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蛇灰线寻线索
——现代文阅读结构类题型指津(一)

2021-11-30 03:55陈静云
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 2021年10期
关键词:暗线古柏天坛

陈静云

结构是文章的“脉络”,语言是文章的“肌肤”,情感是文章的“血肉”。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了解文章的脉络结构,是读者更好地分析文章语言、理解文章情感的基础。

结构类题型也是高考语文的常见题型。它既可以在材料阅读中出现,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4题,“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也可以在小说阅读中出现,如2021年南京四校联考现代文阅读Ⅱ《弗洛西亚姨妈》第9题,“古典小说中常采用双拱式结构,即两条线索似乎各走各的,不会交叉,但实际上,作者是将它们相互比对,来寄托自己的许多想法。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结构特点并分析其效果”;

还可以在散文阅读中出现,如2021年山东临沂期末试卷现代文阅读《天坛十三记》中第7题选项A,“文章以双线索贯穿全文,一棵斜躺的古柏是明线,古柏引起的联想与思考是暗线,明线暗线巧妙编织,显隐结合,使文章摇曳生姿”;甚至,诗歌鉴赏中也会考到各种结构类问题,如2021年山东济南三模卷诗歌鉴赏《别房太尉墓》中“律诗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既各自独立,承担不同作用;又彼此连贯,彼此照应。请分析这首诗颈联的独立性与连贯性”。

因此,高效地掌握结构类题型的阅读技巧,是考生应考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考生阅读速度和质量,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

线索是结构类题型中的常见考点,有时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有时则在结构特点大题中体现。本文将就线索的基本知识帮助考生分析如何准确找出文章线索。

基本知识

线索是文章的经络,缺之则血肉散,得之则精气聚。它贯穿一篇文章的始终,使文章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读懂文章,理清结构,务必要准确抓住文章的线索。

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1.具体的事物或事物的特质。如《白杨礼赞》,就是以白杨树,以及白杨树不甘平凡的特点作为文章的线索。

2.具体的人物或人物特征。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则是以父亲和父亲的背影为线索,串联起琐细事情,表现父子之间的含蓄深情。

3.具体的一件事。如契诃夫《变色龙》,则是以一件小事为线索。小狗咬了人的手指,警察奥斯蔑洛夫若能秉公处理,这原本是一件小事。小说恰恰以这样一件小事为线索,对主人公奥斯蔑洛夫前后不一致的五次处理态度进行了细致描绘,突出了其欺下媚上的丑恶嘴脸,极具讽刺效果。

4.小说叙事者或散文抒情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大多是以第一人称形式“我”出现,便于文章抒情议论,有利于推进文章层次。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就是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线索,来塑造小说主人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叙述人物命运,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5.时间推移或空间转换。如李健吾的散文《雨中登泰山》,就是以“移步换景”的空间转换顺序为线索,串联起作者雨中登泰山所感受到的奇特风光和独特雨趣。

6.思想感情的变化。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突出了自己的情感变化过程,情感变化也贯穿在夜游荷塘,欣赏月色的过程之中。作者由一开始“心里颇不宁静”,到“出门寻找冷静”,到“得到片刻宁静”,到“向往热闹而不得”,到最后“心中依然不宁”,整个情感变化起起伏伏,优美的景色之外,更能表现出白色恐怖时期,有良知知识分子难以排遣的内心苦闷。

当然,《荷塘月色》还是一篇典型的双线结构散文。所谓双线结构,就是在文章中同时出现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一般而言,明线是文章中比较明显可以直接找到的具体的事物、人物、景物或时空变化等,暗线则与人物的情感变化或不同人物的命运交叉叙述相关。如《荷塘月色》中,明线是作者游览荷塘的时间变化和空间转换,暗线则是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几次情感起伏。

因此,文章线索考点虽小,但准确掌握对理解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至关重要。

例题指津

天坛十三记(之九)

肖复兴

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600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祈年殿和圜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喟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突出天坛柏树之多,生命力顽强,历史悠久。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画关键词句,尤其关注程度副词和转折词。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圜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栽倒在地。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天坛不能没有古柏,二者相配。从几个比喻句中看出二者的密切关系,天坛是“元帅”,那古柏则是“元帅麾下威武成阵的将士”,离开古柏,元帅也只能是“花拳绣腿”,二者相辅相成。“二者相配”,除了相辅相成,更有“彩云拱月”的烘托作用,生命力顽强,历史悠久的古柏也衬托了天坛的历经沧桑和历史悠久。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由面到点,用比拟、比喻等手法具体描绘了一棵斜躺的、与众不同的、不甘屈服于命运安排的古柏。结尾雕塑的比喻与下文凡·高的美术元素相呼应,使得文章中西合璧,内涵丰富。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这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棵古柏的充满烟火气、生命力旺盛等特点风貌,与我对比,更突出了这棵古柏的青春如昔,生命力之旺盛。

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人与树的隔膜,引发深入思考。过渡段落,由上文对古柏的描绘,转入理性的思考,由实转虚。

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当年,凡·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疗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那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的元素太丰富了,随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藤蔓有特殊的故事感”。

方尖碑是古埃及的杰作之一,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

面对柏树,凡·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凡·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联想凡·高和史铁生从不同角度对古柏的评价,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古柏。注意圈画关键词句,尤其是表特点的词语和作者议论抒情的句子。越临近结尾,离作者的情感和主旨越近。

凡·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同,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我想,如果在凡·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晷,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晷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

“我”终于深切认识了天坛里这棵古柏。天坛古柏与日晷相配,首先是外形相似,“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更深一层次,联系上文“方尖碑”的崇高,以及在联想中的一些议论性的文字,可以得出与主旨相关的深层义,即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相配。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双线索贯穿全文,一棵斜躺的古柏是明线,古柏引起的联想与思考是暗线,明线暗线巧妙编织,显隐结合,使文章摇曳生姿。

B.“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我坐在它对面画它”,叙述性文字的插入,丰富了文章的表现方式,体现出作者与天坛古柏间的深情。

C.文章善用比喻,将一棵斜躺古柏比作了一个武士、一尊雕塑、一尊卧佛、一个老爷爷、一块日晷等,形象地展现出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

D.作者的散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

该选项考查的是考生理清文章脉络,找出文章线索的能力。线索的特点肯定是贯穿全文,而文中“一棵斜躺的古柏”是从第4段才开始写起。因此,无论如何,明线也不会是“斜躺的古柏”,如果一定要有一条明线,那只能是“天坛古柏”。这是最明显的错误。如果考生对线索的基本知识掌握牢固,找出这点错误并不是很难。另外,也有同学质疑这里提到的双线结构,虽然并不是很典型,但毕竟文章从开始,就在描写之外,不断联想,由帝王到将军,由凡·高到史铁生,由方尖碑到日晷,因此,以古柏引起的联想和思考为暗线,这点也是成立的。

方法小结

解答此类题目,以下六个角度入手:

1.关注文章标题。

2.关注文中高频出现的物象。

3.关注文中时间地点变换。

4.关注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5.关注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

6.判断文章是否有双线结构安排。双线结构一般一明一暗,一虚一实。

猜你喜欢
暗线古柏天坛
课堂教学的“明线”与“暗线”
古柏
《天坛之美》
柴达木映画
《清水洗尘》的网状结构分析
例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暗线”
古柏
例谈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主线”与“暗线”
美国大峡谷的古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