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梅花
(甘肃省广河县城关学区火红小学,甘肃 广河 731300)
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数学学科也不例外,其既有理科学科的逻辑性,又有文科学科的理论性。若想加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学科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可以在课堂中积极融入数学文化,促进小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这也是推进数学学科长远发展的必然之计。小学生正处在思维发育的敏感时期,更是关键时期,良好的思维培养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就应当积极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融合,帮助小学生建立系统的数学学习体系,提高小学生的文化意识。
数学学科不仅由理论知识、运算方式和空间图形组成,更重要的还是数学文化,其不仅记录了数学科目的来源与发展,更是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最早是人们的常识。从历史上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往往都是数学家,这也凸显出数学知识学习与掌握的重要性。数学的定义是数字学习,所涉及的内容也包括运算、公式、图形,其以逻辑性著称,是小学生的学习难点。在狭义中,数学是思想、精神、方法、语言、观点的体现,并形成其独有的发展态势;在广义中,除上述内容外,数学还包含了数学家、数学史、数学教育和我们所谈论的重点:数学文化[1]。在高中、大学阶段,数学文化学习是一个单独的板块,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就应当为学生的发展与学习打好基础,将数学文化与数学课堂相融合,创建高效课堂,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落实高素质小学生的培养策略。
数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中坚力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独特素质,还可以利用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学生掌握数学文化可以使自身对数量关系有明确的定义,面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时,可以做到“胸中有数”。逻辑思维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数学文化的保证,小学生的思路不清晰,条理不明确,因此需要数学学科的帮助,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2]。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多以数字、运算、公式为主,极其考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若可以充分利用数学文化的价值,则可以促使小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数学现象时,抓住主要矛盾,凸显事物的本质,有效解决考试中、学习中、生活中面临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严谨,一个小数点可以影响一个数据、一项工作,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则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作风,小学生若将此利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其他科目学习中,可以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
数学知识中的概念、方法、理论和产生、发展的渊源与过程都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重点和具备的能力,利用数学文化加以推动,提高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可以以辩证的角度看待,以坚定的信念来保证自己的生活、学习质量。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但探索意识和创造能力都较弱,所以数学文化的渗透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的思维灵活,使其主动积极的探索数学知识,并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考试成绩、背诵与解题的教育制度,与素质教育处于相对状态[3]。古代有科举制度,近代有恢复高考制度,这都与现代的应试教育思想不谋而合。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应试教育,尽管近些年来在不断深入与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在课堂中也以学生的成绩为主,反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升。这种教育体系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考试,但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当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尽管大多数教师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但还有一些思想传统、观念老旧的教师依旧以应试教育的模式面对课堂教学。小学生对于数学学科有一种固化的思想,就是难度极大,所以在面对数学课堂时也会有较大的压力,若无法启发小学生的思维,则会使学生丧失对数学的兴趣,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传统课堂模式就是以教师为统领者,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融合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渗透和灌输,并不考虑小学生的接收能力和应对能力。加之教师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课堂、看待问题,所选的教学模式也不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习兴趣,这也是导致小学生对数学学科排斥的原因之一。
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就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小学生拥有了数学文化学习意识就会集中自身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并将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知识学习当中,这也是保证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当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将素质教育全面实行,并秉承“生本理念”开展课堂教学工作,促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提升其数学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
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都有着积极作用,也是推动数学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活动,不仅为小学生传播数学知识,还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数学去看待世界、认识自然的方法[4]。小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数学对象的双重性,理论知识是由思维创造产生的,而并非客观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存在数学知识中的点、线、面、三角形等,但概念及命题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若可以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则可以让学生对概念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明确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小学数学教师在渗透数学文化时,可以从几方面入手:深入发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以数学的文化属性开展课堂教学,利用多元化的思维和多样性的形式促进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下文将展开说明: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活动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样的课堂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应当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在《百分数》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课堂,并采用“优胜劣汰”的游戏活动。教师提出相关知识的问题,由学生进行抢答,抢答到且答对的同学站一侧,若干个问题后没抢答过或答错的同学站一侧,然后由抢答过的学生在进行提问,在重复这个过程,最后剩下的5 个左右的同学就要得到惩罚。这种游戏活动形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在此同时渗透数学文化则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事半功倍。热烈的课堂环境,高涨的学习热情才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学生在此种学生氛围中,也会将自己完整的带入,不论是文化意识还是理论知识,都可以更加高效、完整的学习。
数学文化存在于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当中,这是为了引出数学知识而存在的[5]。教师若想渗透数学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并将其与数学知识相融合,促进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提升,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以《图形的运动》为例,众所周知。图形是客观存在于世界当中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有独特的运动性,同一图形课可以通过不同的运动从而演化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这章节知识学习的关键意义,轴对称、平移、翻转都是图形运动的主要形式,也凸显数学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融入数学文化,促进学生空间意识的形成,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个相同的图形(比如:三角形),然后自己选择喜欢的图形运动的方式,进行不同角度的改变,让学生明确图形运动的方式和概念。等腰三角形是最基础的轴对称图形;直角三角形可以通过旋转变成等腰三角形,学生通过画图,可以明确这些概念,且比教师的任何讲述都更有效果。
上文已述,数学学科以抽象知识为主,理论知识为辅,所以就会使小学生形成思想偏差,认为数学与文化类科目是形成对立状态的,且与文化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不仅会影响自身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还会使自身的文化意识落后于人[6]。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凸显出数学文化的属性,并让学生明白数学文化与自身学习、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这种思想的渗透可以让学生面对概念性知识时灵活记忆,提升数学学习信心。
例如《乘法运算》,我们都知道,乘法是加法的延伸;加法是乘法的基础,这种相辅相成就像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列举一个乘法的式子和一个加法的式子,让学生发现其规律,并以此明确加法的概念。比如:3×4、3+3+3+3、4+4+4,这三个式子的得数分别为什么?它们之间分别代表着什么?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是简单的,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回答,然后教师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想法列举出类似的式子,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并以此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文化意识。小学数学课堂中,有了数学文化的支撑和影响,可以有效地摆脱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固化思想,让学生对于数学、文化、数学文化都可以有深刻的认知。
总而言之,数学文化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都有着极大的现实作用,也是推动小学生长远发展的必然之路。单纯的理论知识和运算知识可以保证小学生数学学习和能力的提升,但若想更深一步的保证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则需要数学文化的加持。教师可以以课堂为着手点,积极将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小学生文化意识的养成,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全面成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