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江红,吴顺福
(1.勐腊县勐仑镇林业服务中心,云南 勐腊 666303;2.勐腊县勐腊镇林业服务中心,云南 勐腊 666300)
勐腊县茶叶的品种很多,种类繁多。古茶树既有野生的,也有栽培的,既有大叶古茶树种,也有小叶古茶树种,有高叶古茶树种,有小叶古茶树种。根据调查,全县有古茶园面积1852.87hm2,主要分布象明和易武2 个乡的46 个村寨及部分国有林区内。古茶园大多位于经济落后、交通落后的山区、半山区乡。这些古茶树资源具有明显的分布特点:①古茶树资源多为栽培型,零星分布着一些野生型茶树;②已栽培的古茶树,约大部分为大叶茶,全县仅在象明乡有茶园或单叶植物;③勐腊县大多数古茶树都是乔木和小乔木型。
勐腊县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东部的,以低山、丘陵、宽谷相间的地貌为主,属热带北缘、南亚热带滇南河谷湿热季风区,属北热带雨林、季雨林、西双版纳山间盆地季雨林、潮湿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热性竹林范畴,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有季节性雨林、山地雨林、半常绿雨林、落叶雨林、石灰岩山地季雨林、河漫滩灌丛、山地灌木、禾本科草丛、人工植被类型等。全县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古茶树、古茶园,为中国古茶树保护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种质资源。
勐腊县古茶树主要分布于北部的象明和易武2 个乡镇,其余部分分布于勐腊镇、关累、磨憨、瑶区等。古六大茶山之中勐腊就有五大茶山(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共有古茶树面积2000hm2,其中象明乡的革登等4 个大茶园,有古茶树667.8hm2、易武乡187.9hm2、瑶区40.2hm2、关累18.53hm2、磨憨25.53hm2[1]。所发现的古茶树,属普洱茶种或大叶花(Camellia sinenisi var.assamica)和茶种(C.sinesis)1 种1 变种,而以普洱茶为主。
该区茶叶品种齐全,茶叶种类繁多。茶种群体较纯,可分为勐腊大叶型、勐腊小叶种中叶型。中叶类型主要分布于象明乡曼拱村委会、安乐村委会和曼庄村委会,其中中叶类型约占该3 个村委会的70%。勐腊大叶茶属云南大叶群体类型之一,是我国最优良的地方茶树品种。其萌发早,每年2 月中旬即可开采至11月止,芽叶肥壮,茸毛多,叶面隆起,叶片肥厚,茶叶柔软、柔嫩,内含物质丰富,品质优,产量高,主要缺点是抗寒性弱,适制普洱茶、绿茶、红茶。
随着该地区的人口持续增长,采摘不合理,大量、没有节制地采摘,有些地方甚至大规模破坏茶园,把茶树拔掉种植粮食或者其他经济作物,以单一茶园取代或围绕古茶园新建茶园,
导致基因漂变等各种因素。近年来体制转轨,商业活动增加,天然有机茶是古茶园出产的,该茶一推出来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商家过分炒作古茶叶,周边的树木,因为有利可图,当地的茶园主直接砍伐了野生的古茶树,为了采茶,他们经常性破坏茶树。古茶园、古树、世界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正受到严重的破坏,面临灭失的危机。
因此,尽快划定古茶园保护区加强保护,把保护条例、立法和措施的执行到底。同时,对部分古茶树实行严格管养,规范采摘技术规程,杜绝掠夺性采摘,做到既合理利用又有效保护;对一些古茶区作坊式的茶叶加工进行规范,严格生产和卫生标准,提高茶叶加工技术,不具备条件的不准加工,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和以次充好行为,保护好传统的普洱茶,使守法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障;健全茶叶生产管理机构,加强技术力量,加大古茶树、古茶园保护宣传力度,普及运用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对保护茶树、古茶园,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1 经济效益促进有效保护
天然有机茶是由古茶园出产的,该茶一推出,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引起广泛关注,古茶树资源弥足珍贵,其价格一升再升。据调查,随着普洱茶市场的火爆,老茶树干毛茶价格急剧上涨。2002 年,价格仅为8~12 元/kg,2004 年为26~36 元/kg,2006—2008 年则升到100~300 元/kg,2013—2015 年最高达每公斤数千元。象明、易武乡每年古树茶收入可达数千万元,成为古茶山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茶叶价格的攀升,导致了一些破坏古树茶行的为发生。一些茶农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过度甚至毁灭性采摘古树茶的茶叶;并且部份农户对古茶树资源保护的意识淡薄,古茶树、古茶园管理不善、粗放,致原生态古茶树生长受到影响,使古茶树古茶园退化严重,品质降低,产量下降。
在经济价值方面,全县的古茶树资源大部分已被群众利用,只有少部分处于丢荒状况。但群众对古茶树资源的利用大都处在获取初级产品的开发利用,古茶树尚有开发的空间,其功能未得到充分开发。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逐步增强,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喝茶时并不太计较金钱,人们首选无公害茶和有机茶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应通过宣传、保护及改造,提高古茶树资源的价值,宣传古茶树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优异的内存品种,提升古茶树资源的文化内涵,使古茶树茶叶产品得以较大升值。通过经济效益的提高进一步激发群众自觉管理、保护古茶树的意识。
2.2.2 旅游开发促进资源保护
现有的大面积古茶树、古茶园,蕴藏着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象明、易武种植、加工茶叶和茶叶贸易的历史悠久。据史籍记载和茶界专家、学者考证,象明、武是我国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茶树原产地之一和普洱茶核心发祥地。有关普洱茶的史籍记载更是少不了提及倚邦、革登茶山,“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曼砖、慢撒六茶山。”这里的“倚邦、革登”,即为今勐腊县象明乡倚邦、革登,这里所产的“七子饼”“团茶”普洱茶被清朝列为贡茶,每年由地方官府采办纳贡,直到清末。普洱茶也为此名声大震,通过茶马古道行销各地和转口南洋诸国。其产茶历史起于汉唐时期,清代达到鼎盛。
在象明倚邦街东南向不远的山坡林里,有一个高大的石碑,碑文载有普洱属茶山倚邦土千总曹当斋统管六茶山的史事。石碑雕凿精细,头上部雕有三条飞龙空心花的龙头,呈三形,中央雕有一个大“印”,印上有汉满文字,碑身刻记着倚邦六茶山有关茶事,立于清乾隆2 年(1737 年)农历3 月初,是清皇封敕曹当斋为倚邦土千总时立的碑。现今,以倚邦街为中心的古茶区,青石条铺成的茶马古镇倚邦街古迹遍地,石条茶马古道从这里伸向远方。这里的大小山梁都有古茶树颁,可谓是“处处有茶山、山山有茶寨、户户有茶树”。茶叶,自古以来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各族广大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主要的传统产业。
随着产业的高速,茶叶产业是象明乡的支柱产业之一,密度、品种不一的古茶树,迄今仍大量分布于倚邦、革登、莽枝、曼砖4大古茶山之中,绵延上百里。近十余年来,随着普洱茶国内国际市场的财度升温的拉动,加之在各级党和政府的不断扶持下,茶叶产业尤其是传统普洱茶生产的迅速恢复,古老的普洱茶产区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茶叶生产收入已占农民经济收入的40%以上。选用无污染的大树茶茶叶为原料,“七子饼”普洱茶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内含物质丰富,耐冲泡,十分畅销,价格不断走高。吸引了不少港、澳、台茶商光顾古茶区和茶庄,考察、选购普洱茶。
这些远古时代的“茶文化”具有深刻的艺术,文化价值极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创设古茶树资源网页,介绍当地的茶文化,让国内外的人们都知道云南盛产茶的这个地方,都来了解这个世界发源地的古茶树资源,还为访问、学习、旅行和其他活动提供信息。在做好古茶树、古茶园保护工作的同时做旅游工作,开发古茶树资源、民族茶文化生态游,一方面可以开展民族茶文化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茶农可以从生态旅游中受益,在发展旅游业时做好古茶树茶园的保护工作和永续利用。
对古茶园的改造,其目的是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古茶树,为古茶园改造、保护和利用探索一条可行之路,从而促进古武茶的健康发展。因此,改造的原则包括:①遵循合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并举的原则,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确保古茶树资源永续利用;②保护野生型古茶树的环境和遗传完整性不受破坏;③避免古茶园被化学污染、人为更新、牲畜损坏、超强度采摘。古茶树具体改造措施如下:
张一平等[6]研究表明,因为高大的树荫,古老的茶园阳光直射的情况就少了很多,其冠顶的光照强度比传统的茶园和空地要小得多;古茶园树冠附近的热效应呈负作用,茶树附近的温度就少了很多;晚上的热效应是比较强烈的,以保证了茶树附近的温度。因此,古茶园光线比较暗、昼间平均气温低、夜间平均温度,日较差较小,湿度适中,茶树在这种环境下能够生长得很好,有利于茶树中多种有益物质的形成和积累,茶叶的品质也因而得到提升,乃是古树茶一直以来保持良好质量的原因。鉴于此,古茶园的改造应根据保护地块的实际情况,技术措施以改树、改土为主,适当增施肥料,合理采摘,适时修剪,以及病虫防治。
3.1.1 改土
(1)耕锄。古茶园仅收获多年未治理,土壤整合、通风差,土壤贫瘠,需要重新深耕,把老化没有用的根系剪掉,用这种方法在整个古茶园盘土30~40cm,把草根、树根和石头等清理掉。
(2)砌坎保土。古茶园多数建在山坡上,没有按规范来复垦种植,容易跑土壤,肥料、水分容易流失。改造时,按照茶园的情况根据当地情况进行改造。通常在土壤外侧挖茶线,形成宽或窄的梯级式茶园。以实现三种保证,即土壤、肥料、水的目的。
(3)抽槽。主要对象是低产量茶园和薄土茶园。使用的方法是用带两侧的一个槽代替土壤,要求表土翻入下层,下层的土壤上置到表面,导致风化成熟,沟槽为50~60cm 深,宽40~50cm。
3.1.2 改树
整个茶树由地上树冠部分和地下根系部分两部分组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茶树的再生振兴必须从树冠和根系两方面进行。
(1)更新树冠。主要采用不同的修剪技术,如台刈、抽刈和重修剪,对古茶树的树冠进行修剪。①台刈:对象是严重衰老的茶树。方法为剪去距地面5cm 处以上部的老枝;②抽刈:对象是衰老和半衰老茶树,改造时,剪除地上部分粗老枝,保留更新枝,更新枝在30cm 处修剪;③修剪:是对一种半老化和预老化的茶树进行的,这种茶树一般树龄不大。修剪强度是剪去30~40cm 处以上的枝或者剪去茶树树冠1/10 部分。
(2)更新根系。树冠与根系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低产量的古茶树同时更新了树冠,根系亦必须进行更新复壮,这样就保持了地上和地下部分都能够生长良好。如果只是树冠被更新,那么古茶树更新就不成功了,效果不明显,需要纠正。根系更新的主要重点:①需要把土壤完全翻转过来,翻转深度要达到30~40cm;②沟交换槽深度要达到50~60cm,槽宽40~50cm,以交换表层土与下层土。
(3)补苗。对象是缺株少行严重的茶园,由于茶园茶树数量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茶园补苗最好是2~3 年幼树。
3.1.3 增施基肥
古茶园改造后,树体难免会受到伤害,芽的萌发、根的再生和土壤的改良这些都必须有足够的养分来支撑。因此,古茶园改造时,必须同时进行深度翻土、改土等措施多施有机复合肥,适当配施氮、磷、钾和其他化肥。施肥:茶园改造后施用粪肥或堆肥30000~37500kg/m2,或磷肥1500~7500kg/hm2,枝条发芽后,按照茶叶季节的空档期施用氮肥。
3.1.4 抚育管理
增施肥料,合理采摘,适时修剪,病虫防治促使改树枝技术进一步发挥效益,是巩固茶树改造成效的主要管理措施。包括:①增施肥料:茶树经台刈、重修剪后,重新萌发新枝,形成树冠,需补充更多的营养成份。更新复壮茶树连续三年内重施有机肥,施饼肥11250kg·hm-2·a-1;②适时修剪:重修剪、茶树的高生长可达到50~60cm,树枝高度达到40cm 后要修剪成一个形状,随后下一年树枝高度达到50~55cm 时进行修剪,冠状达到60cm,并投入生产,茶树有60cm 高,跨度有75cm 后是正式成长成功,可以开始采茶;③采摘:改造后的茶树,当年原则不实行采摘,第2年实施第一批轻挑,以提高优等品;④病虫防治:更新改造后的茶树,新生枝叶特别每项,容易遭受病虫危害,做好生物防治工作。
基于古茶树修剪和施肥技术措施,辅助一定的管理措施,将会更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和保护古茶树。辅助管理措施主要包括:①乡、村制定保护古茶树的规章制度,使人们执行时有法可循,有章可参考,同时做好保护古茶树组织的建设工作。林业局、林业公安、乡镇林业工作站、村管理和保护小组和专职管理者共同工作,形成县、乡、村级管理的保护网络。可以聘用当地责任心强,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村民2~3 人进行巡护。茶叶生产企业要有专人负责监督和指导古茶树的保护、管理和采摘工作;②对结果的大茶树周围可进行适度的除划,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自然更新水平;③加强古茶树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当地群众对古茶树的保护意识。不允许人为破坏自然保护区、原始社区中部地区和具有特殊价值的古茶树;④因科研、教学、国家建设和对外交流等特殊需要,而需要移植、砍伐野生型的古茶树的,须经州林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经省林业厅主管部门批准,并提交以下申报材料:a.当事人的书面申请报告;b.填写《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证申请表》;c.用于人工培育的,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用于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其他用途的,提供简明的相关背景资料及采集作业办法;e. 经批准移植或采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限定的数量、时间、地点和方式移植或采伐;f.根据实施区域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当地群众保护古茶园意识,设置标志牌。
(1)古茶树具有分布区域特有、历史悠久、分布有限、天然无污染等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2)古茶树如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合理的利用,森林生态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将显著降低各种自然灾害的机会和损害程度,可增强周边老百姓的古茶树保护意识,并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3)野生古茶树和茶园,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一方面保存了大量的优良种质资源,为研究茶叶驯化和合理种植方式,提供了科技的平台,另一方面,这一生态效益的病虫害自我控制和营养物质的自我循环机制,为茶园的改造和更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对维护当地社会的稳定,具有一定的作用:①确保林区社会安定团结,提高了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收入;②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及对古茶树的科学利用水平和当地农民将保护和建设的技能;③增加村民收入,缓解劳动就业矛盾,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4)可喜的是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于2011 年5 月26 日通过《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2012年12 月28 日颁布实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现在的古树茶保护和永续利用走上了法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