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治国
(山西省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宁武 036700)
从本质上分析,林业造林工程直接关系到林业经济的整体发展。通过造林工程能使林业市场拥有更多林木资源,且选择人工培植的树木从数量、质量方面有更大优势,是林业经济稳步发展的根本保障[1]。从经济性角度分析,通过造林工程的实施,使林业经济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从生态性角度分析,通过培育、栽植幼苗实现较大面积的绿化,有利于改善与恢复自然生态。
通过林业造林能够为林区居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例如林区的居民可以从事幼苗培育工作、施肥工作以及林区管理工作等,有效提高林区居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为地方拓展与升级产业结构创造了契机。
林业造林工程是推动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林业造林工程质量,确保林业经济发展能够持续向好,从而实现国家经济的有序发展。
通过分析林业造林工程现状发现,林业部门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往往在造林规划时偏重经济林规划,而忽视生态林规划[2]。同时林业造林工程具体实施阶段,很少会重视造林工程现场土壤、气候等要素的考察调研,且造林工程项目审批不严格,大部分林业造林工程都规划成经济林,从而造成林业造林工程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培育树种树苗已经成为林业造林工程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因为种苗的培育水平相对偏低,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树种资源的合理输出与引入。从林业造林工程树苗培育方面分析,大部分城市都是选择荒野地区进行树苗培育。但是树苗栽种之后因为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以及采取的管理措施不当等,所以树苗的成活率比较低,生长质量也偏差。甚至有的地区对树苗育种的认识较为片面,忽略了种苗培育先进技术的学习与引进,由此造成种苗培育时成活率与成活质量水平较差。
纵观林业造林工程实际情况,其中整地栽植密度比较大,不但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也导致造林资金投入增多。在进行整地时未能根据季节性要求进行,甚至是同步实施整地与造林,严重影响了林业造林效果,很难实现预期目标。同时整地与栽植阶段,采用的技术水平相对偏低,未能根据技术规范实施,以致于没有在最佳季节完成苗木栽植[3]。
目前,从事林业造林工程的劳动人员基本以农民为主,而大部分农民并未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与教育活动,整体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相对偏低。农民在林地管理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对林地方面的专业性与突发性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处理,以致于林业造林工程的整体效果不佳。站在林业造林技术层面展开分析,育种、育苗以及栽培技术缺乏专业指导,可用的先进设备较少,采取的育苗与栽种管理方式不科学,从而导致树苗的成活率比较低,不但影响造林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影响了林业造林工程的顺利、有序开展。
科学、合理地设计林业造林工程规划方案,能够有效简化工作程序与节省工作时间,从而提高林业造林效率与质量,所以必须保证林业造林工程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考虑到树种类型、种植区域、生长环境的不同等条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设计和规划不同的造林方案[4]。此外,林业造林工程规划前必须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现场地形、地质等条件实施综合性考察、调研,然后选取地形较为平缓、坡度较小以及土壤相对偏厚的区域,以提升林业造林工程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
针对林业造林工程而言,林业部门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种苗培育管理,积极学习与引入先进的种苗培育技术,同时加大种苗前期培育与后期管理等有关方面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支持力度。如选择优质种子或是优质苗木,通过人工林遗传控制强化其生产力以及林木的可逆性。从土地整理角度分析,林业部门必须结合环境条件与生产收获季节实现树苗种植时间的精准预判,然后选择科学、可行的方法实施种植区内土地的翻土、灌溉、施肥等,从而为苗木的正常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实施苗木培育管理,有效提高苗木的存活率。从苗木生长期管理角度分析,必须根据培育基础知识合理确定苗木种植间隔距离,若是苗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就会直接影响到苗木的营养吸收,无法确保苗木的有效生长;若是苗木种植密度相对偏小,则同等面积内种植的苗木数量就比较少,浪费土地资源[5]。所以在苗木种植密度相对偏低的状态下应实施二次扦插种植,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苗木生长阶段必须加大田间管理力度,尤其要认真贯彻“除早、除小、除了”的基本核心原则,及时将苗床中的杂草等清除干净。如果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则可以将杂草连根拔起,以免杂草生长与苗木争抢养分,从而促进苗木的茁壮生长。而苗木生长后期需要安排林业管理专业人员负责其实际生长状况的密切观察、监管,确定管理工作人员肩负具体职责。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苗木施肥与病虫害防治,力求能够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最大程度上控制苗木病虫害问题。实施造林工程管理时要求管理专业人员根据有关制度进行,妥善处理经济性与生态性间的矛盾关系。
若苗木栽植密度比较大,容易导致苗木生长不良,从而影响林业造林工程质量。所以必须结合地理条件实际状况确定最佳的苗木栽植密度,一般造林密度为2500~3000 株/hm2,以提升苗木存活率。参考苗木种植技术通常是秋季进行整地,而翌年春季则进行苗木栽植,主要选择局部整地方法,顺着等高线水平设置反坡鱼鳞坑,采用“品”字形实施排列,同时坑面设置成反坡形(主要是外高内低,反坡度控制在10°~15°之间)[6]。在整地过程中需要把表土堆放上坡面,采用核心土筑外沿,同时回填表土,将土块打碎,及时清理草根与杂物。栽植苗木必须严格贯彻适地适树与因地制宜的核心原则,充分突出林木资源的多项功能,促进林业造林工程的有序发展。优先选取乡土树种,采用“多树种”+“乔灌木”的方式进行造林,以免出现连续大面积经济林。采用人工植苗的栽植方法,并合理调整栽植密度与栽植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林业造林工程质量。
首先是容器苗。在进行容器苗栽植之前必须手捏营养袋,以免苗木根部土松散,紧接着将营养袋进行拆开处理,从坑内栽植苗木,确保苗干处于垂直状态,同时选择细碎与湿润的表土完成填土处理,待填土深度达到1/3 左右后,则应立即进行踩实,然后回填余土与踩实。为了能够防止土壤水分过度流失,苗木栽植之后需要从其基部进行覆土处理,确保厚度处于1~2cm 间。除此之外,实施容器苗栽植过程中需要保证每穴一袋。
其次是裸根苗。在裸根苗栽植之前需要进行捆扎(每捆数量控制在50~100 株),然后进行假植。具体栽植时必须将苗木扶正,首先采用细碎、湿润的表土进行初填,填埋深度为1/3 左右进行踩实处理,接着把苗木上提约为3cm,确保苗木根系达到舒展状态,最后回填余土并踩实,从上方覆盖适量的浮土,以达到蓄水保湿的效果[7]。
林业部门应积极引入专业化的林业造林技术人才,以提升营林造林整体管理水平。加强树苗培育宣传工作,重点组织苗木培育专业知识讲座与技术培训,不断提高造林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术能力,从而为林业造林工程的高质量实施输送人才。结合林业造林工程具体情况,引导组织林地相关工作人员参加教育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其综合能力与素养。此外,林业部门必须重视技术、设备等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技术设施保证苗木的成活率,提高林业造林工程质量。
林业造林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比较强的工程,要求管理工作人员长期坚持。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林业造林工程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林业造林工程面临的主要质量问题,同时结合具体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林业造林工程质量,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