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馨瑶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近年来,东莞在创新人才政策机制、建设人才载体平台、开展人才引育工作、组织人才交流活动和实施“科技东莞”工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人才之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对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是实现技术、资本对劳动、自然资源的替代,是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过程。而创新驱动主要靠人才。人才资源规模的提升,能够减少物力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促进技术创新的出现。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放眼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机遇,东莞要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占据相对有利的位置,必须下大力气在人才上做文章。要深入研究东莞人才之都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互联互促问题,探索人才支撑引领产业、产业汇聚提升人才的良性发展之路。
一是人才队伍量质提升。2016-2018年,东莞人才总量由146万人增至195.34万人,年均增长15.7%;高层次人才由8.48万人增至12.62万人,年均增长21.9%;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由132.6万人增至 171.5 万人,年均增长13.7%;专业技术人才由 17.6 万人增至 23.3 万人,年均增长 15.1%;持有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人才由 20.4 万人增至34 万人,年均增长 29.1%。全市高端人才超过六成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建有一批高水平人才载体平台。组建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技设施和科研平台;组建了广东华中科技大学东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32家,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共性技术支撑;推动企业组建研发机构,目前经政府审核备案建有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3685家,全市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大型工业企业基本建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全市拥有省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600家;建设了天安数码城、松湖华科、中集智谷等1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器面积约177万平方米。
一是出台形成人才政策体系。为引进和培育各类人才,从2013年起,密集出台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特色人才特殊政策等50多项政策制度。同时,积极推动市镇联动,各镇街(园区)先后出台115项专项人才政策。近五年,市财政累计投入人才资金21.11 亿元,平均每年投入4.22亿元。二是积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引进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和人才,近年来累计引进36个省级创新科研团队,获得省级财政经费资助8.25亿元;累计引进38个市级创新科研团队,市财政资助经费2.37亿元;累计引进8批共90名领军人才,最高资助加奖励500万元。认定、评定在东莞重点发展的行业、产业、领域紧缺急需或作出相应贡献的高层次人才,从2013年起已认定、评定317名特色人才,这些特色人才可享受科研、创业、居留和出入境、落户等15方面扶持。从2019年起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提出用3年时间,引进10个国际一流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团队,选拔100名博士专业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引进培养1000名重点领域的领军人才,引进培养10000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创新人才,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把东莞打造成为创新创业及技能人才之都。三是策划组织人才招引活动。东莞打造了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千人计划”专家东莞行、“人才东莞”推介活动、国际科技合作周等特色人才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成果显著,形成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东莞经济的产品结构也逐步趋向先进制造产品和现代服务为主导的结构。目前,东莞工业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电子信息产品、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制品、食品饮料、造纸及纸制品、玩具及文体用品、家具、化工产品、包装印刷等,其中有新兴产业产品,也有传统产业产品,都在进行各自形式的升级。以智能手机、集成电路、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装备、动力电池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现代服务发展迅猛,成为推动东莞产品结构升级的中坚力量。在显著的产业转型升级成果中,人才助力作用明显。一是人才助力重大科技设施建设,东莞汇聚顶尖人才和科研资源,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技设施和科研平台,推动东莞的基础研究能力迅速提升。二是人才助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2007年以来,东莞引导建设了32家公共技术平台(新型研发机构),这些平台累计引进各类人才约5500名,借助引进的人才,32家公共技术平台建有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平台105个,累计承担各类项目816项,获得发明专利70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70篇,牵头制定行业标准9项。三是人才助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东莞通过人才培养和研发队伍的建设,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服务和管理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全市研发人员数量增长较快。以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例,2018年全市高企共有科技活动人员172669人,同比增加31221人,增长速度为22.07%;科技活动人员占高企从业人员数的比例为18.45%。
一是企业研发、销售、管理等高层次人才匮乏。由于产业结构与发展阶段的原因,东莞劳动力供给以产业工人为主,在当前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技术研发人员、高水平销售人员、高素质管理人员、高端生产性服务人员等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普遍问题。二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短缺。东莞拥有520万名产业工人,其中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到70%以上,高中(含中职、中技)以下学历占比达到80%,大专以上学历仅占20%;普工占比达到75%,技术工人仅占12%(约62万人)。其中高级技工仅占技术工人比例12%,远低于德国的50%,日本的40%。2012年以来,东莞累计培养鉴定技能人才2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万人,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规上工业企业承接高层次人才的载体偏少。东莞企业数量众多,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它们在打造研发机构上意愿不强、能力不足,总体来说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偏少、水平不高。市科技局累计受理并审核备案建有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3685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例约为37%。在珠三角各市中,这一比例排在第八名,不仅低于广州、深圳、佛山,也低于江门、惠州、中山和珠海。就东莞自身而言,还意味着全市6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尚未建有经政府认可的研发机构,更遑论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四是现代服务业承接高端人才的能力十分薄弱。现代服务业注册公司的门槛很低,对人才的要求却很高。随着经济的升级发展,东莞对咨询服务、研发型服务、检测服务、认证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财税服务、知识产权、教育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存在客观需求,但市场自身的力量难以培育壮大这类企业,目前东莞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规模都偏小,大多实力薄弱、高端平台少、自我发展困难,难以拿出高薪引进高端人才提升服务和经营水平,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负反馈。
在政策助推下东莞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当前形势下,外有中美贸易战带来的海外人才引进受限,内有“人才争夺战”。东莞的地理位置不如广州、深圳,城市建设、周边配套、薪酬水平、交通条件等人才发展较为看重的因素也与广州、深圳有较大的差距。东莞处于广、深之间,在享受广、深带来的产业“溢出效应”同时,也面临着突出的人才“虹吸效应”,必须在政策上出大招,大胆创新,突出重围,让优秀人才自愿主动来莞工作与生活,将东莞打造成为“人才之都”。东莞一要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弥补差距;二要优先保障人才待遇落地,提升信誉;三要调整人才引进管理机制,保证质量;四要加大东莞在重点院校的影响力,源头抓起。
东莞先后出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十余项政策和举措支持创业,已覆盖扶持创业的多个方面,大多数政策已于2020年12月31日到期,扶持创业的对象有的没有明确包含港澳台籍人员。建议:一是各类型的创业补贴集中出台一部政策文件,其中社会保险补贴、创业场地租金补贴、小额创业贷款等部分,要明确覆盖港澳台籍来莞创业人员。二是适当提高我市创业贷款的额度,对无不良记录的东莞户籍申请人,申贷额度在10万元以下的,在获得市级以上创业示范基地推荐等信用良好的创业者经综合评估后,可考虑取消担保。三是支持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建设校园孵化基地,符合条件的校园创业孵化载体,经认定成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后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财政补贴。四是设立天使投资奖励补贴资金,试行2-3年,从市级种子基金每年划出500万元,对35周岁及以下高校毕业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在东莞初次创办的企业,获得天使投资的,每年遴选20~30个初创企业项目,按每个项目天使投资金额的10%予以奖励补贴,最高不超过20万元。
近年来,东莞在人才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结合东莞“人才之都”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情况,参照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东莞现有的人才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以更有力地支撑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