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寒琪
(《环球人物》杂志社,北京 100733)
近年来,公共教育由以往的博物馆、艺术馆等场所发生物理化转移,移动终端成为重要的信息接口,审美教育的互联网形式转型被迫提前开启,展览的新型传播媒介急待开发探索,大众艺术行为的多样化不断涌现,科技因素起重要作用的新时代的展览生态已见雏形。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影响着大众生活的各个层面,传统观念在策展中不断被敲击与颠覆,新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地探索展览的创作边界。
展览内核与再创造:传统的展览自身不产生内容,展览策划是基于展览内容之上的内核再创造,因此展览体系的形成是围绕展品中心所做的裂变过程。现阶段的展览经受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考验,展品的研发再创作对艺术存在的时间性与展示空间的思维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脱离展品形态本身,以全新的维度和视角,挖掘和归纳展品的内在性格与意涵,通过全新的科技手段,构成新媒体形式的展品再创作,提升艺术作品的价值与品格,是科技发展的巨大变革下艺术策展的内在要求。
范式革命:实体策展的范式思维限制着互联网时代的展览转型,脱离实体展览的艺术创作急待开发。目前来看,国内博物馆推出的线上展览,很大部分是将原计划的线下实体展览进行数字化转换,相对来说,是比较局限的再现。在网络时代的展览中,展陈空间、技术手段、传播媒介都有着无限延展的可能。展览不再受开展闭展的时间所限,也不再被特定的场地、网页、程序所禁锢,展览早已突破了原有的视觉形态,网络维度极大地放大了它的开放性和包容度。一场展览可以是无实物的事件性思想传播,更可以是没有时间终点的现象级裂变。互联网时代展览的范式革命已经展开。
由于展览特有的聚集和交流的属性,在2020 年的全民居家的特殊时期,互联网终端设备成了必不可少的展示媒介。基于科技手段的高速发展和5G 技术的广泛普及,展览形式的多样性让人们体验到网络文化前所未有的繁荣。
交互技术下的界面展览:交互展览是一种以展品为核心的线上展示形式。在交互过程中,作品的数据信息被上传到终端页面,观者通过扫码或搜索形式进入到优化设计的页面中,根据主动意愿点击按钮跳转界面,进行作品图片与文字信息的浏览,来完成观展行为。这是典型交互思维下的“云观展”,整体展览由多个层级界面组成,这些界面的编排与设计形成了展览内在的逻辑结构。交互型展览往往更注重呈现展品本身的内容信息而非展览行为本体。
虚拟现实的全景型展示:实景观展是数字技术发展下普遍采用的展示形式,其核心是通过三维建模、虚拟现实或全景拍摄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在虚拟维度还原现实的展览环境。观者虽在屏幕前,却以第一视角走入展览,看到现实展厅的场景,感受缩短的物理距离,身临其境地欣赏作品。故宫博物院的全景故宫、国家博物馆的《大唐风华》等展览,是国内数字博物馆的典型案例。观者可以在虚拟展厅中自由行走、转换视角,在欣赏展品的同时,充分体会展陈设计的美感。
5G 下的直播观展:近年来盛行的直播现象为线上展览提供了传播的新思路。观众进入直播间,远观主播进入展览现场,边听讲述边欣赏作品。2020年,故宫的首次直播活动“云游故宫”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观众跟随讲解员领略到宫门关不住的初春美景与不为大众熟知的传统文化。这一场直播充分运用了网络社交媒介的宣传作用,使这一事件不断产生裂变,达到惊人的传播效果,使人们足不出户感受一场美的教育与文化的盛宴。
短视频化传播:短视频化的艺术作品随着社交媒介的发展频繁传播。艺术品作为短视频的内容主体,经过影像的采集再创造,以新的技术形式展现更深的精神内核,最终以传播效果为依据和目标。以陕西博物馆的“文物动起来”为例,此项目可视作是介于展览传播和艺术衍生之间的产物,对博物馆内的文物进行采集、建模、动画等创作,使文物仿佛获得生命与思想,随音乐或故事情节鲜活的动起来,这组短视频在互联网作用下迅速扩散,达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相比前几种线上展览形式,艺术品的短视频形式传播更容易在生活中被大众所接受。
展览内涵的主题表达决定了展览的叙事方式,配合策展的多种形式,为观众提供了解读作品内核的操作引导,从内容上为传播的有效性和故事性设定了注脚,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反映了人们所关注的内容与思考。
突发事件往往使全世界的艺术家不约而同地联合起来,仿佛达成了心灵的默契,创作出众多相关主题的艺术作品,表现了所面对的未知的前方与多样的内心。他们记录了那些人格与人性、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与智慧、抑或是自我心灵的重塑……这些事件性思考不断涌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刻下厚重的一笔。以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为首的多家机构和院校均举办了相关主题的线上展览,用艺术的语言释放了在生活中汲取到的强大力量。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生活习惯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思考的方式。“虚拟与现实”早已融入到生活环境中,人们已对过速信息化的现状产生担忧,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无休无止,虚拟现实的交互体验成为众多展览的主题。面对如此社会环境下的艺术性思考,迫切且充实,相信创造性的课题更能引发对未来世界的讨论。
2020 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年,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历史时期,所以在国际社会大环境下的能量与现实是展览传播的一大重要主题,政治历史题材的展示在众多展览主题中占有一席之地。回顾性展览多为时间线索与故事性相结合的历史文化展示,在这样的展览中,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艺术家用作品记录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时代印记。
2020 年,中国文化产业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文化融合、文化消费升级、文化出海加快。展览担当起文化传播的媒介,引发了诸多衍生现象,有的因思维碰撞来实现,有的因物理性聚集来实现,这势不可挡地扩大了展览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度,滋生了多种形式的衍生文化。
艺术衍生品以点带面地扩大了文化的物理空间传播。作为艺术思想的传播载体,艺术衍生品的观赏性和实用性能够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使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信仰,观者在美术馆欣赏完艺术品后,还能挑选钟情的衍生品,把美带回家。并且,艺术衍生品的礼品属性带来了二次传播的可能,在进行赠与行为时,扩展了艺术思想的传播范围。这一购买行为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因此艺术衍生品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且必要的结果。
文化产业艺术衍生品与文化创意产品有着共同的文化价值属性,不同的是艺术衍生品对审美和艺术内核有着更极致的追求。多年来,艺术衍生经济发展迅速,品类已经从早期的礼品属性发展为衣、食、住、行全场景,并且有了相当一部分客户群体,追求生活品质的人群会在选购必需品时寻找艺术的踪迹,有些非原作的衍生品也能达到高昂的销售价格。
多维的衍生品因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动漫形象、互动游戏、音视频短剧等在文化的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贴近年轻化生活习惯和状态,得到了新生力量的支持和推崇,又因消费的碎片性特点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衍生品由实物产品发展为虚拟网络产品是艺术化裂变的潜在趋势,并在数字艺术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多维衍生品因互联网事件化传播的迅速扩散,已渐渐登上衍生品的主流舞台。
展览通常是艺术家与学者沟通交流的重要聚会,艺术家与评论家们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倾听各界的声音,从大众群体和行业的反馈中,得到创作灵感与启发,通过研讨活动达成思想的汇总与提升。
展览作为一个艺术的场景化教学场所,吸引着众多的艺术爱好者们前来,在欣赏、思考、交流与消费的过程中,投入到艺术氛围中,给予他们新的思想与启发。而展览于孩子们更有着天然的空间吸引力,展览中的美与趣味能够潜移默化的作用于孩子小小的心灵,美术馆、博物馆变成了审美熏陶和兴趣培养的课堂,展览延展出的教学课程趋向系统与趣味性,成为展览的内容延续和知识的重要扩充。
区域文化的聚集充分表现了本区域的内在性格,不同的区域文化通过不同方式外露。在城市建设中,与经济充分融合的文化内容富有更多内部生命力与外部活力,商业运营带动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不断延展文化艺术的边界,使大众传播先行。
文化艺术园区既是展览馆的空间衍生产物,又是区域内的文化聚集现象。多种思想的交融与磨擦表现出本区域文化开放程度,很多活跃的园区作为代表性地标被建设与传播。文化艺术园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通常包括文化、消费、旅游、娱乐等多种职能,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商业设计等方面都极易出圈,创作出很多优秀的综合性案例作品,从而滋生网红经济与旅游打卡现象,极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文化艺术园区的商业化发展与繁荣极大增加了城市的多样性与独特的魅力。
每一个时代的技术革命中,艺术总是做出自己独特的回应。
在新的技术革命与思想革命下,展览承担着更多的作用与担当,艺术品的作用与价值也将被重新定义,艺术衍生的产品和产业也将无限发展,文化的思考方式和呈现方式都得到新的启发,大众的接收与参与行为发生根本的变化。
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多样与自由促进了艺术生态系统的进化发展。探讨如何建立以分享与传播为基础的文化艺术经济,策划拓展我们对科技+艺术认知边界的新型展览,将成为新时代策展的长期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