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重点在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等五方面加快推动绿色发展。
在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方面,重点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环保产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供应链等方面提升绿色发展水平。要加快实施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绿色化改造。
在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方面,重点做好打造绿色物流、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立绿色贸易体系等工作。其中,再生资源回收,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广典型回收模式和经验做法。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金属、废玻璃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回收利用率。
在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上,《意见》指出,要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在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方面,要做好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工作。
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上。《意见》指出,一是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培育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创新基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财政资金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市场导向明确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支持绿色技术应用。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强化创业投资等各类基金引导,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及时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加快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深入推进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
同时,《意见》指出,要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强化法律法规支撑、健全绿色收费价格机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意见还指出,要进一步健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转效率。
近日,为进一步推动光伏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持续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021年本)》。
《规范条件》提出,光伏制造企业及项目应符合国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节能管理等法律法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产业规划及布局要求,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要求。在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建设工业企业的区域不得建设光伏制造项目。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新建和改扩建多晶硅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其他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
《规范条件》明确了光伏制造企业应具备的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太阳能光伏产品独立生产、供应和售后服务能力;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总销售额的3%且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鼓励企业取得省级以上独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或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申报符合规范名单时上一年实际产量不低于上一年实际产能的50%。《规范条件》还对现有光伏制造企业及项目产品、新建和改扩建企业及项目产品应满足的要求做了具体说明。
《规范条件》要求,光伏制造企业和项目用地应符合国家已出台的土地使用标准,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并对光伏制造项目电耗、生产水耗应满足的要求做了具体说明。
《规范条件》鼓励企业将自动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等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不良品率,提高能源利用率。鼓励企业参与光伏行业绿色制造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参照光伏行业绿色制造相关标准要求,建设绿色工厂,生产绿色设计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并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等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