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治疗痤疮瘢痕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2021-11-30 22:54孙晨寅杨雅骊
皮肤病与性病 2021年5期
关键词:双极微针痤疮

孙晨寅 ,刘 洋 ,杨雅骊 ※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上海 200011;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皮肤科,上海 200011;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激光美容科,上海 200011)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1~30)岁的人群中,80%会发生痤疮,40%会遗留痤疮瘢痕[1]。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有表皮磨削、激光、射频、皮下切割、微针、环钻切除术、化学换肤、软组织填充、病灶内注射,冷冻疗法、硅胶敷料等[2]。2002年,美国FDA批准使用射频技术治疗面部皱纹。随后,射频技术的潜能被不断发掘,许多先进的射频设备被发明,并与传统的激光、微针等联合,目前已成为治疗痤疮瘢痕的常用手段之一。在此,笔者就射频治疗痤疮瘢痕的临床应用及进展做一综述。

1 痤疮瘢痕的分类

痤疮瘢痕依据其形态可分为两类:萎缩型和增生型[3]。萎缩型约占80%~90%,可分为三个亚型:厢车样、冰锥样、碾压样。厢车样瘢痕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垂直锐利,基底部宽[(1.5~4)mm],深度可浅[(0.1~0.5)mm]也可深(≥0.5mm)。冰锥样瘢痕开口窄(<2mm),边缘陡峭,呈垂直性隧道样缺损,深度可达真皮或皮下组织。碾压样瘢痕开口宽[(4~5)mm],外观起伏不平,深度较浅[2]。瘢痕的分类对应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浅的厢车样瘢痕可行换肤术,而对于深的厢车样瘢痕及冰锥样瘢痕,其深度可达真皮,因此换肤术并不适用。碾压样瘢痕较宽,且在真皮内有纤维固定,必须在真皮下水平进行治疗。

2 射频治疗痤疮瘢痕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2.1 射频治疗痤疮瘢痕的原理 低频电流指每秒变化<1 000次的交流电,>10 000次的则为高频电流。射频属于后者,其频率介于声频与红外线频谱之间(3kHz~300MHz)。当此电流施加到人体组织,会遇到不同大小的电阻,即阻抗。阻抗使组织内的水分子瞬间产生快速震荡,从而在电极之间产生一种急剧沿电力线方向来回移动或振动。这种运动会摩擦产生热量,电流被转换为热能。因此,射频产生热能的多少,取决于预设的电流大小,以及靶组织的阻抗。阻抗的决定因素包括皮肤水分、电解质成分、胶原蛋白含量和温度等。

射频电流作用于皮肤后,所产生的温度梯度是反向的,即可加热深层皮肤及皮下组织,而表皮受高温影响相对最小,因此不易产生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热能在深部组织累积产生的热效应,会引起细胞损伤,导致成纤维细胞上调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和生长因子,促进新的胶原蛋白生成,同时使该区域发生短暂的炎症,新生透明质酸沉积,对现有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进行重塑。随疗程进展,不断发生胶原蛋白的生成和重塑,最终达到理想效果。

2.2 射频治疗痤疮瘢痕的临床应用

2.2.1 单极射频 单极射频的正负两极不在同一界面作用,其穿透皮肤深度最深,疼痛感增加,建议提前使用表面麻醉剂或口服抗焦虑药物。1996年,美国THERMAGE公司研发出专利性的ThermaCool射频,并被批准用于改善皮肤皱纹及松弛。一项针对22例中、重度活动性囊肿型痤疮患者的研究报告发现,ThermaCool可治疗痤疮合并早期瘢痕者,而激光等治疗手段更多用于治疗痤疮后遗留瘢痕。在接受(65~103)J/cm²剂量治疗(1~3)个疗程后,82%患者活动性痤疮的数量减少了75%,9%患者减少25%~50%痤疮数量,并观察到潜在瘢痕形成状况的改善。Sherry S Collawn等也发现,急性囊肿型痤疮患者在一个疗程治疗后获得改善;两个疗程后,痤疮及痤疮瘢痕都获得显著改善。

2.2.2 双极射频 双极射频的两个电极都接触患者的皮肤,电流在这两个相邻的电极之间流动,正负两极在同一界面作用。其穿透深度为两电极之间距离的一半,虽不及单极射频,但传递的热量更为集中,疼痛感和不适也有所减轻。

2002年,光电协同系统(ELOS)问世,该系统利用光和射频设备的协同效应,通过光能预热靶组织以降低其阻抗,使射频更好地发挥穿透作用。此时,应用较低水平的光能和射频,即可达到预期效果,穿透皮肤的深度可达15mm。光电协同系统还可对阻抗值进行实时检测,防止温度过高,因此治疗过程相对更安全,不良反应也有所减少。

可控吸入式电刺激系统(FACES)采用真空系统与双极射频相结合。相比于传统的单极和双极射频设备,该系统拥有更准确的定位及更深的穿透性。由于受射频影响的组织体积仅限于真空中的电极之间,因此较低的射频能量即可达到所需治疗的皮肤层,从而提高疗效,降低疼痛感,减少不良反应。

Faika Cherif等使用ELOS治疗一名女性患者的痤疮瘢痕,每隔4周进行一次治疗,使用60J/cm²的激光能量和80J/cm³的射频能量,共治疗4次。疗程结束后[(1~3)个月],痤疮瘢痕明显减少。

双极射频治疗过程较单极射频温和,疼痛感较轻,更易被接受。它通常用于治疗面部皱纹,尤其眶周细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痤疮瘢痕时,仅靠射频能量所达到的皮肤穿透深度不够,需结合其他光能设备或技术。

2.2.3 点阵射频 点阵射频使用一组电极,通过点阵治疗头在皮肤表面形成微孔,使射频能量传入皮肤深层进行加热,从而使热损伤区分布于不受影响的皮肤区域,在刺激皮肤重塑的同时,允许储备细胞增殖以促进愈合,其深度和精度都非常高,常见不良反应仅有暂时性红斑和水肿。

Gold等使用点阵双极射频治疗15名轻、中度痤疮瘢痕患者,依据患者皮肤测试点对于射频的反应程度,选择合适的能量[(32~56)mJ/pin],每月一次,最终10名患者完成了3次治疗,且在第1、3个月后随访时发现,瘢痕严重度显著降低,且皱纹、色素沉着度较前明显改善。不良反应仅有暂时红斑、轻微干燥等。此外,Verner对12名中、重度痤疮瘢痕患者也进行了(3~5)次点阵双极射频治疗,50%患者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Bruce采用同样方法治疗15名痤疮患者3次,第6个月随访时发现,所有患者的面部活动性痤疮、痤疮瘢痕和整体皮肤外观,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且无显著不良反应。由此可见,点阵射频可显著减少活动性炎性痤疮和并存的痤疮瘢痕,且能缩小毛孔、使皮肤更加细腻,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

与此同时,Qin等对26名亚洲痤疮瘢痕患者,尝试采用高能量[(85~95)mJ/pin]点阵双极射频,每月1次,共4次。结果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如炎症后色素沉着及焦痂的发生率,均小于点阵激光。提示高能量点阵双极射频治疗亚洲人痤疮瘢痕是安全有效的。

但是,目前点阵射频对于不同类型瘢痕的疗效优劣,尚无定论。其中,Ramesh等治疗了30名深肤色患者,4个疗程后,均获得显著临床改善,其中冰锥样效果最优,碾压样次之,厢车样最差。同时,Kim等治疗31名韩国的痤疮瘢痕患者,共4次,3个月随访后发现,患者除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外,皮肤弹性和胶原蛋白水平均有所提高,且碾压样瘢痕的效果优于冰锥样及厢车样瘢痕。

2.3 射频联合其他疗法

2.3.1 射频联合激光 有研究者认为,将射频与激光联合使用,可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治疗痤疮瘢痕的效果。Peterson等将点阵双极射频与二极管激光联合,治疗5个月后,患者的痤疮瘢痕改善>60%。其中,碾压样和厢车样瘢痕,比冰锥样改善得更显著,且无炎症后色素沉着。Taub等将双极射频与二极管激光联合治疗3次后,各型痤疮瘢痕均明显改善,且疗效不受皮肤类型的影响,不良反应仅限于短暂的红斑和水肿。带有二极管激光的双极射频设备,通过在射频和激光相遇处形成一个凝固焦点,刺激瘢痕深处的胶原蛋白合成,从而重塑瘢痕,同时保护表皮不受损伤。此种方法穿透皮肤的深度,较射频深,又缩短了二极管激光治疗瘢痕的较长停工时间,适用于深肤色人群,不良反应也较轻。Yeung等试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也有研究者认为,用剥脱性激光对皮肤进行预处理,可减轻靶组织的阻抗,从而使射频能够更深入地穿透,既减轻疼痛感,又达到足够热量。Cameli等使用SmartXide2设备,将剥脱性点阵CO2激光与500MHz双极射频联合,治疗10名痤疮瘢痕患者。该设备每次脉冲的能量参数和相邻微热损伤区(MTZ)的间隔均由人工控制,并可产生不同的脉冲形状(如S-脉冲、D-脉冲、H-脉冲),确保表皮浅层被剥脱,热量在真皮深层释放。在该项研究中,每个MTZ的激光能量为30mJ,间隔500μm,使用D-脉冲。结果发现,接受单次治疗3个月后,运用点阵CO2激光与双极射频联合治疗的半侧脸,比单独应用点阵CO2激光治疗的半侧脸疗效好,且恢复时间更短,患者满意度更高。该临床观察结果与Tenna等研究结果相似。说明点阵CO2激光联合双极射频,治疗痤疮瘢痕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轻微,未发现炎症后色素沉着。

2.3.2 射频联合微针 微针射频是指将阵列排列的微针刺入皮肤,在预先设定的靶组织深度发射能量,克服了双极射频穿透浅的缺点。微针包括绝缘和非绝缘微针:前者针体为绝缘材料,针尖为非绝缘材料,治疗时微针尖端发射的射频能量,直接作用于真皮深层;后者针体为非绝缘材料,射频能量沿针体传递,由于表皮、真皮之间存在阻抗差异,射频电流更易通过真皮,而对表皮造成的损伤很小。

点阵微针射频的作用可使TGFβ和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增加,NF-κB、IL-8的表达减少,这些改变均可改善痤疮瘢痕。其中,NF-κB是调节免疫反应的重要因素,控制许多与炎症相关的基因,且可激活IL-8表达,而IL-8与痤疮的组织学变化密切相关。相比于单纯射频治疗,微针点阵射频对于瘢痕的疗效更显著。NF-κB及IL-8的表达减少,进一步下调了VEGF水平。因此,点阵微针射频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改善痤疮病变消退后残留的红斑。

点阵微针射频的穿透深度可达皮脂腺,能显著减少皮脂腺分泌。而皮脂腺分泌过多是导致痤疮及毛孔粗大的重要病因之一。Cho等对30名毛孔粗大的痤疮瘢痕患者治疗了2次,射频能量通过49根功率为500W,长度为1.5mm的微针发射,治疗后70%以上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

点阵微针射频治疗痤疮瘢痕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患者接受度高。Vejjabhinanta等对30名深肤色的萎缩型痤疮瘢痕患者进行治疗,42.3%患者报告其痤疮瘢痕改善了26%~50%。不良反应包括疼痛、水肿、红斑,小范围结痂和治疗部位的短暂色素改变。Elawar等对19名萎缩型痤疮瘢痕患者进行治疗,每月1次,每次脉冲持续时间为(110~140)ms,功率为(12~18)W,穿透深度(2~3.5)mm,每次接受约(250~500)次脉冲治疗,共(2~6)次。结果:59.37%和37.5%患者的瘢痕改善度分别为26%~50%和51%~75%,甚至3.12%患者的改善度高达76%~100%。患者总体满意度高,其中94%患者愿意将该疗法推荐给朋友或同事。不良反应为轻中度红斑、水肿及轻微疼痛,未出现色素沉着等。

点阵微针射频还可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加大痤疮瘢痕的改善度。Park等对20名亚洲患者先使用点阵微针射频治疗,后再加用点阵射频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超过70%患者的痤疮瘢痕显著或几乎完全改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在3种类型的萎缩型瘢痕中,改善程度依次为碾压样、厢车样、冰锥样瘢痕。Tatliparmak等将点阵微针射频与点阵CO2激光联合,对72名深肤色痤疮瘢痕患者进行了(3~6)次治疗。点阵CO2激光的波长为10 600nm,脉冲持续时间为(20~ 5 000)μs,间隔时间为(0.2~ 2)s,点阵微针射频包含25根微针,射频能量为(40~82)mJ,密度为(125~132)MTZ/cm²,每次(500~530)个治疗点,深度为(1.6~1.8)mm。结果显示,治疗后1个月,患者痤疮瘢痕严重程度平均下降44%,且90.3%患者对治疗感到满意。仅有9名(12.5%)患者发生了红斑、炎症后色素沉着、痤疮加重等不良反应,证明该疗法同样适用于深肤色人群。

3 射频与激光治疗的比较

激光治疗可分为剥脱性激光和非剥脱性激光。剥脱性激光包括CO2激光、铒激光,由于激光能量高,穿透皮肤深,产生的热损伤较严重,可使皮肤迅速气化,并刺激真皮胶原蛋白重塑,对于各种类型的痤疮瘢痕均有较好疗效。非剥脱性激光作用于皮肤时,表皮不被气化,激光能量直接刺激真皮,使胶原蛋白重塑。相比于射频治疗,激光的治疗效果更好,但不良反应更多、更严重,如炎症后色素沉着,持久性红斑,以及额外瘢痕形成,均给患者造成诸多不便。

Rongsaard等试图比较1 550nm铒激光和点阵双极射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20名萎缩型痤疮瘢痕患者分别接受了半脸的铒激光和点阵双极射频的对比研究,每月1次,共3次。结果发现两组的全脸瘢痕均有显著改善,不良反应有疼痛、红斑和结痂。相比于射频治疗,铒激光治疗产生的疼痛感更强烈,且1例发生了炎症后色素沉着。Chae等随机纳入40名萎缩型痤疮瘢痕患者,20人为一组,分别接受铒激光和点阵微针射频治疗,每月1次。铒激光能量为(15~20)mJ/MTZ,密度为500MTZ/cm²,点阵微针射频能量为(40~60)W,深度为2mm。3个月后,铒激光组和射频组的瘢痕严重程度评分分别改善了25%和18.6%,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相比于铒激光组,射频组的疼痛较轻,且停工时间更短,因此患者的依从性更好。

综上所述,射频治疗痤疮瘢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毋庸置疑,但目前的文献多集中于射频治疗痤疮后遗瘢痕,尚缺乏其治疗痤疮伴随早期瘢痕的前瞻性研究,以及射频联合治疗和治疗后复发等长期随访的证据。

猜你喜欢
双极微针痤疮
再也不怕打针的纳米微针
LEEP刀高频双极治疗重度宫颈糜烂术后创面分期用药的临床研究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红蓝光祛痘仪联合复合酸焕肤凝露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再生双极器械清洗效果研究分析
4D打印微针让打针不再疼痛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严重痤疮?
常常摸脸会长痤疮是真的吗
两极隔离式双极电极的电化学发光行为及其分析特性研究
“微针”注射,安全无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