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寿俊
(河北省黄骅市官庄乡吴庄子中心校,河北 黄骅 061100)
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小学教师同样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教学实践,利用各种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结合学科特点,不断带动学生的习惯养成。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因此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针对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循序渐进。目前,在数学学习中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他们不重视书面书写整洁,认为潦草的字迹也不会影响题目的正确性,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常因此出现错误;再比如部分小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时,审题不认真,从而导致问题的错误解读,另外,小学生不重视预习和复习,对课堂教学内容无法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等等,这些习惯养成方面的问题,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很多不良的影响,需要教师帮助其纠正,以良好的学习习惯来代替,具体来说,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对于小学生来说,单纯的依靠规矩约束,或者是反复强调,其教学效果都不是非常明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小学生毕竟年龄较小,对于一些他们所不热衷的事物,很难提起注意力和和学习兴趣,在缺乏兴趣的状态下开展学习,其学习效果也自然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前提,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对相关教学内容充满了探究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会领悟的更好,也会更为有效的执行。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唤醒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他们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带领他们关注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讲,具有趣味性的事物永远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给小学生讲授数学的时候加入很多的趣味因素,例如借用好玩的工具,通过讲故事,笑话的方式等,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笑声中学习数学,减少孩子对于数学的抵触感,慢慢培养孩子的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要多表扬,少批评,这样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知识面越来越广,人也越来越聪明。
在数学学科学习过程中,预习无疑是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实际上,书本本来就是无声的老师,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在课前自觉的主动的预习相关的学习内容,那么他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定然会更好。对于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任务来完成,比如在每天的数学课后作业当中,为学生设计几个预习性的题目,其中应当包括认真阅读课本,在最初的时间内,教师为了监督学生的预习效果,可以请学生将预习课本的过程拍摄成视频,利用家长的朋友圈或班级的微信群进行展示,来督促学生形成预习意识,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学生就会了解每天预习所应当完成的任务,这个时候,教师只需要告诉学生要开展预习,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自己去阅读课本,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了。另外教师还需要,教会学生审题,使之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或错误,往往并非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少必要的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小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课堂的听课效率,通过观察,小学数学老师都有这样的一个共识,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对于数学缺乏相应认知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存在很大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一方面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有一定关系,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无法保证自己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课堂上,所以容易走神,或者在课堂听课过程中做各种小动作,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且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予以纠正,长此以往,学生的听课效率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相应的教学模式,引导和监督学生认真倾听,有效的参与课堂学习,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师生互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亲其师而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其师,教师要对学生要倾注满腔的热情和爱心。走上讲台,教师饱满的情绪和充满激情的言语会让学生的听课情绪为之一振。在民主、和谐、开放的氛围中,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投入教学活动的专注力才能得以提高。
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另外一个老师们普遍反映的问题,就是学生不善于进行自我表达,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一方面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一方面声音特别小,对这种局面,教师如果不加以关注,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而是听之任之,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放弃在课上表达自己的机会,只是单纯的听老师的讲解以及观看其他同学的表现,这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从而失去学科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在表达方面的问题,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学生勇于表达,能够在课堂上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一旦学生抛弃了羞怯的心理,排除掉课堂表达的障碍,他们的学习就会渐入佳境,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例如我发现小A 同学回答问题特别积极,而且声音洪亮,我趁机大力表扬,随着上台的机会越来越多,他愈显成熟了,而其他同学快成了听众,不敢上台讲题了,课堂出现沉闷的气氛。于是我重新调整了思路,发现小B 同学和小A同学是好朋友,他也很想上台秀一把,但就怕自己讲不好,我鼓励他说错了没关系,我会帮你的。经过内心的挣扎后,他终于上台了,虽然讲的不是很好,学生甚至有点听不明白,但我对他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增强了他说的勇气和信心,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讲,也可以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慢慢地班内想上台展示的同学越来越多,也品尝到我能行的喜悦。
数学课程讲究严谨性,但很多小学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答题的过程中由于不认真,答案与正确答案有些微的偏差,这种偏差本来是可以通过有效检查发现并解决的,但由于很多小学生缺乏检查作业的习惯,在写完之后就认为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导致小错误变成大错误。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会以初心作为自我辩解的答案,他们觉得自己反正已经学会了,虽然这次没能做对,但下次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可事实并非如此,在数学学习当中,学生往往会反复犯同样的错误。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计算练习,步骤齐全,书写规范,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检查作业的习惯。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明确作业检查的重要性,在此基础引导学生用相应的检查方式,对习题进行验算,对结果查漏补缺。例如让小学生在每一次解答完数学问题后,对及时的核对计算结果是否准确,以此为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检查的过程中,除了要验证计算结果是否准确以外,同时还需要检查自己的书写是否存在多字、少字的情况。一些小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经常会忽视“解”字,显然这是不够规范的解题方式,也是一个不好的解题习惯。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规范的小学生数学问题的解答方式,另一方要让小学生解答完问题后,检查自己的解题方式是否规范。
数学是思维的舞蹈,思维是构建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以自己的思路来代替学生的思路,也不可能完全通过讲授,来使学生掌握所有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开动脑筋,探究问题,从而加深他们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使他们感受到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引导他们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所在。这方面,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结合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搭建思维的平台,因此,有效设计问题,应当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教学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口算时,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列式解决时,32+29=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这样通过一个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探索计算方法,培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内容的同时,还必须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
总之,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是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在这方面,我们首先要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加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现状,突然发现他们存在的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学生的原因,结合原因探究适合纠正学生不良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通过习惯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争取为学生的长足进步和未来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