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鳖鱼生态种养试验

2021-11-30 21:20:06刘瑞义
养殖与饲料 2021年7期
关键词:环沟湘云田埂

刘瑞义

福建省福安市水产科学技术推广站,福建福安355000

稻渔种养是一项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它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障粮食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各地在养殖品种、技术模式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实践,因地制宜形成了以稻鱼、稻虾、稻蟹等双品种种养为主的种养新模式,丰富了传统稻田养鱼理论的内涵[1]。但近年来福建省福安市稻鱼、稻虾、稻蟹等双品种稻渔种养常发生病虫害,造成生产不稳定,且部分群众为了确保产量,忽视了种养对象和环境的质量安全,盲目使用药物。为此,根据当地的稻田特点、气候条件、消费习惯,开展稻鳖鱼生态种养试验,并与双品种稻渔种养对照比较,以期为稻渔种养技术模式改进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稻鳖鱼生态种养系统的建设

2020年2月20日在福安市潭头镇下洋村挑选1.67 hm2稻田,开始进行稻鳖鱼生态种养系统建设。该系统主要由水稻种植区、进排水系统、防逃设施、环沟、食台组成。所选择的稻田地势平坦,水源水质良好,水量充沛,土质保水性好,无污染。

1)开挖环沟。将整个稻田划分为2 个水稻种植区,离田埂3~5 m,每个水稻种植区四周开挖环沟,环沟宽2.5 m,总长650 m,深1.0~1.2 m,环沟面积占总面积的9.75%。环沟是鳖和鱼活动、栖息、觅食的主要场所。

2)建立防逃设施。利用开挖环沟的泥土加宽加高田埂,并将泥土打紧夯实,使田埂高度高出田面70 cm 左右。把石棉瓦埋入田埂泥土中30 cm,露出地面60 cm,每隔2 m 用木桩固定作为防逃墙,防逃墙四角转弯处的石棉瓦做成弧形。再用铁皮做成“T”形,扣在防逃墙上方,用螺丝固定,使防逃墙上缘向田内垂直延伸10 cm 左右,在防逃墙外侧约1.5 m 处,用篱笆设置围墙。

3)完善进排水系统。结合开挖环沟,在田埂上建进水口,在沟渠最低处建排水口,深埋2 根直径15 cm 的聚乙烯塑料管作为排水管,由弯管控制水位,进排水口用铁丝网围住,以防鳖鱼逃逸。

4)设置食台。在环沟一侧设置10 个食台,其长3 m,宽0.5 m,食台一端在田埂上,另一端没入水中15 cm,食台同时为鳖晒背台。

1.2 消毒环沟、移植水生植物与投放螺蛳

2020年3月15日,每亩环沟用100 kg 的生石灰进行带水消毒,以杀灭沟内病原生物。3月20日-3月30日,移植轮叶黑藻、伊乐藻,投放活螺蛳2 600 kg,轮叶黑藻、伊乐藻的种植面积为环沟面积的1/3 左右。

1.3 种植水稻

2020年5月16日栽插甬优15 号单季稻,采取宽窄行交替,沟边加密的栽插方法,宽行行距40 cm,窄行行距20 cm,株距均为18 cm,宽行是为了方便鳖等水生动物进出稻田,总共种植水稻25 万丛。

1.4 放养中华鳖种和湘云鲫鱼种

2020年6月1日放养中华鳖2 275 只,平均个体重492.3 g,总重量1 120.0 kg。鳖规格较为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放养前用20 mg/L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消毒10 min。6月5日放养湘云鲫2750 尾,平均个体重102.5 g,总重量281.9 kg。湘云鲫鳞片完整,游动活泼,放养前用5%的食盐水浸浴10 min,以杀灭体表的有害生物。

1.5 种养管理

1)饵料投喂。中华鳖的饵料以小鱼虾为主,每天投喂2 次,日投喂量为鳖体重的2%~5%,一般以1.5 h 内吃完为宜,具体的投喂量根据摄食状况、生长阶段、水质、天气等情况确定。湘云鲫主要以种植的水生植物、螺蛳、腐殖质等为食,不需专门投喂。

2)水质管理。在水稻分蘖末期的半个月(2020年7月16日-8月3日)及水稻收割前的半个月(10月5日-20日)进行晒田,在此期间逐渐降低水位,使水位低于稻田20 cm,保持环沟水深80 cm,让大部分鳖鱼自然转移到环沟里。晒田后及时复水,使田面水位达20 cm 左右,环沟水位达1.2 m 左右,每10 d 换水1 次,每次换水10 cm。每隔15~20 d撒生石灰消毒环沟1 次,每次每亩用量65 kg。

3)病虫害预防。稻田边安装3 台频振杀虫灯,每日天黑后开灯10 h 左右,诱杀害虫,并将它喂养鳖鱼。水稻虫害高发期,提高田面水位10~20 cm,让中华鳖吃掉茎秆上的害虫,并淹灭虫卵。

4)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巡查2 次,观察鳖鱼活动、摄食情况,及时捞取病死鳖鱼进行无害化处理。每1~2 个月测定鳖鱼稻的生长情况1 次。关注环沟及田面水位变化情况,夏秋季高温期水量蒸发快,及时补充新水。

2 结 果

2.1 稻鳖鱼生态种养收获

2020年10月21日-22日收割水稻,2020年12月10日-28日捕捉中华鳖,2020年12月18日-26日起捕湘云鲫。总产稻谷12 530.0 kg、鳖2 210.4 kg、湘云鲫1 187.0 kg。稻谷颗粒金黄饱满,整米率高,中华鳖呈淡茶绿色,体表光洁,与野生鳖相媲美,个体均重1 072.5 g,湘云鲫体色鲜亮,个体均重503.6 g。

2.2 稻鳖鱼生态种养成本与效益

经过195 d 左右,1.67 hm2稻鳖鱼生态种养创总产值47.63 万元,亩均产值1.91 万元,扣除总成本18.80 万元,总利润 28.83 万元,亩利润1.16 万元。其中稻鳖鱼种费用9.30 万元,饵料费用2.87 万元,基建折旧及田租费用3.15 万元,管理工资2.5万元,生石灰等费用1.43 万元。

3 讨 论

1)目前稻鱼、稻虾、稻蟹等双品种稻渔种养的亩效益一般为0.2 万~0.7 万元[2-3]。本试验整个过程几乎未发生病害,亩利润达到1.16 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53。该结果提示,在资源利用、遏制病虫害发生、生产稳定等方面,稻鳖鱼种养优于双品种稻渔种养。条件适合的地方可合理开展水稻与3 个品种,或与更多个品种的水生生物的种养,以获得更好的生产效果,诸如稻鳖鱼虾种养、稻鳖鱼螺种养、稻鳖鱼虾鳅种养。

2)试验过程常发现,投喂小鱼虾等饵料后,大量鳖在食台上抢食拥挤,部分鳖无法及时爬上食台摄食。虽总体上鳖生长速度较正常,但最终规格差异较大,这不单与饲料投喂等管理有关,也与食台的数量和总面积不足密切相关。在环沟边侧多设置些食台,增加食台面积,方便鳖的摄食和晒背,有益于鳖健康与生长。

3)在稻渔种养过程中,水产动物放养不合理,饲料投入过大,会增加对环境影响的风险,因此,为更好地指导稻渔种养生产,亟须开展不同品种结构、不同种养密度、不同种养比例等的对照试验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

4)稻鳖鱼种养等多品种稻渔生态种养具有生态环保、资源节约、产品优质安全、农耕文化气息浓厚等特点。可结合农家乐、渔家乐和观光休闲农渔业的发展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因田而异,优化种养模式和种养品种,将它打造成生产、观光、体验、垂钓、美食、科教为一体的新型稻田种养业,实现农旅融合发展,促进农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环沟湘云田埂
四月初八晴,蓑衣满田埂
幼儿100(2024年18期)2024-05-29 07:35:28
青虾育苗新模式
——环沟直放抱卵虾
中国水产(2020年4期)2020-07-31 08:52:42
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难点及改进措施
田埂上的稻草人
湘云金鳙的生物学特征及养殖特性
当代水产(2019年4期)2019-05-16 03:05:06
田埂上
新农业(2019年24期)2019-01-06 07:14:32
竹两枝
三倍体湘云鲫2号线粒体DNA含量与其不育的相关性研究
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田间工程改造关键技术
湘云为何疏黛玉、亲宝钗
百家讲坛(2016年11期)2016-09-01 12: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