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双双 杨江燕 王珂爽 赵以乔
子宫腺肌病是由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其症状典型,病情常反复发作,在治疗上有一定难度。本病临床表现主要是进行性痛经、月经过多或二者同时存在,部分严重患者会影响到生育[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了解到大约有25%的子宫腺肌病患者会出现痛经,且在病情进展过程中,痛经逐步加重,也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2]。在中医学中并没有子宫腺肌病这样的病名,我们在查阅相关文献过程中,能看见与本病症状描述很相似的条文。如《灵枢·水胀》篇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予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湾不湾,坏以流止,日以益人,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再有《柳选四家医案》:“痛经数年,不得孕育,经水三日前腹痛,腹中有块凝滞……询知闺阁之时,无是病,既嫁之后,有是疾”。
根据子宫腺肌病病灶局部的病理表现,我们多将其归属于中医所指的“瘀血留滞”范畴,而引起瘀血留滞的原因众多,在女性经期、产后感染邪毒,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冲任损伤,血不归经,离经之血停滞胞宫,形成瘀血,发为本病。或由医源性引起的瘀血内停,如剖宫产术后、宫腔操作不当等,金刃损伤冲任胞宫,继发本病。而子宫腺肌病所表现出来的继发性、进行性痛经等症状也充分表明了瘀血留滞是本病的重要病因病理。
1.1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我们根据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将子宫腺肌病归属于中医学的痛经、癥瘕、月经过多、崩漏等范畴。《诸病源候论癥瘕候》言:“癥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诸脏受邪,初未能成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指出或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形成癥瘕,并提出其生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女子癥瘕,多因产后恶露未净,凝结于冲任之中,而流走之新血,又凝滞其上,以附益之,逐渐积而为癥瘕矣”。指出产后冲任、胞宫溢泄之经血总以排尽为顺,此时瘀血凝滞,溢泄之经血又加重瘀血阻滞,久而成癥瘕,且逐渐加重。《景岳全书·妇人规》对痛经病因病机有以下描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提出痛经分虚实两类,虚者以血虚或气虚为主;实者以寒邪、以气滞、以热邪为因。《傅青主女科》曰:“妇人有经水将来脐下作疼,状如刀刺者……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指出痛经由寒湿之邪客于冲任,冲任损伤,与正气相搏,两气相争,发为痛经。《证治准绳·女科》云:“若阳气乘阴,则血流散溢,经所谓天暑地热,经水沸溢,故令乍多”。又云:“经水过多,为虚热,为气虚不能摄血”。指出阳热偏盛,热扰冲任,破血妄行,以致经水过多;或因气虚,不能摄血,血失统摄,故经水过多。不难看出古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的关键在“瘀”,而此瘀多为寒凝、气滞、肾虚、湿热所导致。
1.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现代医家亦认为本病的成因以瘀血为本,兼夹其他因素。袁敏[3]认为瘀热痰互结为子宫腺肌病的常见病因,一方面妇人以血为用,又以阴虚内热体质多见,故瘀血停滞胞宫,易从热化。另外,经期、产后、术后等,感染湿热之邪,与瘀血互结,久聚成痰,痰凝胞络,积而成癥。李亚敏等[4]认为本病是以脾虚血瘀为致病关键,虚瘀并见为主要特点。脾气虚损,化源匮乏,气虚血少,气机运行不畅,运血乏力,血行不畅,故致血瘀。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故见痛经。此外,脾虚失于统摄,经血溢于脉外,离经之血停滞而成血瘀,发为癥瘕,形成本病。肖承棕认为阳气不足,寒凝血瘀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多为素体阳虚,或久病损伤阳气,阳气受损,易感外寒,寒主收引,则血脉不畅[5]。王加维认为肾虚为本病的发病基础,致病关键在于寒凝血瘀气滞,外在表现为气血不和[6]。李瑛等[7]通过临床研究总结,本病多属寒凝血瘀或寒凝胞宫。系经期产后或上环取环时血室正开,寒湿邪毒乘隙而入,盘居胞宫而成。张萍青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素体肾虚,肾阳亏虚,血运受阻,瘀血内阻,瘀久化热,瘀热交杂不能排出,周而复始蕴结成瘀毒,“瘀”和“毒”互为因果为标,而肾虚为本[8]。
2.1 中药治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有言:女性癥瘕,同属血病。中医将该疾病归属于“癥瘕”“痛经”等疾病类型,病因为外邪侵袭、情志不舒,脏器功能异常,气血受阻,出现血瘀,继而导致瘀血阻塞,不通便痛,久而不治,则发展为癥块。因此,治疗该疾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活血化瘀、益气扶正、消瘀止痛[9]。成臣等[10]通过使用补肾活血散瘀汤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相关数据提示其对免疫功能影响的效果较好。且能有效减轻肾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月经量多、子宫体积增大等主要临床症状,并可降低其证候评分和中医证候总积分。邱群[11]临床上多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发现以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并减轻患者中医临床证候,亦可缩小患者子宫体积的大小。通过药理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少腹逐瘀汤有改善血液循环、解痉抗炎止痛等作用。李晓曦[12]以加味琥珀散(药物组成:三棱 10 g,莪术 10 g,赤芍 15 g,刘寄奴 15 g,牡丹皮 10 g,肉桂 5 g,熟地黄 15 g,延胡索 15 g,乌药10 g,当归 l5 g)活血化瘀,祛瘀止痛,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症 30例,治愈11例(36.67%),显效 10 例(33.33%),有效 7 例(23.33%),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为93.33%。卜亚丽[13]研究表明,运用解毒消癥止痛方能缓解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症状,缓解痛经,明显降低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及血清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并可改善患者妊娠情况。
2.2 其他治疗方法除了中药治疗在子宫腺肌病上的运用,中医理疗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临床上常用的有针灸、外敷中药、电针、埋线等治疗。如潘丹等[14]研究表明针刺联合隔药饼灸周期调治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对本病治疗的远期疗效优于常规口服西药治疗。何惠娟等[15]研究表明中药热敷治疗子宫腺肌症疗效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0%,效果优于单纯孕三烯酮治疗。吴玉敏等[16]研究表明运用电针刺激子宫、次髎对子宫腺肌病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不仅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同时可以有效地改善月经情况,降低血清CA125水平。李敏等[17]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在改善子宫腺肌病患者月经量多、痛经、疲乏、小腹坠胀、经期有血块等疗效明显,效果优于普通针刺。崔金玲等[18]通过对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对比研究后表明中药灌肠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痛经症状,临床疗效较好,且远期治疗效果好。
就目前而言子宫腺肌病仍然是临床上难以攻克的疾病之一,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西医治疗本病仍有局限,且复发率高。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研究认识逐步加深,诸多医家均以血瘀为基础病因病机,临床上用药以辨证论治,配以温阳、化湿、补气、补肾等法取得较好疗效。此外,中医治疗方法多样,除中药内服外,针灸、埋线、中药灌肠及中药外敷亦能在治疗本病上发挥作用。且中医诸多治疗无毒副作用,但中医对本病尚缺乏客观的诊疗标准,所以对我们中医临床医学工作者,要更加努力在未来使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更加科学标准化,以攻克本病的中医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