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伟娜
河南省伊川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伊川471300
雏鸡“洗澡”是指在养殖过程中,因管理不善或处理不当导致雏鸡羽毛被打湿的一种现象。雏鸡“洗澡”的危害很大,当羽毛被打湿以后,很容易出现受凉感冒、脐炎等症状。另外,湿冷的雏鸡,食欲减退,采食降低,不能摄入足够的营养,肠道蠕动减缓,会导致卵黄吸收减慢,从而出现弱雏。为此,应找到雏鸡发生“洗澡”现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办法加以解决。
鸡雏出壳后一般经过3~4 h 才能全部捡出来,然后再经过孵化人员的装箱、查数、鉴别或注射等处理,才能装车运输到育雏场,这样在装车前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从孵化场到育雏场之间的路途遥远,运输时间就会延长,致使雏鸡胎粪基本排出体外且失水率高于12%,雏鸡入舍后就会急于喝水来补充体内丢失的水分。如果管理不善,没有提前给饮水器添加饮水,或者水线压力不足、饮水乳头较少等,就会加剧雏鸡抢水程度,势必造成雏鸡绒毛被打湿。
雏鸡绒毛打湿后,水分蒸发会带走体表热量致使雏鸡体温下降且感到很冷,就会往鸡群中扎堆取暖,进而弄湿其它雏鸡的绒毛,尤其是饮水器旁边的雏鸡最多,时间一长会发生大批雏鸡洗澡现象。
有的育雏舍没有提前预温或者升温设施不完善,致使雏鸡入舍后舍内温度过低,有的上下或前后温度差异较大。雏鸡体质弱小、保温能力较差,体温调节能力不完善,就会感觉到很冷而发生扎堆现象。如果在装满饮水的饮水器旁边扎堆也会打湿绒毛,发生洗澡现象[1]。这样就更加剧了低温对雏鸡的影响,致使鸡群采食量减少、体重增加缓慢,甚至引起较高的死亡率,严重降低育雏成绩和养殖效益。
如果鸡舍温度过高,雏鸡通过张口喘气来散失热量的同时也会散失大量的水分,进而发生争抢喝水而导致洗澡现象。如果舍内湿度较低,雏鸡通过呼吸排出体内湿气,不仅促使雏鸡感觉到外界温度较低,还会加速雏鸡脱水速度,致使它们大批量地集中喝水而发生洗澡现象,最后成为落汤鸡。
雏鸡自身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好奇心,一旦看到水线乳头漏水就会主动去啄食,致使许多雏鸡扎堆到一起争抢戏水,进而引起雏鸡绒毛变湿发生洗澡现象。由于鸡只对黄色和红色比较敏感,管理者为了刺激鸡群尽快学会饮水,一般使用黄色和红色的小水碗来辅助雏鸡饮水,有时一些个体较小的雏鸡会卧在水碗上顶住乳头,鸡群也会发生被动洗澡现象。
随着养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大多育雏舍均采用水线供水,而雏鸡生长速度很快,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水线或者水线放置过低,一些雏鸡在饮水时就会用身体顶住乳头而弄湿绒毛。有时水线压力较大或者乳头质量较差,这样水线水流量增加,雏鸡在饮水时水线就会流下很多水,造成羽毛淋湿和洗澡现象[2]。
在雏鸡到达育雏舍前半小时在饮水器或水线中准备好充足的饮水,以便雏鸡入舍后能够尽快饮用到新鲜的饮水。雏鸡卸车时有计划地将雏鸡盒均匀摆放在育雏栏或笼外,依次均匀地打开盒盖,不仅能够避免盒内温度升高而加速雏鸡脱水情况,还可以让雏鸡逐渐适应舍内温度和光照。不要急于将雏鸡直接倒入笼内或栏内,应均匀地把雏鸡摊开,等雏鸡都伸出头往外看时就可以从盒内倒出来。这样雏鸡入舍后会很快找到充足的饮水,就不会发生争抢喝水的情况,进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洗澡现象[3]。
夏季在进雏前1~2 d 开始对鸡舍进行预温,冬季需要提前2~3 d 预温,将舍内温度升高到30~32 ℃。如果采用垫料平养,应不断翻动垫料,促使垫料温度达标,否则雏鸡入舍后会通过腹部或脚垫向外界散失大量热量,也会感觉到很冷而开始扎堆。在雏鸡入舍前保证地面、墙体、笼子底部等处的温度均达标,这样雏鸡入舍后不会出现温度较低或不均的情况,鸡群会分布均匀地采食和饮水,自然也就不会发生洗澡现象。
根据季节调节好舍内温度,夏季温度要求相对低于正常温度1~2 ℃,一般达到31~32 ℃为宜,冬季温度要求达到33~34 ℃为宜。然后根据雏鸡具体表现来随时调节鸡舍温度,并随着雏鸡日龄的增长来逐渐降低舍温,避免温度过高引起的洗澡情况。
同时,雏鸡入舍后需要湿度达到65%~70%,如果湿度较低可以通过地面洒水、喷雾加湿等方式来提高湿度,随着日龄增长需要逐渐降低湿度,在1 周后可以将湿度降低到60%左右,这时雏鸡代谢量增加,排出的废弃物质较多,就不需要额外增加湿度了[3]。
在雏鸡入舍前先将水线提升到10 cm 的高度,等雏鸡入舍后再根据个体高度及时调节水线高度,1日龄时让雏鸡眼睛与乳头保持平行为宜,2~3日龄后让鸡脖与水线保持45°角。这样保持适宜的水线高度,可以避免雏鸡洗澡现象。同时将水线压力调整合适,一般要求水线末端水压高度为5~10 cm,并且及时维修和更换漏水乳头,有效防止弄湿雏鸡绒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