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丽香(昆明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互联网+”是通过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从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2015年以来,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与各个产业的融合方面已取得稳固进展,“互联网+”传统行业模式蓬勃发展,各个行业正在加快进入“互联网+”浪潮的步伐[2]。在互联网技术与各个行业领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业选择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传统的就业管理方式已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高校就业管理方法与方式需要与“互联网+”的便利性、快速性、开放性等特点相结合,进行改革与完善,从而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和高校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的需要。
“互联网+”技术为传统行业注入经济活力,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技术深入影响各个行业,为大学生择业时了解行业、了解企业提供了更多途径与信息。在全面了解行业、企业的情况下,大学生择业不再片面地依靠企业宣讲会所宣传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来评判岗位是否合适,而是将企业的行业前景、工作时间、企业文化、个人发展和在职员工评价等情况也纳入其择业评判标准,使得大学生的择业方式变得更加主动全面。
第二,“互联网+”背景下,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交叉学科知识更为普遍,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各个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单一,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学历层次、专业方向和学习成绩等基本要求层面,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使得大学生的择业范围有所拓宽,大学生在就业时具有更多的选择。
第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大批新职业,新职业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已渗透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家政、物流、餐饮和金融等领域,为社会创造了庞大的就业市场,新的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就业岗位种类繁多、就业形式灵活,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可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可充分把个人兴趣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的工作岗位,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也积极投身到新兴就业岗位。
第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创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更多的创业机遇,同时,一些新型职业的涌现,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目标性强、创新意识强等特点使其以创业形式就业的意愿强烈,加之政府、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广泛支持,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日趋增加。
第五,“互联网+”背景下,校园招聘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企业以点对点式专场招聘会为主的传统招聘形式已无法满足当前企业招聘与高校毕业生择业的需求[3]。因此,企业为提高其人才市场竞争力广泛采用“互联网+”技术以拓宽其招聘形式,如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开展“线上双选会”和远程网络招聘等。由于“线上双选会”和远程网络招聘等不再受地域、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不同高校联合举办的“线上双选会”,可实现不同高校之间的就业市场资源共享,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由省级和各大高校就业管理服务部门建设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为网上校园招聘服务的大规模推广和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校园招聘智慧化程度的提升,这些平台都可为毕业生精准推荐适合的就业岗位和就业信息,使毕业生在网页端和移动端都可实时接收到就业相关信息,极大地便利了毕业生的求职过程。
“互联网+”技术一方面带动了经济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时代下,学生获得招聘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使其易受网络导向,没有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就盲目追求高薪、稳定、舒适的就业岗位,甚至有学生不顾所学专业特点、个人特质和个人理想追求等因素,盲目涌入对有限的优质就业资源的抢夺浪潮中[4]。学生在个人职业规划和就业定位还不明确的情况下盲目求职,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求职效率,甚至掉入网络上的各种求职招聘陷阱和套路。
第二,“互联网+”技术与校园的融合让学生在拥有海量教育资源和就业信息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和高校就业管理服务工作者对信息的获取、筛选存在遗漏和不及时等问题。当前企业招聘广泛使用互联网发布招聘简章等信息,面对海量的招聘信息,一旦关注不及时便会错过关键时间节点而失去机会。此外,学生对如何筛选符合自身特点与发展规划的岗位信息缺乏经验,使许多关键信息在海量的招聘信息中被淹没,导致就业信息针对性不高、精准度低。
第三,“线上云双选会”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但却带来了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企业线上开展的双选会通常对应聘者的毕业高校不作限制,不同区域、不同档次学校的学生均可报名,经过筛选后获得面试机会[5]。而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能力和面试经验不足等问题,使得求职竞争压力加大,普通高校毕业生获得理想就业岗位变得更为困难。
第四,高校就业管理服务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就业引导不够充分,会使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就业茫然、眼高手低等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解决。此外,不同高校的就业管理平台建设参差不齐,部分高校的就业管理服务部门只能向全体学生同时推送企业招聘信息,导致所推送的企业招聘信息与学生自身专业属性不够匹配[6]。
在当前人才市场发展中,人才需求供给信息不对称现象仍然存在,导致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6]。面对“互联网+”时代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高校就业管理服务部门应紧跟“互联网+”时代潮流,整合企业招聘信息与学生就业签约平台等相关资源,构建适应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一站式就业管理平台。一站式就业管理平台应集招聘信息、签约平台、就业指导、数据统计和在线咨询等功能于一体,既能实现毕业生签约跨校区无缝对接,企业数据、学生数据和招聘信息实时更新、精准发布,还能提供在线交流、简历投递和线上面试等功能以提升毕业生求职的便利性。通过一站式管理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页端或移动端平台关注各类招聘公告,检索查看最新的各类就业信息、政策及相关讲座信息,生源信息和就业信息核对可在手机端随时提交,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或手机短信推送各类优质招聘信息,确保就业信息的有效传达,进一步提高就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就业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需要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不断加强就业市场建设。积极对接优秀企业进校招聘是提升毕业生就业水平与效率的重要途径,高校就业管理服务部门应积极联系各行业内的优质企业入校招聘,加强与高质量用人单位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及就业合作协议,主动到重点企业、重点区域走访,不断加强校企、校地合作,简化企业入校招聘流程,同时,开展“线上+线下”联动、多层次、立体化校园“双选”模式,为毕业生提供足量就业岗位。二是简化就业事务办理流程。借助网签平台积极采用线上签约方式,简化签约流程,节省签约时间,提高高校就业管理服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取消部分纸质证明材料的提交,改为线上提交,简化证明材料提交流程,从而减轻毕业生和院级辅导员的就业工作负担。三是加强就业信息服务。面对各大招聘平台海量的招聘信息,需要就业管理服务部门对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甄别,严格信息审核程序,收集整理并筛选适合毕业生的有效招聘信息,将招聘信息按照不同学历层次、专业、岗位需求甚至毕业生的求职意向等进行分类,并通过微信平台、信息员等渠道进行精准推送,将高质量就业信息及时、快速、精准传达给每一位毕业生,提高就业信息传达效率。
面对“互联网+”背景下日趋复杂、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当今大学生普遍向往工作薪资高、待遇好的岗位,导致部分学生盲目涌入互联网、金融等高薪行业,而条件较为艰苦的基建、乡村教育、农林等行业面临人才紧缺的危机。高校就业管理服务工作者应提高思想政治站位,以党和国家政策为就业导向,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面对就业形势变化,激励大学生不仅仅以薪资待遇为就业准绳,而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勇担使命,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高校就业管理服务部门要在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宣讲国家当前重点发展支持的行业领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时代担当意识,进一步鼓励学生到基层岗位就业。同时,积极通过就业网、移动传媒平台宣传国家和地方毕业生就业政策,制作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应征入伍等宣传专题,鼓励毕业生参加“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对在基层岗位上工作的优秀校友事迹进行宣传以达到就业引领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就业管理方式已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高校就业管理方式需要进行革新,改变传统固有的就业管理理念与方式[7]。首先,高校就业管理服务部门要打破传统固定思维。在传统的就业管理理念中,学生被单纯当作管理对象,就业管理服务部门的工作相对机械,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因此,就业管理服务部门要利用好“互联网+”技术的实时性与便捷性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拓宽学生与就业管理服务部门的沟通渠道,积极开通在线就业服务等手段及时解答学生的就业疑问、了解学生的就业动态与困难,实时改进就业服务方案。其次,做好就业工作队伍的人才建设与管理。要定期对就业管理服务部门工作者和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建设一支既专业化又能适应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就业教师队伍,同时完善监督机制,对在就业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服务态度差、工作懈怠等情况,应及时进行纠正。再次,高校就业管理服务部门要打破被动局面,不可单纯依赖企业毕业季入校招聘。一方面应未雨绸缪,积极与优秀企业对接,在就业前期引导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践,为学生创造岗位体验机会,提高个人就业技能,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深化与企业合作,开展企业“订单班”就业模式提升就业质量,签约后按企业要求为订单班学生安排专业培训,打造企业订单班品牌。最后,就业管理服务部门工作者要紧跟国家政策与时代潮流,勇于接受新知识,勇于面对新形势,不断打磨业务能力与技能,实现就业管理方法与方式的持续改进。
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以及高校扩招、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等政策的调整,大学生就业环境与形势日趋复杂[8],高校就业管理服务部门需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首先,要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将就业形势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的变化,包括各类职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方向、新兴职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变化和不同职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等。其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途径广,面对海量招聘信息,学生容易陷入迷茫,所以高校就业管理服务部门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指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个人特质、理想追求等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积极投身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为我国基层建设做贡献。最后,要加强就业安全教育。“互联网+”背景下就业信息量大爆发,加上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工作急于求成,风险意识缺失,容易误入求职陷阱,这就需要高校就业管理服务部门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安全教育,通过课堂、主题班会和安全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提高求职风险防范意识,在日常办理就业事务过程中以及在求职、面试、实习、签约等各个环节,都要对毕业生进行反复提醒,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和就业安全。
面对“互联网+”背景下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广大高校就业管理服务工作者应凝心聚力,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国家政策与发展的同时结合高校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实际,依托高校“互联网+”就业管理平台,不断改进就业管理方法,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