶50000的地形图配合1∶10000地形图完成外调结合图的绘制,可以在驻地和线路规划等活动中应用[4]。专业资料主要是在外调之前采取各种方式获得的数据,其中包含水系、交通和行政规划等。专业资料的内容在内页采集过程中已经在图内展现,因为各种因素没有在图内展现的,或者属性信息不完整的,可以单独整理与汇总,此处在外业调查过程中重点核查。在人员和设备的准备过程中,在开展外业调查工作之前,应该提前确定好工作人员,便于更好地完成人员准备工作,全身全新的参与到外调工作中。
一般情况下,在外调过程中采用的是纸质地图结合手持平板电脑的调查方式,外业调查设备包含 GPS 手持平板电脑、手持 GPS、照相机、望远镜等[5]。在外业调查过程中,还要准备其他和工作相关的物品,例如文具、药物、反光背心、身份证明等。在测区实地踏勘过程中,需要提前根据工作要求收集好相关资料,并参考获取的信息进行测区的实际踏勘,其工作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测区交通、住宿、生态环境和植被分类等情况,适合拍摄一些比较经典,并且能够全面覆盖的影像资料,为内业采集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合理选择驻地,科学规划线路是保障外业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驻地及线路能够减少工作成本,保障工作效率与质量。外调工作一般以县为单位进行落实,县城成为了外调驻地的首选。因此,在选择驻地过程中,应该确保驻地的安全性,并且对驻地的周围环境进行勘察,尽可能不安排在比较繁华的地段,最好有独立的院落,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交通条件也相对便利。如果是县区外调,只是选择一个县城驻地是远远不行的,还要结合路程情况和行车时间选择多个驻地。一般情况下,车程大于60分钟的应该选择2个以上的驻地,这样可以节省出测与收测时间,保障工作的效率。驻地一般安排在乡镇,如果存在特殊因素可以选择村落。如果选择的乡镇作为驻地时,尽可能选择在有国道或者省道的乡镇,此地理位置为交通出行提供有利条件[6]。在外调线路规划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从三个层面进行规划,一个是全县外调线路的总体规划。在选择完驻地以后,需要按照由远到近的原则进行外调次序规划与安排,对全县周围交通环境不太理想的区域进行外调,逐渐朝着县城靠近,之后从县城返回。另一个是驻地线路地规划。在规划驻地线路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最大外调区域的全面改革,对于只能从该驻地进入,其他驻地不能通行的地区,不管道路多远,均要做到科学地规划,并且对于2个以上的驻地可以到达的区域,需要结合2个驻地之间的距离,折中处理安排外调,防止在交通上浪费时间。最后一个是合理安排每天外调的线路,通过结合每天外调平均路程的情况,选择当天工作规划方案中最远距离,到达该地点与返回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线路完成,形成一个环状线路,第二天重新规划一个环状线路,以驻地为中心,线路需要从多个闭合环状线路组合而成,具体形状为花瓣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按照重复线路工作。如果某条道路和其他道路之间无法连通,单线行驶,则需要单独规划,保障外调线路的全面覆盖[7]。
首先,地表覆盖分类调查。深入调查图幅范畴中疑问的图斑,调查内容包含图斑类型和范畴等,对可以到达区域的疑问图斑进行实地考察并拍照,并且如实记录。在实际工作中,尽量对图幅范畴中不同地类进行调查,保障调查范畴的全面性。对内业解译的图斑及属性,应该按照相关比例完成抽查工作,一般控制在30%左右,选择的样本分布均衡,尽量和该类图斑分布高度统一。在对正确率调查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扩充调查范畴,调整调查比例,保障调查结果的质量。对于新增地类或者已经改变的图斑,应做好实地补测工作,正确的划分新增地类和变化图斑的范畴,及时拍照并记录。对于已经变化的图斑,应该正确规划出变化范畴,并且将TAG 调整为 4,在同一时点调查过程中进行调整。针对不能到达或者禁止进入的区域,通过采用同类地物类比和地理分析等方式完成调查工作。
地理国情要素调查。在实地调查过程中,需要具体标注疑问要素的位置、边界和名称等,及时拍照和记录。针对内业不能收集的村委会、学校、单位和企业等国情要素,应该对其位置、边界和范畴等进行调查,并且对业内解译国情要素类型、边界和输定等按照相关比例进行抽样调查,如果核查正确率无法满足实际的要求,可以适当增加核查的比例[8]。专题资料无法满足国情要素时,工作人员应该及时补充调查,同时,拍照与文字记录。对于通过采集专题资料来确定的国情要素属性的,应对其正确性进行外业实地检查。如果是新产生的要素,应该做好外业补调或者补测工作,在统一时点核查过程中进行修改。
记录外业调查轨迹。在开展外业调查与核查工作过程中,应该及时调整外业调查的轨迹,并且保障调查轨迹的连续性。在进入到任务范畴时,工作人员应该通过GPS 技术记录调查轨迹;工作人员在走出任务区域时,将GPS系统关闭,停止记录轨迹。
在过程质量控制和成果质量检验评定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地理国情普查过程质量监督抽查标准和要求进行。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将质量控制管理渗透到各个环节,并且将工作重点放在普查环节中重要内容、重要节点和薄弱环节上[9]。对外业底图制作、外业调查方式、调查记录等过程进行质量管控,必要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要求保留相关的照片,外业采用电子测绘方式时应该如实记录,为后续问题的发现和处理提供依据。
总而言之,外业调查与核查是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确保地理国情普查工作顺利完成的关键。通过外业调查可以实现对内业判读的全面核查,检查内业判读地类精准性,并在外业拍摄地物照片,并且将其制作成地类样本解译,为内页工作人员的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外业调查和核查是全面检查内业人员判读地类工作能力的依据,其为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质量提高提供有利条件。该工作让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更好的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给未来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并且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