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南京市博物总馆,江苏 南京 210001)
非遗博物馆的观众构成问题值得研究。众所周知,第一种就是已经参观过非遗博物馆或者是参加过非遗博物馆举办的各种展览以及服务活动的个人或群体,这些理应属于非遗博物馆的观众范畴。而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尚未参观非遗博物馆以及其举办的各种活动的,这种是潜在的个人或群体,未来也可能成为非遗博物馆的观众。
传统的博物馆,服务的对象范围以及观众的接受度、理解力具有很大的局限。譬如参观活动结束后,年纪较小的观众群体对博物馆展出的一些价值较高的文物或自然标本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粗浅认识的阶段。而非遗博物馆不同,它面对的观众群体是非常庞大的,可以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观众,也可以是不同年龄的观众,总之,非遗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很广泛。除了观众群体庞大之外,非遗博物馆还有其特殊的地方。非遗博物馆观众构成的特殊性在于,在教育与服务活动中,观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非遗知识、非遗技能,他们也是非遗教育与服务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更是展示、传播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人。和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借助于人的行动才能展现其价值,它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技术、技能的高超、精湛和独创性,重视人的创造力。
非遗博物馆观众的构成十分复杂,观众的年龄、参观目的和身份等都影响着研究的结果。但是在这其中,年龄以及参观目的是最重要的,非遗博物馆工作人员也把这两个作为划分观众的重点,那么应该怎么划分?又有什么特点呢?
按照年龄由小到大的顺序,分四类:
这类观众的年龄是在四五岁到十五六岁这个范围内,按照学龄来算,是从幼儿园到初中阶段。在这个年龄段的观众对所有事物都有好奇心而且愿意去问为什么。他们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对非遗博物馆内所有的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时间延续,兴趣渐降,而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的兴趣容易转移。通常表现是,一部分非遗展示展演内容未看完,又急于看其它内容。这个特点,年龄越小越显著。第二,是容易受到非遗陈列展示的内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讲解以及社教非遗活动的感染,有助于爱祖国、爱家乡等深厚情感的培养,有助于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熏陶。
年龄范围是十七八岁到三十岁之间,这类观众中既有学生也有已经参加工作的人。这个年龄段的观众,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大多数已经完全成熟,他们对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断,而且思维活跃,接受的能力也高。他们在参观过程中并不是没有目的的“瞎逛”,而是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整个参观过程持续的时间也会比较久。虽然青年观众群体学习工作有不小的压力,但仍利用空闲时间参观博物馆。当博物馆工作人员邀请他们提出意见时,他们也不会拒绝,并且他们大多数人都有着较强的语言能力,能够清楚地表达他们的意见。
三十岁到六十岁这个年龄段都属于中年,具有年龄跨度较大,文化水平和职业相对于青年观众,差异性更加突出的特点。中年观众群体中有相当一批人是想学习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因此在参观的过程中,他们会很专心地观看展览和聆听讲解;有些中年人是陪着亲人或者朋友来参观的,这些人没有明确的目的,通常视博物馆为可供休闲愉悦的好去处。还有一部分主要是中年父母带着孩子来参观非遗展览、来学习和体验非遗项目。他们对非遗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活动的兴趣往往是以孩子的兴趣为转移,还经常不厌其烦地给予辅助性讲解和指导。
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观众可称为老年观众。这类观众或是在晚辈的陪护下来馆参观,或者与亲友一起来参观,或独自前来参观,有可能是出于对非遗博物馆某一展览的爱好或被一些特色教育活动内容所吸引,大多数是以休闲愉悦为主要参观目的。针对老年观众参观博物馆,国家通常给予半票或者免票的优惠待遇,而中国人口结构加快步入老龄化的趋势明显,可以预料的是,老年观众在每年博物馆参观总人次数中的比例必然会越来越大。因此,非遗博物馆对老年观众群体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及时做好文化产品的供给和配套服务,这也是非遗博物馆业务及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习型的观众都是学生,他们的参观目的就是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以及技能。他们可能在学校已经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再来参观博物馆是为了能巩固课堂上的知识以及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参观非遗博物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不仅仅在书本上,而且还有亲自看到和感受到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代传下去,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
这类观众的参观目的很明确,他们可能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也可能是单位布置的科研任务。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往往不会满足于参观非遗博物馆现有的陈列展览,而是想更多地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知识,进而顺利完成他们的研究以及任务。科研型观众来到非遗博物馆会努力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专为欣赏某些非遗展品或专题展览,查阅相关的图书、档案资料或采访非遗项目传承人。
包括非遗博物馆在内的所有博物馆,在它们服务的观众中最多的就是休闲型的观众。此类型的观众数量多,构成也很复杂。他们中有的可能是学生以及上班族,利用休息的时间,前来博物馆参观就是为了放松心情;还有的观众是老年人,他们空闲时间比较多,再加上喜欢安静,博物馆无疑是个很好的娱乐休闲的地方。这类观众的参观目的各种各样,但是都带有消遣时间以及观赏的想法,他们对展览内容的选择也不一样。
观众选择自己要观赏的非遗陈列展览内容以及与内容有关的事物时,参观动机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参观动机原来的要素加上外来的一些因素,就形成了参观者的动机,其决定着观众对哪个非遗展品更感兴趣,愿意去寻找什么以及是否会参与相关的活动。其中,参观动机原来的要素包括:此非遗展品是否有观赏性、用途是什么以及对自己的意义等。而外来的因素是观众在面对一些问题时他们的反应,还有就是能不能通过这个活动获得到成功的喜悦。
审美动机是引起审美创造美活动的主观目的、意向、愿望的心理发动机制。审美动机是从人的心理产生的,它是观众想要追求美、创造美的愿望。观众在参观非遗博物馆时,对审美的要求很高,他们通常会观赏设计精美的非遗展品。非遗博物馆面对观众此种需求时,就需要在选择非遗展品时,注重物件的设计感以及艺术感,展示背景也要符合整体的氛围,使整个非遗场景能吸引住人。审美动机在审美实践中产生,是审美创造美的内驱力和求得审美创造美效果的行动指导。动机的合理性、现实性须以审美实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为前提,并以审美创造美的客观效果来检验。
拥有浪漫主义动机的观众,一般都是想暂时逃离现实,感受艺术的美好。他们喜欢的展品都是拥有人文特征的,并且能把他们的兴趣从心底激发出来。这些展品的摆放方式最好能表现出人的各种形象,而且越自然越好。英文的“浪漫”这一单词,还有着“空想”以及“幻想”的意思,所以浪漫主义又叫做“理想”主义。它属于美学思想的一种,它强调主观,个性,情感和非理性。翻阅相关研究资料可以总结出它的特点是:重自然,重中古,重情感,重形式,重对比。
拥有学习和求知动机的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希望既能欣赏到纲要式的展品布局,而且展览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这样有利于他们能一步步、有系统地学习知识。当观众决定走进博物馆的时候,他们都有一定的动机,虽然他们的参观动机各不相同,但是这些动机之间能够通过某种关系连接在一起,而且在所有的参观动机中,拥有学习和求知动机的观众最多,他们大部分人都对馆中的某件展品或者某个知识点感兴趣,也有可能是本身比较喜欢研究历史、艺术等学科。
总体来说,非遗博物馆加强对参观者的类别、特征及其心理进行分析和研究,是组织各类观众、做好接待服务工作的依据和基础,这在非遗博物馆理论架构和运营管理中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非遗博物馆工作者来说,应将了解观众,熟悉观众,贴近观众作为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条件,勇于倾听观众的各种意见、建议甚至批评,立足调查,开展研究,使自身工作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满足各类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中小学观众往往更具有强烈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对于学习知识与积累经验的渴望更强烈。因此,这一类观众的来到非遗馆院目的相对明确,即通过非遗博物馆的实地参观来学习体验教材与教学过程外的丰富知识。中小学生的天性决定了非遗馆院在布展或举办活动时应确保展示内容的多元化、展陈方式的动态活态化以及展览内容的丰富多样。适当地扩大体验活动、实际操作的比例。
大学专科和本科学历的观众相较于中小学学历的观众而言知识储备量已达到了一定高度,对社会生产发展和精神文化生活脉络的把握也有较清醒的认识。这类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受自身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及所学专业的影响较多,对于参观馆院展览或其他活动有一定的倾向性,且需求相较多元化。非遗馆院针对这类观众应注意联系当下时事与文艺科技热点,着力为该类观众提供多元化的展陈或活动主题。
研究生及以上观众由于知识储备更加丰富,且所学专业层次更深,因此不同于普通观众的走马观花式参观,这类观众入馆参观目的性明确,甚至是基于特定的研究目的或为汲取传统文化营养为己所用而参观。这类观众既有借力非遗馆院文献档案和藏品实物开展研究的需要,同时也会对非遗馆院的展陈工作提出具体性意见、建议。非遗馆院在为这类观众提供服务时应注意专业性。
团体观众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是有组织由目的性地参观非遗馆院或体验相关活动的观众,多分为教育团体和旅游团体。其中,教育团体以学校组织居多,成员多为学生,组织性高,参观目的明确,且展品与教学相关率越高,重复参观率就越高。教育团体对馆院体验活动互动性的要求较高,对馆院藏品文化历史内涵和文艺审美价值的关注度更高。旅游团体多为来馆观光旅游的游客,且以外地游客居多,相较于教育团体的学习目的性不强,多为非遗馆院藏品的文化历史内涵所吸引而来,为增长自身阅历、丰富旅程生活而来。
非团体观众相较于团体观众而言区别在于无组织性,参加人员相较为少,入馆参观的时间零散且计划自由度大、形式灵活。这些观众对参观路线的规划比较随便,自主性较强。非遗馆院在为这类观众服务时,应注重导引检索等工作的完善,方便这类观众快捷高效的参观藏品或参加活动。
直接参观观众是指观众直观地参观展览或参加体验活动以汲取知识及获得娱乐效果,这类观众注重亲身体验的经历积累并将参观和体验活动视为意义较大的活动。因此非遗馆院针对这类观众应丰富展陈内容、活化展陈形式和内容。
间接参观观众指的是观众未到非遗馆院实地参观而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广告、网络媒体等渠道间接了解非遗馆院及其藏品信息、活动信息。伴随着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通过数字博物馆或借助网络媒体进行馆院或者馆院展陈内容传播推广的频次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部分间接参观观众基于数字博物馆或网络平台的间接参观会根据兴趣程度等原因转化为直接参观观众。在这里,非遗馆院应该丰富非遗展陈内容的呈现方式,提升数字处理和多媒体应用技术的使用质效,通过扩大宣传范围和强化网络展陈效果来吸引更多间接观众来馆直接参观或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