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扎吐蕃摩崖石刻中的历史人物、地名及其相关问题

2021-11-30 22:44罗丝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吐蕃石刻

阿 贵 罗丝措

(①西藏大学学报编辑部 ②西藏大学文学院 西藏拉萨850000)

今西藏山南洛扎县有两处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遗迹,1982年,巴桑旺堆先生发文介绍了该摩崖石刻。[1]1991年,西藏自治区文物普查队对包括摩崖石刻、杰堆古墓群在内的洛扎境内文物遗迹进行了普查并形成了两份报告,报告中抄录了两处石刻的主要内容①两份报告形成于1991年6月18日至7月16间,由西藏自治区文管会下属的文物普查队第二组完成,分别取名《洛扎县文物普查情况报告》《洛扎县摩崖石刻与古墓群》。笔者于2014年抄录了两份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过去,国内外有关吐蕃摩崖石刻、古墓等的研究成果中,对上述摩崖石刻及其相关内容有或多或少的涉足。②主要有霍巍,新巴·达娃扎西.西藏洛扎吐蕃摩崖石刻与吐蕃墓地的调查与研究[J].文物,2010(7);江荻.西藏洛扎吐蕃摩崖石刻的语法特征及翻译[J].民族翻译,2014(4);夏吾卡先,徐承炎.洛扎吐蕃摩崖石刻补释[J].南方民族考古,2016(1),等等。笔者曾于2008年发表了一篇有关洛扎县两处吐蕃石刻的文章,介绍了两处石刻的基本情况,但当时未能考证石刻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德麦·第乌穷(ལྡེརྩེ་སྨནེ་ལྡེརྩེའུ་ཅུང༌།)。[2]事实上,在上述石刻中所见德麦·第乌穷,是吐蕃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笔者在后来翻译弟吴贤者所著《弟吴宗教源流》(ལྡེརྩེའུ་རྒྱེ་བོཀོད་ཆཀོས་འབྱུང་རྒྱེས་པ།)时,发现了与此人有关的部分记载,并于2011年在一篇探讨《弟吴宗教源流》史料价值的文章中,谈到了此人曾于吐蕃南部修建洛浦曲切尔佛殿(ལྷཀོ་ཕུ་ཆུས་ཁྱེརྩེར་ལྷ་ཁོང་།)等情况。[3]在上述藏文宗教史籍中认为,德麦·第乌穷是牟尼赞普(མུ་ནེརྩེ་བོཙིནེ་པཀོ།)时期的一名功臣。对此,巴桑旺堆先生于2013年出版的一部有关吐蕃碑刻研究的作品中有所介绍。[4]但是,上述两篇文章都并不是专门研究德麦·第乌穷这一历史人物的成果,只是在历史文献、吐蕃石刻方面的研究成果中提到了这一历史人物。目前少有对其专门的研究成果问世,因此,也就无法弄清德麦·第乌穷的主要历史功绩究竟是什么?为何以他的父亲为主的家族势力获得赞普王室的封赏?为何赞普要命当地的千户守护并似乎是时时修缮其家族墓地?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是个不解之谜。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关于这个人物的许多历史问题,有同时代或早期的史料支撑,可以把它看作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加以研究。因此,文章根据吐蕃石刻、吐蕃历史遗迹(古墓群等)、出土文献,以及《拔协》(སྦ་བོཞེརྩེད།)《弟吴宗教源流》(ལྡེརྩེའུ་རྒྱེ་བོཀོད་ཆཀོས་འབྱུང་རྒྱེས་པ།)《娘氏宗教源流》(ཆཀོས་འབྱུང་མརྩེ་ཏེཀོགེ་སྙསྒྲིང་པཀོ་སྦྲིང་རྩེསྒྲིའསྒྲི་བོཅུད།)等后期的传世文献,对这一历史人物及其家族史等相关问题略作探讨。①阿贵.洛扎摩崖石刻中的吐蕃历史人物考[J],中国藏学(藏文),2014(2).本文是上述文章的译文,也是修订版。上述文章发表时期或其后的一段时间内,也有学者探讨了相关的历史问题。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南地区文物局,洛扎县文广局.西藏洛扎县吉堆墓地与吐蕃摩崖刻石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4(6).夏吾卡先,徐承炎.洛扎吐蕃摩崖石刻补释[J].南方民族考古,2016(1).

一、两处吐蕃摩崖石刻点与刻文的主要内容

在今西藏山南洛扎地区,有内容大致相同的两处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一处位于距离洛扎县城西北约8千米的德乌穷村或多穷村(འདུས་བྱུང་།)附近,共有12行,石刻高4.75米,宽3.05米。镌刻于距地表高约3米的崖壁上,以下简称A石刻(见图1)。

另一处石刻遗迹位于洛扎县以东约6千米处的洛扎怒曲和门当河交汇处,共有9行,以下简称B石刻(见图2)。目前,该石刻所在崖壁距地表只有1米多高,加之因长年被河水冲刷,中间的第3、4行文字已基本脱落而无法辨认。第9行有“龛内藏之。墓××沟壑”(སྒྲིཀོམ་བུ་ནེམྱྀ་ཕྱིགེ་སྦལ་དུ་བོཟུངཀོ།དུར་ནེམྱྀ་××ལུང་ཕ།)等字迹可清楚辨认,这与上述A石刻的最后一行内容并不相同。

关于石刻内容,1991年,西藏自治区文物调查队二组的调查报告中,对石刻主要内容作了如下纪录:“赞普誓词云:第乌迥对拉赞普忠贞不二,为利赞普之身与政,呕心沥血、业绩卓著。为此诏敕曰:德乌穷之父罗朗及其子孙后代,其权势犹如“雍仲万字”般永固;其属民及封地等绝不减少;德乌穷之丧葬应法事优隆;在任何赞普后裔掌政期间,其墓若有毁坏,皆由东岱专事修缮……”②根据2004年笔者在当地调研时,当地有关部门所提供的资料整理。文中图1-2引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西藏洛扎县吉堆墓地与吐蕃摩崖刻石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4(06).

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南地区文物局、洛扎县文广局三家单位对吉堆墓地与吐蕃摩崖刻石进行了考古调查,并公布了《西藏洛扎县吉堆墓地与吐蕃摩崖刻石考古调查简报》。[5]刻文及内容,先后有学者对其作了进一步辨析和整理。目前所知两处石刻的完整内容,可简述如下:

天神之子赞普驾前,德麦德乌穷忠贞不二,为利赞普之身与政,呕心沥血、业绩卓著。为此诏敕曰:德乌穷之父罗朗及其子孙后代,其权势犹如“雍仲”般永固;其属民及封地等绝不减少;德乌穷之丧葬应法事优隆;在任何赞普后裔掌政期间,其墓若有毁坏,皆由东岱专事修缮;德乌穷之父罗朗子孙后代及其兄弟,若有祸事□□□不管闯何等祸事,如此立盟誓。工噶波、天神赞普之兄弟、政臣及四茹尚论臣参与盟誓,誓文置于龛内藏之。墓□□沟,(对岸)□□(处)□①巴桑旺堆先生以两处石刻内容相同为基础,对两份刻文内容进行了仔细比对整理。这样做的好处是,目前除了石刻A中第10、12行有部分文字未能辨认之外,其余文字基本上已能够解读。对此,学界也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笔者于2008年撰写的文章中,虽引用了三份不同的刻文抄录内容,然因当时条件所限,仍有不少错漏。具体参见:巴桑旺堆.吐蕃碑文与摩崖石刻考证(藏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128.另外,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南地区文物局,洛扎县文广局2014年发表于《考古与文物》上的《西藏洛扎县吉堆墓地与吐蕃摩崖刻石考古调查简报》中,有较为完整的石刻拓片,故在此不再对藏文原文进行逐一校勘。

二、石刻出现的年代

关于石刻出现的年代,目前学界以在西藏其他地方发现的吐蕃石刻多刻于赤德松赞(ཁྲོསྒྲི་ལྡེརྩེ་སྲོཀོང་བོཙིནེ།798-815在位)②本文中历史人物的年代,主要以《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为主要依据。具体参见: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时期为主要依据,认为上述两处摩崖石刻也是吐蕃赞普赤德松赞时期的历史遗迹,即刻于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过去的学者,除了上述理由外,似乎未发现其他可以确认其年代的可靠史料证据。笔者根据藏传佛教后弘期早期的藏文史料,认为德麦·第乌穷是吐蕃牟尼赞普(མུ་ནེརྩེ་བོཙིནེ་པཀོ།797-798在位)时期的一位大臣。鉴于他的历史功绩,他去世后,赞普王室对其加以厚葬,从而有了今洛扎地方的两处石刻和杰堆古墓群等历史遗迹。也就是说,石刻中的历史人物——德麦·第乌穷生活于吐蕃牟尼赞普和赤德松赞两代赞普时期,于公元815年之前已去世。至于两处石刻遗迹是否刻于同一时期,还是先后刻成?对此目前未发现其他史料证据。

三、杰堆古墓群的基本情况

杰墓古葬群,位于石刻A所在地以南约6千米处的杰堆三村后山上。墓葬群非常庞大,共计有48座。其中,长20米、宽16米、高3米以上的墓葬共有15座。处于正中央的大墓,其封土长约46米、宽44米、高约7米,是这些墓葬中最大的。过去的学者们认为,这是一座贵族或身份较为特殊的酋长之类的墓葬。“墓葬均分布在面向河岸的山坡坡麓上,共计有48座墓葬。这些墓葬具有典型的吐蕃王朝时期大型墓地的诸多特点:……在这组墓葬的周边,除分布有少数中型墓葬之外,则主要排葬小型墓葬,形成等级有别的墓地布局。其三,经过考古试掘,在墓地祭祀坑中发现有殉葬的动物骨骼,如马、牦牛等,还发现一具残破的皮革木胎马鞍,这均是吐蕃时期较大型的墓地中常见的祭祀方式。”[6]从墓葬总体布局上看,中陵墓与最大陵墓有一定的排列关系。从墓葬结构来看,地下有石室,地上用石头和泥土建造,呈金字塔形,雄伟壮丽,表现出了藏族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建造如此巨大的墓葬群,肯定耗资巨大。可见当时赞普王室不惜人力物力,为墓主人及其家族修墓并举行了规格较高的丧葬仪式。从上述石刻碑文中的“德乌穷之丧葬应法事优隆;在任何赞普后裔掌政期间,其墓若有毁坏,皆由东岱专事修缮。”等记载来看,该墓葬群与德麦·德乌穷及其家族不无关联。“工噶波、天神赞普之兄弟、政臣及吐蕃四茹之尚论臣等参与盟誓。誓文置于龛内藏之。”说明德麦·德乌穷的丧葬仪式规格较高,有吐蕃四茹的尚论舅臣及赞普王室成员参与。这与现代学者对杰堆古墓群的“贵族或身份较为特殊的酋长之类的墓葬”的推测相符合。从上述石刻内容以及墓葬群的基本情况来看,杰堆古墓群中主墓的墓主身份应该是德麦·第乌穷,而其周围的中小墓葬应是其父罗朗及其家族其他成员的墓葬。

四、德麦·第乌穷与石刻、古墓群之间的关系

关于德麦·第乌穷这个历史人物,《弟吴宗教源流》记载:“赤松德赞(ཁྲོསྒྲི་སྲོཀོང་ལྡེརྩེ་བོཙིནེ།)与蔡邦氏玛尔杰(ཚཚེ་སྤཀོང་བོཟའ་དམར་རྒྱེལ།)之子,有牟尼赞普(མུ་ནེརྩེ་བོཙིནེ་པཀོ།)、牟德赞普(མསྒྲི་ཏེསྒྲིགེ་བོཙིནེ་པཀོ།)和赤德松赞(ཁྲོསྒྲི་ལྡེརྩེ་སྲོཀོང་བོཙིནེ།)。牟尼赞普生于札玛地方(བྲགེ་དམར།),未继位前,被其母毒害。纳囊·坚赞拉朗(སྣོ་ནེམ་རྒྱེལ་མཚནེ་ལྷ་སྣོང་།)、秀布·赤郑孔赞(ཤུད་པུ་ཁྲོསྒྲི་འབྲསྒྲིང་ཁོཀོང་བོཙིནེ།)和德麦·古协尔德琼(ལྡེརྩེ་སྨནེ་གུཾར་བོཞེརྩེར་ལྡེརྩེ་ཆུང་།)三人任家臣,17岁时驾崩于云布宫(ཡུནེ་བུ།)。”①此处牟德赞普和赤德松赞被视作是两个人,但是,根据其他史料牟德赞普和赤德松赞为同一人,即赤松德赞的幼子。赤松德赞的次子应是牟茹赞普(མུ་རུགེ་བོཙིནེ་པཀོ།),也就是洛扎石刻中参与盟誓活动的赞普的兄弟。根据吐蕃时期的碑文,牟茹赞普为赤德松赞的兄长。此事见于公元812年所立夏拉康碑文。据此可以确定赤松德赞至少有三子:长子牟尼赞普、次子牟茹赞普和幼子赤德松赞(牟德赞普)。具体参见:巴桑旺堆.吐蕃碑文与摩崖石刻考证(藏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56-69.另外,此处“云布”,是指“雍布拉岗宫”。参见:弟吴贤者.弟吴宗教源流[M].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87:358.可见赤松德赞(ཁྲོསྒྲི་སྲོཀོང་ལྡེརྩེ་བོཙིནེ།755-797在位)与王妃蔡邦氏生有三子,分别是牟尼赞普、牟茹赞普和赤德松赞。其中,牟尼赞普17岁继位后不久,就被其母蔡邦氏毒害。被毒害的地点应在雍布拉岗宫(ཡུམ་བུ་བླ་མཁོར།)。他在位期间(约公元797-798年间),有三位家臣:纳囊·坚赞拉朗、秀布·赤郑孔赞和德麦·古协尔德琼。其中,德麦·古协尔德琼应该就是上述两处石刻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即德麦·第乌穷。

根据上述石刻内容,一是作为牟尼赞普时期的大臣德麦·第乌穷对赞普王室“忠贞不二,为利赞普之身与政,呕心沥血、业绩卓著。”因此,他去世后赞普承诺“德乌穷之父罗朗之子孙后代及其兄弟,若有祸事,不管闯何等祸事……”不与一般民众同等惩处;“德乌穷之父罗朗及其子孙后代,其权势犹如‘雍仲’般永固;其属民及封地等绝不减少。”

二是赞普承若“德乌穷之丧葬应法事优隆;在任何赞普后裔掌政期间,其墓若有毁坏,皆由东岱专事修缮。”可见此时德麦·第乌穷已去世,其墓葬似乎位于沟或河之对岸。

三是德麦家族与赞普王室之间,显然举行了一次高规格的盟誓活动。上述两处石刻的内容,应是这次盟誓活动中誓词的复本。“如此立盟誓”“誓文置于龛内藏之”等词句,证明我们的这种推测是合理的。参与盟誓活动的人物主要有工噶波小王②工噶波小王,是指位于今林芝境内的古代吐蕃小王。其先祖被认为是吐蕃第七代赞普即止贡赞普的一王子,与后来在雅垄继位的布德贡杰赞普之间存在血缘关系,是赞普王室的后人。、天神赞普之兄弟③这里所讲的有关拉赞普的兄弟,藏文史籍的记载有较大的出入。据《雅隆尊者教法史》记载:赤松德赞有四子;牟赤赞普、牟尼赞普、牟德赞普和赛纳勒或赤德松赞。牟赤赞普因年幼时去世,没有墓葬;牟尼赞普在位一年九个月;牟德赞普因刺杀了尚那囊杰擦拉朗之子——尚赞巴乌仁之故而被流放,后死于那囊之刀下;小儿子赛那列或赤德松赞在位32年,据说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并修建了嘎琼寺等。参见:释迦仁钦德.雅隆尊者教法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63.根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赤松德赞有二子:牟尼赞普和(赤)德松赞。牟(尼)赞(普)?绝嗣。(参见: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70.)根据夏拉康碑文内容,赤德赞普有兄长牟茹赞普(གེཅེརྩེནེ་མུ་རུགེ་བོཙིནེ་པཀོ།)。因此,文章认为赤松德赞至少有三子:长子牟尼赞普、次子牟茹赞普(因与那囊氏结怨而失去了继位权,后似乎在后藏南木林县境内一个名叫香吉蔡的地方受封)和幼子赤德松赞(赛那列)。、政臣及吐蕃四茹之尚论臣。由此可见,德麦·第乌穷有着显赫的历史功绩,或其家族有着赞普王室不可轻视的强大势力,且此次盟誓活动规格较高。

另外,《弟吴宗教源流》在记述吐蕃时期的佛堂和神庙时记载:“德麦(ལྡེརྩེ་དམནེ།)修建了洛浦曲切尔拉康殿(ལྷཀོ་ཕུ་ཆུས་ཁྱེརྩེར་ལྷ་ཁོང་།)。”[7]德麦所建“洛浦曲切尔拉康殿”,其字面意思为“南部被浦曲河冲毁的佛殿”。据此可知,德麦·第乌穷在宗教方面是一位支持佛教的历史人物。据说,今洛扎县境内有名叫“洛浦曲切尔”的地名,应是古代佛堂所在地。从史料记载来看,德麦·第乌穷建寺的时间应在赤松德赞时期。若是如此,当时德麦·第乌穷在当地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支持修建佛寺。

关于德麦·第乌穷的具体历史功绩是什么?他所效力的或封赏他的赞普又是哪一位呢?对此,《娘氏宗教源流》记载:“王妃普雍萨杰姆尊(ཕཀོ་ཡེཀོངས་བོཟའ་རྒྱེལ་མཀོ་བོཙུནེ།)深得父王宠爱,因此,父王去世前,命王子娶她为妃。蔡邦氏美朵准(ཚཚེ་སྤཀོང་བོཟའ་མརྩེ་ཏེཀོགེ་སྒྲིཀོནེ།)对三位王子心生不满。父王仙逝后,蔡邦氏欲刺杀普雍萨妃,故以普雍萨梳妆打扮(对亡者不敬)为借口①根据吐蕃习俗,人死后,一段时间内亲人不可梳妆打扮。,想拔剑刺杀时,受到了牟尼赞普的阻止。母妃蔡邦氏(对此)心生怨恨,命人叫来家臣德古第琼(བླཀོནེ་པཀོ་ཏེརྩེ་གུཾ་སྟོརྩེ་ཆུང་།),在雍布拉岗宫里为王子的食物下毒。神圣王子牟尼赞普继位12个月后,于27岁时离世。为其修建王陵,取名吉乌登木布(སྐྱརྩེའུ་ལྡེརྩེམ་བུ།)。”[8]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的一个历史问题是,父王赤松德赞驾崩后把政权交付于长子牟尼赞普并命他娶普雍萨为妃。因此,牟尼赞普继位后似乎得到了普雍萨家族势力的支持。但是,此事显然损害了其母蔡邦氏一方的利益,故蔡邦氏设计毒杀了自己的儿子——牟尼赞普。这是一场诸王子间争夺继位权的政治斗争,也是一场吐蕃上层社会的家族权利博弈。尽管多数史籍未提及此事,但事实上在这个历史事件中,德麦·第乌穷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站在蔡邦氏与幼子赤德松赞一方,协助他们杀死了长子牟尼赞普。他一直对赤德松赞忠贞不二,因他一直为保护赞普生命安全和争夺政权效劳,所以,上述石刻中称其“有功于赞普之身与政”。

上述史料中所说投毒者臣“德古第琼”,应是指上述石刻中的德麦·第乌穷。虽在多数史书中,此人的名字藏文拼写并不一致,然皆称其为“第琼”,与上述石刻中的名称发音基本一致。德麦·第乌穷这一名称,在《弟吴宗教源流》中记为“德麦·古协尔德琼”(ལྡེརྩེ་སྨནེ་གུཾར་བོཞེརྩེར་ལྡེརྩེ་ཆུང་།)。在《娘氏宗教源流》的另一个版本中,记为“久第穷”(གྱུ་ཏེསྒྲི་ཆུང་།),称“家臣久第穷被任命为厨师,于雍布拉岗宫对王子投毒。”②娘尼玛卫色.娘氏宗教源流[M].1979:544.这个版本是一种现代抄录本,抄写于1979年12月,目前存于西藏大学图书馆。此处,“温布拉卡尔宫”,是指“雍布拉岗宫”。成书于14世纪的《隆钦宗教源流》(ཀློཀོང་ཆརྩེནེ་ཚཚོས་འབྱུང་།)记载:“蔡邦氏过于愚钝,把家臣贡第琼(གུཾང་ལྡེརྩེ་གེཅུང་།)任命为厨师,于温布拉卡尔宫(ཕཀོ་བྲང་འཀོནེ་བུ་བླ་མཁོར།)为王子请膳。”[9]《底吾史记》记载:“德麦·贡协尔第琼(ལྡེརྩེ་དམནེ་གུཾང་བོཞེསྒྲིར་ལྡེརྩེ་ཆུང་།)等三人任家臣。”[10]上述各藏文史籍中,虽然具体名字拼写并不一致,但都提到了一个名叫德麦或第穷的历史人物,这很可能就是指石刻中的德麦·第乌穷。

根据藏文史籍的相关记载,一些现代学者认为赤松德赞去世后,佛教徒和苯教徒曾在祭祀方式上发生了争执。由此推测佛与苯之间宗教矛盾是导致长子牟尼赞普被杀的主要原因。但是,牟尼赞普信奉佛教并曾“三次平均财富”,这是多数藏文史籍的共识。若上述修建佛堂者德麦与石刻中的人物同为一人,那么,此人也是一位支持佛教的人物。因此,“宗教矛盾说”似乎难以成立。

根据《弟吴宗教源流》和《娘氏宗教源流》等早期藏文史籍的说法,以蔡邦氏和那囊氏为主的贵族内部的矛盾而引起的各王子之间的争权斗争才是当时的矛盾。因此,德麦·第乌穷的历史功绩从这个方面去寻找,或许更有说服力。

《拔协》(སྦ་བོཞེརྩེད།)记载:“为传位于子牟尼赞普,招论尚(舅臣)、乌仁(དབུ་རསྒྲིང་།)于乌孜中层阿康(大鼓)殿,商议传位之事。被王妃美卓发现,心生不悦,唯恐政权落入那囊氏之手,传信于牟德赞普。天神之子(牟德赞普)拔剑诛杀乌仁于门口。”③拔赛囊.拔协[M].人民出版社,1980:82.此处,“乌仁”,为那囊氏之子,其他史籍称“尚赞巴乌仁”;“牟德赞普”,应是“牟茹赞普”的笔误。从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牟德赞普、赤德松赞、赛那列应是同一个人,为赤松德赞的幼子。此说亦见于其他藏文史籍,只是在具体细节上略有不同。此处杀死那囊之子乌仁的王子,并非幼子牟德赞普(赤德松赞),二是其兄长牟茹赞普即上述石刻中所说赞普的兄弟。牟茹赞普因杀死乌仁之故而失去了继位资格,史籍中称置于“唐仓”,后住于香吉蔡地方时常参与王室的盟誓活动。此事详见于《弟吴宗教源流》,在此不再赘述。①塘仓,《弟吴宗教源流》记载:“若长子未能继承赞普之位,被贬为“协昂尔”(ཞེལ་སྔོར།),原因是因为他首先见了赞普面。其地位低于赞普,但比庶民高,故称为“塘仓”(ཐང་འཚངས།)。”可见“塘仓”是一种爵位,其地位低于赞普,但高于庶民。同时,长子等一旦被置于“塘仓”,似乎也就失去了继位资格。参见:弟吴贤者.弟吴宗教源流[M].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87:349.又说:王子杀死了乌仁,“他得到了赞普严厉的惩罚,被发配到了香吉蔡地方(ཤེངས་ཀྱསྒྲི་སྐྱརྩེད་ཚལ།),属于被剥夺了继位权而未能执政的王子。”参见:弟吴贤者.弟吴宗教源流[M].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87:339.

在赤松德赞三个王子中,长子牟尼赞普继位后不久被其母毒死;次子牟茹赞普,受母亲蔡邦氏指使而刺死了那囊氏之子乌仁后失去了继位资格。最终导致幼子赤德松赞(或牟德赞普)被迫年幼继位,其母妃一方掌握大权。这个历史事件中,出现了诸王子母亲蔡邦氏、王妃浦雍萨、尚那囊,以及德麦·第乌穷等四种家族势力。

在这四种势力中,蔡邦氏是最终的赢家,她设计毒害长子、剥夺次子继位权,

尽力推举幼子继位以便自己独揽大权,可谓诡计多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这个事件上,德麦·第乌穷的功劳有两个:一是以家臣身份协助蔡邦氏毒害赞普;二是幼子继位后,依靠自己的势力帮助蔡邦氏保护了赞普的人身安全,同时与其他各方势力积极周旋,使年幼赞普的顺利继位并掌实权。这就是石刻中“以利赞普身与政”的真正涵义。

在上述四种势力中,如果说蔡邦氏和德麦·第乌穷全力支持了幼子的话,那么,浦雍萨妃和尚那囊氏一方面显然是支持长子牟尼赞普的。其中,浦雍萨妃一方的势力如何,在整件事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未见史籍记载。尚那囊氏,显然是被蔡邦氏设计陷害而卷入了剥夺次子牟茹继位权的斗争中。事后,尚那囊氏在经济方面似乎是得到了一定的补偿,然从此失去了与蔡邦氏相抗衡的能力。根据一部《莲花生传》的记载,因那囊氏在这件事上失去了一儿子的性命,作为补偿,父王赤松德赞为其赐予扎(གྲོ)、堆(དཀོལ)、雄(གེཞུང)三个地方,从此这三个地方成为了那囊氏的世系领地。②扎、堆、雄是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三个沟,扎,为今扎囊、扎其两个沟壑;堆,为贡嘎县吉德雪沟;雄,也位于贡嘎县境内。关于赤松德赞为尚那囊赐予土地,作为其失去儿子的补偿的内容,具体参见:洛珠加措.第二佛陀莲花生大士传·消除心中之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65.《贤者喜宴》也说为那囊氏赐予一块土地。(参见:民族出版社,2006:212.)如此,德麦·第乌穷是在幼子赤德松赞继位吐蕃赞普,完全掌握实权后去世的。因此,赞普念其过去的历史功绩,加以厚葬,并以一种高规格的盟誓活动加强与其家族的联系,赐予其父田产等。赞普承诺“德乌穷之父罗朗及其子孙后代,其权势犹如‘雍仲’般永固;其属民及封地等绝不减少;德乌穷之丧葬应法事优隆;在任何赞普后裔掌政期间,其墓若有毁坏,皆由东岱专事修缮……”

这就有了今洛扎吐蕃石刻和杰堆古墓群等历史遗迹。

五、德麦·第乌穷家族名称及其相关问题

吐蕃时期,洛扎是吐蕃61千户之一。在此之前,那里似乎出现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地方势力。《西藏苯教源流》(ལརྩེགེས་བོཤེད་རསྒྲིནེ་པཀོ་ཆརྩེའསྒྲི་གེཏེརྩེར་མཛཚོད།)中说,在吐蕃赞普达日年斯(སྟོགེ་རསྒྲི་གེཉིནེ་གེཟསྒྲིགེས།)时期,征服12小邦,然洛扎王邦瓦支(བོང་བོ་རྗེརྩེ།)未能被征服。赞普领兵前往时被捕,关进赤门地洞(ཁྲོསྒྲི་མཀོནེ་དཀོང་།)。[11]《贤者喜宴》等其他史籍称其王为“本巴支王”(བོནེ་པ་རྗེརྩེ།),今洛扎境内曾有此地名。③如本巴金刚持了拉康,本巴珠热拉康等。参见:司徒·确吉加措.司徒古迹志(藏)[M].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99:217-218.可见,吐蕃时期洛扎一带有较为强大的地方势力。藏传佛教后弘期初期,噶举派祖师玛尔巴大师(མར་པ།)等出现于此,建有色卡古托寺(སྲོས་མཁོར་དགུཾ་ཐཀོགེ)等著名佛教古刹。1991年,文物普查队的报告中称,“洛扎虽地处边界地区,但经调查发现历史遗迹丰富,不亚于乃东、琼结两县。”

今吐蕃石刻所在地,村名称杜琼(འདུས་བྱུང་།),有可能有石刻中的“第乌穷”(ལྡེརྩེའུ་ཅུང་།)的变音。早期,“第乌穷”很可能是指地名。从德麦·第乌穷的名字考虑,不管是“德麦”的“德”(ལྡེརྩེ),还是“第乌穷”中的“第乌”(ལྡེརྩེའུ),都是吐蕃时期常用的人名。甚至这个名称与赞普王室有关,如赤松德赞、赤德松赞的名字。此外,在吐蕃之前的赞普王室人名中也经常出现“德”字,如“德杰波”(ལྡེརྩེ་རྒྱེལ་པཀོ།)、德诺朗(ལྡེརྩེ་སྣོཀོལ་ནེམ།)、德诺波(ལྡེརྩེ་སྣོཀོལ་པཀོ།)、德珍赞(ལྡེརྩེ་སྤྲསྒྲིནེ་བོཙིནེ།)、德楚朗(ལྡེརྩེ་འཕྲུལ་ནེམ།)等。德麦·第乌穷,与上述这些王室成员之间是什么关系?目前不得而知。

结语

总之,文章所论德麦·第乌穷为吐蕃牟尼赞普(8世纪末)时期家臣。从现有史料来看,此人为一个佛教徒,曾于吐蕃南部洛扎境内修建一座佛堂,名洛浦曲且拉康殿。后涉足吐蕃上层王室斗争,约于公元8世纪末,受蔡邦氏指使而于雍布拉岗宫内毒死了当时的赞普——牟尼赞普。牟尼赞普为赤松德赞的长子,他被其母毒害后,次子牟茹赞普也失去了继位资格。最终,幼子赤德松赞继位,受到母妃蔡邦氏与德麦·第乌穷等人的全力支持。或许是出于这种原因,德麦·第乌穷死后,赞普赤德松赞(约798-815在位)加以厚葬,并通过高规格盟誓活动加强与其父罗朗及家族的联系,赐予家族田产;授予特权;命当地千户保护、修缮该家族墓葬等。今西藏山南洛扎境内的两处吐蕃时期石刻,应是当时盟誓活动的誓词内容;杰堆古墓群应是德麦·第乌穷家族墓地。以吐蕃石刻内容为据,结合藏传佛教后弘期初期的藏文史料,可以确定有关德麦·第乌穷的历史事件当属吐蕃史实。至于德麦·第乌穷的历史事迹,为何鲜见于后期藏文史籍等问题,需要作进一步考证。从最近新发现的早期藏文史料情况来看,一些吐蕃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事件,过去未能引起史学界的足够关注,这似乎已成为了事实——如杰辛家族(རྒྱེརྩེ་ཤེསྒྲིནེ)为早期象雄家臣,归附吐蕃后先后出现了多位大将,皆有功于吐蕃的兴起及扩张。后期家族后人获赐《文告》,近来被学界发现。《文告》所涉历史人物,可见《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等,说明与该家族有关的历史人物及其事件当属吐蕃史实。对此笔者另有转论,在此不作细说。以此来看,德麦·第乌穷的情况也与此相类似。虽参与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对后世历史走向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因某种原因被后世史家所忽视而鲜见于史籍记载。对此,今人需作进一步考订。

猜你喜欢
吐蕃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吐蕃金银器纹饰中鸟形象的起源与文明演变试论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心胸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南京六朝陵墓石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