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露莹
近年来,移动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移动学习是指在移动技术支持下,允许在教室之外的环境进行学习的学习模式[1]。在终身学习思想的指导下,移动学习使学习者和施教者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发生教学行为,并且使学习者能够高效地获得想要学习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从21世纪初开始,就有外国教育专家提出移动学习是最具有潜力的学习方式之一,并将其运用到具体教学中去,取得不错的效果。本文将从现实基础和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与传统课堂对比两个方面,分析在我国中小学实施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的可行性。
中小学实施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影响其可行性的现实因素主要体现在中小学使用智能终端开展移动学习的现实情况。智能终端在我国迅速普及,由于其操作简单便利、功能强大,中小学生一般会迅速掌握 使用要领,能够自主地运用一台智能终端。本研究主要调查中小学使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情况,在我国大范围发放问卷,对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教学研究机构人员进行访问调查,其中北京地区填写人数最多,其次是浙江。具体的问卷填写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中小学使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填写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93.75%的受访者具有使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经历;如果手机能提供学习上的帮助,提高学习效率,开辟新的学习途径,67.1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接受移动学习,21.09%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愿意接受移动学习,11.7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试试;50.96%的受访者认为手机移动学习有很大的发展空间,44.35%的受访者认为只是用于辅助教学,只有极少部分受访者认为行不通。可见,绝大多数受访者已经有过移动学习的经历,且对移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持有积极的态度,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可以使用手机进行学习的时间是在等待时、乘坐交通工具时、放学后完成家庭作业时和课间休息时。受访者认为,适合移动学习的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及其他学科。45.31%的受访者喜欢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学习资源,并且对移动学习这种学习形式会更加关注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和可操作性。根据调查结果,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移动学习,并且对移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自己的看法,认为智能终端若能将知识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他们,学习效果会更好。
但是学生在利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时会被网络聊天、游戏等干扰,并且屏幕小、手机打字不方便、网速慢、学习资源不多,以及学习注意力、手机待机时间、手机操作系统等都会影响学习效果。80.44%的受访者担心手机移动学习会影响学生视力。但是受访者认为,只要对智能终端APP的权限、网页的内容、学习资源等进行严格监管,学校完善移动学习教学管理,开发建立移动学习平台,增强学生移动学习意识,建立合理的移动学习收费标准,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将成为个性化学习和迅速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
综上,中小学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加之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其合理地运用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将取得良好效果。
教学环境的对比何克抗等人对学习环境的定义: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动态组合构成学习环境,其中学习资源包括支持教学的教学媒体与教学材料、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和学习空间等,人际关系包含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之间的互动[2]。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促进教育教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理论的出现,学习环境也发生改变。
传统课堂的学习环境由于教学媒介和资源的匮乏,需要考虑的因素相对没有这么多。传统课堂教学多数发生在普通教室,采取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为主,教师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注重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采用的媒体通常是幻灯片、视频音频等,将信息进行单向传输。传统课堂面向的主体是在校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到学校的学生则不能在传统课堂中学习。此外,传统课堂中多数交互发生在教师与部分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边缘学生与教师也缺乏基本的互动。
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真正做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学生只需要配备一台移动终端就能发生学习行为,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习内容将不局限于课本,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是兴趣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外在环境的需求等。教学媒体主要是移动终端,而外在物理环境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学习资源的形式通常是视频与音频的结合、动画、相关网站等,并且学习资源数量巨大、质量高。移动学习面向的主体也更加广泛,在校生、非在校生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学习者都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在交互方面,教师能够与学生及时沟通,通过大数据等工具知晓学生整体情况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之间也能充分进行沟通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另外,在中小学阶段,移动学习让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家长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进一步发挥家长在学生成长、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对比关于教学目标分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布卢姆的分类和加涅的分类。布卢姆等人在认知领域把教学目标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类: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加涅认为并非所有的学习都相近,提出五种学习结果:态度、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智慧技能。
查阅案例发现,传统课堂教师的教学目标中“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所占比重较大。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用Scratch程序编写小车运动,利用‘L’键和‘R’键分别作为左打方向盘和右打方向盘的操作按钮”[3];在“光的反射”实验课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区分漫反射和镜面反射”[4]。可见,教学目标都停留在“领会”“应用”阶段、“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阶段。由于传统课堂本身的局限性,教学行为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很难将所得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体系,也很难根据过去所习得的规则,经过思维过程创造出新的或者更高层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很少习得学习和管理学习方法的技能。
移动学习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探索的能力,以培养学生某种能力、某种意识为主。如吴嫡凡的移动学习案例,关于“三角形的认识与三边关系”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经过一系列学习活动,能够发现同类三角形的特征;通过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信息提取、信息处理的能力[5]。智能终端参与的移动学习能够跟踪统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设定教学目标,且能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智能终端支持的移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料调动自己所学,整理编码新的知识,探索解决方案。
教学模式的对比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6]。传统课堂通常选择接受式学习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九段教学策略等。教师主动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近年来,很多课堂教学采取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发现学习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被教师所采用。发展到远程教育后,主要还是采取以教师为教学主角的策略,通常选取接受学习模式、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等。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采取的教学模式,除了以上提及的模式外,还有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发生学习行为。
传统课堂与智能终端支持的移动学习的对比见表1。
表1 传统课堂与智能终端支持的移动学习对比
移动终端在近些年迅速普及,上手简单、价格合理,大多数中小学生能够迅速上手。移动终端支持的移动学习也成为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移动学习突破了教育教学时空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学习行为,且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和智能手段,能够实现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智能终端支持的移动学习与远程教育和传统课程相比较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学环境中,智能终端支持的移动学习不仅突破了物理环境的限制,也突破了虚拟环境的限制。同时,在人际交互中,智能终端支持的移动学习相较于其他两种教学更有效。在教学目标上,智能终端支持的移动学习致力于更高的阶段,将原来普遍的教学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时,移动学习教学模式也取得新的进展,以后的研究要致力于开创新的教学模式。由 此看出,中小学实施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具有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