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杏
(广西横州市百合镇农业水利站,广西 横州 530302)
前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和落实,解决农村产业滞后问题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方向。应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普及工作,使农业机械化得到大范围的普及,能够带动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对于农业经济效益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社会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我国仍存在一定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且城乡经济差距表现有越来越大的消极趋势。对此,为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奔小康的战略愿景,急需解决三农问题。农业机械化是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推动力,更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地落实。据此,应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状况,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使现代化薄弱的农业产业成为我国的特色优势。
过去的农业都是依靠大量劳动力生产,而随着高新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农业作业已经从传统的人畜劳作转为机械化运作,不仅降低了农业劳作的用工成本,而且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生产模式。结合地方优势,形成了一条特色的产业链,并在农作物的播种、灌溉、施肥等方面更加流程化,实现农业机械化,并带动了地方经济效益的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农业经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落实乡村文明建设使得农业振兴、乡村人民生活富裕,民乐国安。
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是农作物生产,要想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应首抓农业经济,只有农民的生活得到保障了,才能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离不开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普及工作,只有加强农机普及才能更大范围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加强农业机械化,能够促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地投入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去,其大力推广可使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在过去,农民的耕种都是日出而作,日暮而归,不仅效率低,而且对农民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而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使得农民的工作效率更高,机械化的生产使得不需要浪费体力和时间完成一整天的工作,农民在种植初期可以用播种机播种,然后进行机械灌溉施肥,将农业科技和机械化设备有机结合,不仅给农民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促使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在机械化设备的应用下实现农作物稳定、高产、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这给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多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粮食类的种植业为主,农业生产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出现农业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农业机械化使得基本种植业产能书评非常稳定,在这个基础上为林牧副渔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粮食与劳动力保障,并通过农业机械化的运用,使农林牧副渔全面、稳定、高速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在提升了农业经济的同时,还推进了乡村经济振兴的落实工作。过去的农村,农民为了致富,后代的年轻一辈常常去城里劳务挣钱,导致留在农村中的农民基本上都是年迈的老人。由于年龄因素身体素质过差,农作物种植量往往只能自给自足,无法创造太多的收益,极大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现如今,随着农业现代化时代的到来,不仅加大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省去了农民大量劳力,也以此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返乡工作,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乡村度假旅游产业。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居民工作生活的压力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回乡体验乡村文化,感受乡村的质朴。因此,农民可以使用机械化设备大量种植农作物,结合农业科技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建立绿色农业产业园,吸引城里人的关注度,吸引其消费,不仅减轻了农民的生活负担,还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吸引更多农民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建设中去[1]。
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自然灾害,依据对农作物的损伤程度,其水灾、旱灾以及病虫害灾是影响最为严重的。现阶段,对农业科技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对于很多普遍性的灾难有一定成效,但遇到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影响程度还是极大的。很多地区,当遇到灾害时会大面积减产,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必须从山林设施、排水系统、田间管理等方面综合性提升田间的排洪、灌溉能力,改善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建设是单靠人畜劳动力无法改善的,只有通过农业机械化的系统建设,才能在发生自然灾害与病害时得到有效的解决。
打造现代化农业,实现机械化是基础。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其经济结构已经逐步从个体经营模式向产业化模式迈进。农业机械化在农业成规模运作中,起到降低劳动力强度、降低生产成本等作用,最大化地提升了农业经济效益。现阶段,还需在此基础上放大农村资源的社会效益,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丰富农业经济结构主体,加大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空间。不仅需进行产业化经营,还应与各大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合作,进行产业化升级,并加强农机的服务力度,使农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以满足生产力的需求。一方面,通过机械化工具代替手工作业,使农间作业不再依赖于人力劳动且应用的收益成果不再受人力、畜力的限制,拜托人工作业制约,使一个人用一个机械设备代替完成几个人、几十个人的工作量,具有提高产量的重要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机械化田间操作,其机器动作精准度高、规范性强能够保证农田种植的质量,相关农业技术的应用实现,使农田种植工作更加均等分配,耕、耙、播、收获等农作的质量非常好且效率极高,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人畜力紧张的普遍现象。尤其近年来农村人民不断向城市输出,解决农业人力资源供应不足是一个重点问题,机械化设备的应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用机器带动人力,抢农时、赶季节,不仅解决了农业人力问题,还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要想提升农业的整体现代化水平,就需加强农机的推广力度。农机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农机设备的普及力度,降低农民的采购压力是最好的办法。设置农机购置的补贴政策,是最有效的措施,能够激发农民的购买欲望。并加强农机使用的宣传力度,刺激农户自主、自发的学习农业种植的新技术,并建立农作物试点机构,为农民群众们展示农机设备的优势,提高机械化设备的体验感,使农民真正地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政府的资金扶持应满足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现在的农业产业处在大循环的模式下,农民建立农作物生产基地、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政府应采取措施引导特色农业带动农户发展,增产增收,从而实现农民专业户向特色农业产业链转型[2]。
农业机械化的大范围应用能够提高农业产业的工作效率,其主要从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共同发展中表现出来,很大程度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是节约型农业得到发展的基础保障。政府与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大农机科技的培训力度,通过建设一批标杆示范企业,建立学习机制,发挥其龙头引导作用,带动各产业的经营大户进行培训,学习最先进的农机科技并设置一整套系统的农艺技术标准,定期开展示范活动,使农户们积极地参与进来,推广新研发的农机科技成果,使农业科技切实地落实在农业生产作业中,将技术力量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农机安全是农业机械化的最基础保障,其关乎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将农机实操中可能遇到的任何风险问题宣传到位,农机示范基地与相关龙头企业在宣传农机科技的同时,还应重视农机安全问题的宣讲工作,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问题。相关监管部门做好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对农机的驾驶操作权限进行设定,通过与农业机械化学校合作,对农户们安全生产、安全意识、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基础培训,努力培养农户安全意识与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并设置一系列办证流程,严格把控驾驶员的水平,技术能力不合格一律不准核发驾驶证,加强农机的年检工作质量,严把质量关,最大程度降低农机安全事故发生。
结论:总而言之,加强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劳作中的普及力度,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在劳作中不需要投入太多体力,可以获得相当大的收益。并结合农业科技提升农作物质量,从而吸引大量消费群众,现代化的农业,已从传统的个体经济体制向产业化运作转型,真正地使农民群众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并带动了农村产业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