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青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城南小学,江苏 淮安 223021)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瑰宝,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蕴含优秀的文化内容与民族特色,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积极作用。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本身的汉语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人文语言的学科特点让其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更为全面的理解认识知识内容,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小学是培养思想意识的主要阶段,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深度理解,达成文化育人的目的,实效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样,表现形式在各个领域都有涉及,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语文知识呈现在简单的文字描述基础上有了不同的表现,知识理解能够在基本认知下有全面认识。小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呈现出简单认识的情况,有基础语言知识的积累,缺少人文语言文化的深度认识[1]。通过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改变这种情况,让语文知识的理解认识中有思想观念的思考,能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核心素养[2]。但是,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做指导,知识理解也很难有深度的探究,育人效果的发挥不理想。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语文知识中的优秀思想和内容有直观地展现,能够将语文知识与生活融合,推动了语文知识学习理解的深度思考,保证了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的感知与探究,语文的人文性有了发挥作用的方式,可以达成文化育人的目标,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自主性成长。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但是在渗透的方式上存在较大的问题。部分教师渗透传统文化都是硬性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阐述传统文化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这种硬性的渗透方式增加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无法保证学生对文化的认同与认识[3]。同时,硬性结合会让自主学习出现理解认识的偏差,阻碍正确的理解分析,降低语文教学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还存在缺乏引导的不足,方法上只有传统文化的介绍,没有针对文化的分析与讨论,传统文化只是作为一个知识点进行展示,文化育人的作用没有发挥。传统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有利于知识理解中的自主性分析,而文化的内容带有较强的德育作用,文化的理解与积累可以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比如传统的孝文化、家国文化、历史文化等,能够影响小学生的成长意识,保证身心健康的发展。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需要让学生有文化理解,传承文化,推动语文知识学习的全面发展。
语文学科知识内容以汉语言为主,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渗透策略上需要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设计相应的文化学习活动,让传统文化与课程知识结合,落实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素养,使学生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诗词文化、思想文化、历史文化、家国文化四个方面,每方面在教材中有具体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挖掘传统文化,并以此为核心建立教学方法,促进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语文知识教学的效果。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增加了古诗词的内容,诗词文化也是语文课程知识学习的主要方向。教师应把握教材中诗词课文内容,开展诗词文化的教学,保证学生可以完成知识的理解认识[4]。比如在《静夜思》的教学中,需要介绍五言绝句的文学文化特点,使传统诗词文化得到传承,促进诗词阅读理解方法的建立。在传统诗词文化渗透中要以课文中的诗词为基础,文化渗透要保证学生在阅读中的文化知识结构建立,教授阅读理解的方法,让诗词文化有所传承,培养阅读学习的能力。
传统思想文化主要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比如谦虚、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这些内容是小学德育的主要方向,也是小学阶段深度阅读理解的主要内容。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挖掘需要分析课文的中心思想,找到精神文明的文化体现,并在教学中引导思考探究,促使学生认同和吸收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例如在《将相和》课文教学中,需要挖掘文中成语的寓意,引导分析负荆请罪中廉颇的行为代表了什么样的思想,保障传统思想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提升个人思想品质。
历史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有自主性的成长。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文化较为丰富,在挖掘的渗透方式中要保证学生的历史文化理解,适当延伸教材中的历史文化内容[5]。比如在《传统节日》的教学中,就将传统节日历史演变的内容展示出来,突出传统节日的历史含义,帮助学生完成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认识,以历史提升知识学习和文化理解的兴趣。
家国文化挖掘能够让小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有爱国主义的发展,建立建设国家的远大理想。教材中家国文化体现多为隐性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挖掘后做出呈现,以此来保证学生的深度理解认识。比如在《狼牙山五壮士》课文中的家国文化挖掘就要以八路军展示抵抗侵略者的形式做展现,引导体会八路军展示为什么不怕牺牲,用语文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健康发展。
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改变简单认知的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传统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文化内涵,在活动中体会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发挥育人作用,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让渗透有了延伸,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形式上也保证了自主发展,促使学生深度理解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基础上发展新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内化吸收。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以语文知识的应用和实践为方向,可以组织名著赏析,渗透文学文化;开展征文创作活动;促进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设计关于传统文化生活化的综合活动,让文化认识成为行为准则。
名著赏析的传统文化活动需要以语文阅读教学为基础,教师安排学生做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理解,之后组织对名著中写作方式、优美语句、文化内涵做赏析,以开放性的活动形式保证每个学生的名著阅读赏析参与。小学生在名著赏析的过程中会有基础知识的积累,文学视野更为开阔,阅读理解能够也会有能力的提升[6]。比如在高段教学开展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赏析,指导学生学习写人的写作手法,将古典名著的文学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
征文创作活动的开展能够让传统文化有传承发展,利于学生的深度文化理解,促进文化理解下的思想观念成长。征文创作活动的开展需要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主题,形式上结合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让学生能够在征文创作活动的参与中有自主性的发展。比如在端午节开展纪念屈原征文活动,让学生查阅屈原的资料来写文章,选出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将屈原的家国思想能够有具体的展现,传承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文化内容。
综合活动的传统文化渗透以生活实践为主,活动形式要体现实践性的行为,利用好校园课堂中的语文教学内容,布置生活化的综合性作业,组织综合活动,以此让传统文化的认知变成行为习惯,以传统文化育人,培养个人素质。比如在《父爱之舟》的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去父爱的感受,以传统的孝文化为核心布置家庭中给父亲一个拥抱、倒一杯水的活动,培养孝敬父母的良好认识,让语文教学能够推动自主性的健康成长。
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但是,小学生存在文化理解认识偏差,没有正确认知的情况。因此,在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上要结合语文知识教学,引导学生去做文化的理解,明确正确的传统文化内容,保证知识教学的效果。方法上可以将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情境教学结合,创设文化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认知传统文化的内容,形成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并在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吸收传统文化。创设文化情境中要保证文化表现与课文中的情感统一,保证情境引导自主学习理解的作用。比如在《北京的春节》教学中,应展示出春节象征团圆和新的开始文化内涵,通过播放春节中放爆竹、吃年夜饭的视频促使学生有情感的感受,用春联来展示新年愿望的文化内容。当学生在文化情境中有了情感体会,知识学习中就能有相应的文化理解,可以推动深度学习,发挥文化育人。
在传统文化情境创设中要保证内容统一,让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同时在教学设计上组织情境内容的分析,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活动,保证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自主发展。比如在《赵州桥》教学中,情境中可以展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而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中的工匠精神怎样进行的写作表现,推动深度阅读理解,使知识学习理解能够有所完善。
总而言之,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益,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获取中有深度学习,探究和理解文化内涵,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思想观念,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成长。而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在形式上增加探究性的引导,让传统文化成为学习的资源,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应用,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能够有自主性的发展,获得个人思想素质与道德观念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