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继续教育合作模式探析*

2021-11-30 18:54王荣桂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办学

王荣桂

(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继续教育合作的前景与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及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联同广州、深圳等九个广东省城市组成的城市群。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达到7264.92万人[1],拥有182所高校,在校生300余万[2]。香港高校实力雄厚,澳门高校特色明显;但港澳高校办学空间小、科研成果转化困难、科研经费政府补助不足、优质生源存在缺口;珠三角九市土地资源相对充足,产业基础雄厚,科研成果易于落地,科研经费渠道多元,优质生源来源广泛。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人数3031.5万人,其中广东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205.4万人,约占全国的6.77%;全国成人本专科在校生668.56万人,其中广东省成人本专科在校学生93.15万人[3],约占全国的13.93%。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广东高等教育仍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根据《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9年广东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6%以上,但是仍有近54%的18—22岁适龄青年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等教育,他们当中有很多人还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圆大学梦[4]。

广东省继续教育发展的思路主要是遵循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确立明确的教学模式和管理规范[5]。继续教育规模逐年扩大、部分高校初步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但仍存在重效益、轻质量、开展优质培训项目的继续教育机构较少、继续教育资源共享不足、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继续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6]。

香港和澳门高校以持续进修学院或者专业进修学院开展继续教育,以市场为主导,专注于学生自我提升需求,课程供给非常丰富。以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为例,其提供的课程种类,如果从地域分,有本地课程、国际课程、国内课程;从学习方式分,有全日制、兼课制、短期进修、证书文凭培训;从学历层次分,从副学士到博士都有;从学科分,有商科、法律、医药、工程、社科、科技、建筑等。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因此,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教育和人才高地,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势必对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继续教育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切实承担湾区内终身教育的责任。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的现状与特点

由于人缘、地缘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粤港澳高校合作自港澳地区回归祖国以来持续发展,目前主要呈现三种合作形态:高校协作平台、港澳高校在广东省内的办学型机构、非教学型科研平台。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的现状

1.高校协作平台

(1)粤港澳高校联盟——该联盟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共同发起,于2016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迄今已汇聚粤(21所)港(9所)澳(7所)共37所高校。这37所高校基本涵盖粤港澳大湾区内所有核心高校。联盟的作用更直接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所肯定。联盟框架下有序成立了图书馆、超算、空间科学与技术、海洋科技与创新、中文、中医药、公共卫生、新材料、互联网金融、区块链等多个专业联盟。联盟合作范围包括科研、学生交流、协同创新及智库建设等。联盟现时每年举办年会暨校长论坛、青年学者论坛。三地政府提供专项经费,自2019年至2022年支持粤港澳联盟相关活动。活动包括有粤港澳大湾区暑期课程、粤港澳大湾区主题研讨会、专业联盟活动。

(2)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该联盟宗旨是“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课程建设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联盟成立于2018年11月,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现有成员高校62所,其中港澳高校5所。目前联盟已上线课程达633门,集聚了7大慕课平台的优质资源。2019年9月开始,开展了由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广东金融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9所高校组成的多校课程应用试点工作,已有6187名学生,选学了联盟87门课程[7]。

(3)其他重要协作平台——粤港澳大湾区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等,都在各自专业领域发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联动的作用。

2.港澳高校在广东省内的办学型机构

(1)独立办学——港澳高校在广东省设立校区,省内校区模式与港澳无异。如澳门大学在珠海横琴办学。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的议案,并授权由澳门特别行政区依照澳门特区法律实施管辖,新校区于2013年启用,2014年澳门大学顺利完成迁校。

(2)联合办学——港澳高校与广东省高校举办联合学校,文凭获两地认可。如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联合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以下简称北师港浸大)。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于广东省珠海市携手合办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这是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首家大学[8]。该校本科毕业生学成后获颁北师港浸大毕业证书和香港浸会大学学士学位,在内地和香港均获认可。北师港浸大是香港地区大学在内地办学的尝试,其办学方式与北师大深入合作,对两所大学在品牌、办学理念、协同合作等方面协调要求较高。

(3)合作办学机构——港澳高校与广东省高校或政府合作,在省内成立港澳高校的内地办学机构,以独立法人身份运作。毕业生获发港澳高校文凭。最早的案例为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大学在深圳成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传承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的研究型大学,其与香港中文大学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所招收学生同时在香港中文大学注册,符合香港中文大学学位要求的毕业生将获颁香港中文大学的学位证书。2018年至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开放大学(肇庆)相继推进此模式的办学工作。

3.非教学型科研平台

由粤港澳高校或政府部门设立各类科研平台。如2001年香港城市大学设立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是城大科研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亦是城大研发工作在国内的延伸,旨在将香港城市大学的科技成果向国内转移。又如2018年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与中山市政府合作投资设立了广东药科大港大创新平台有限公司;2018年香港理工大学与深圳大学共同于深圳建设“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结合两校资源,连结海内外知名大学及企业,搭建培育创科人才、孵化高科技创业等领域的合作平台[9]。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现有合作特点

1.政府主导前期投入,独立实体办学模式发展迅速

在经历过香港浸会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先行先试和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的整体迁入的办学模式之后,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大学为办学人,创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广。这一模式下新办的学校是以独立法人身份运作,与港澳高校和内地合作大学都没有隶属关系。新办学校的学生同时在港澳高校注册,毕业后能获得内地新办学高校和港澳高校的学位证书,而在管理模式上传承港澳高校的管理体制,教学团队除一部分与港澳高校共享外,大部分都是依照新学校的标准另起炉灶招聘。因为不会过于分散原有学校资源,再加上新学校的科研和办学成果在国际上都会被计入港澳高校,从而提升港澳高校的排名和知名度,港澳高校大多对此种模式积极性较大。

2.港澳高校在省内设立直属分支,提供多元教育模式并促科研成果转化

在三地政府主导高校合作之前,由地缘、人缘、文化同源等因素影响,粤港澳高校合作由来已久,但早期合作多以高校为主体合作,以项目形式运转,缺少三地政府主导,更缺少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和政策安排,合作方式多样化,成果也较为零散。深圳具有成果转化优势,吸引了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在深圳分别成立研究院,研究院以公司为实体运营,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如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及城大研究院(深圳)有限公司于2001年由城大全资拨款设立,致力于推动知识转移。

3.优势互补的两地合作办学

无论是独立实体还是直属分支办学,优势互补是两地办学的合作基础。除了两地学历互认的关键优势外,港澳高校的管理体制和教学体验是独特优势。而内地对于港澳高校的吸引力在于灵活而积极有为的政策、庞大的前期投入(资金、土地)配套、充裕的生源、支持成果转化的产业链、更完整的学科建设等等。当前两地合作办学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一方面是受前面所述的资金、土地、生源、学科、转化等硬核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考验两地高等教育合作要建立在现代治理机制下的决心。

三、粤港澳大湾区继续教育合作的现状与不足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继续教育合作的现状

1.联合办班、办学

港澳高校与广东省高校联合开发培训课程。2019年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与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建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暨香港大学SPACE东莞学院,在职业与专业培训(非全日制短期课程)、学位教育(全日制)等方面合作开展培训课程。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近年来还陆续与内地其他多所高校合作办班。

北师港浸大联合国际学院下设继续教育中心,课程有留学、国际教育、持续进修课程和夏令营。以上课程定期举办,已形成一定规模,但课程种类仍偏重于语言、文化,专业性不强。

2.港澳高校在内地直属办学

港澳高校以直属学院对内地开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如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在内地开设分支机构办学。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与内地继续教育学院类似,主要以非全日制教育和专业培训为主。而港澳高校除了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积极耕耘内地继续教育市场外,其他港澳高校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不多。

3.广东省内高校在港澳地区办学

广东省以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港澳地区招生较多,但学生总体规模不大。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继续教育合作存在的问题

1.高校继续教育协作平台欠缺

在粤港澳高校联盟的合作框架下,众多的专业联盟相继成立,并且互动频繁。但是继续教育的专业联盟却一直没有成立,协作平台的缺乏,不利于三地对继续教育合作机制的探索,也不利于推动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2.继续教育侧重点不同

广东省内高校继续教育一般由继续教育学院承办,坚持市场导向。受规模、办学成本和办学经验等因素影响,内地继续教育侧重学历教育,经济效益也较好。三地高校由于缺乏过往的合作经验和可供借鉴的成熟模式,探索合作需要小范围地精细规划和尝试,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现阶段都缺乏合作的紧迫性。

3.职业资格及高端培训领域有待发掘

内地高校在校内开办的国际学院、中外合作班、会计专业(ACCA方向)等有国际特色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但与港澳高校的合作反而较少。但从大湾区发展趋势来看,培养能通达“两种体制、三种关税区”的人才需求非常大,尤其是具备工程、法律、金融、科技、医疗等专业资格的人才。对于跨境人士的专业资格培训会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发展领域,具备巨大潜力。

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继续教育合作模式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三地资历框架对接、职称评价与专业资格互认

2019年,粤港澳教育部门分别签订《粤港资历框架合作意向书》《粤澳教育培训及人才交流合作意向书》,探索构建粤港澳资历框架,建立大湾区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学分互认机制。

在职称评价与专业资格互认方面,大湾区可以在国家、省级不同政策层面推动。同时通过建立广东省职业资格监管服务体系,收集专业资格互认的需求和做好计划。

(二)建立粤港澳高校继续教育联盟,强化合作意识

为促进大湾区高校合作,建立继续教育共同体,有必要成立粤港澳高校继续(持续)教育联盟。三地高等继续教育形态有巨大差异,但同时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联盟可以发挥协作平台作用,促进双方的交流,达成合作共识,从而构建三地高等继续教育合作模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纳入国家的整体发展规划。同时,联盟可以增强三地高校的互信与共识,对于化解交流、合作、融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时联盟成立条件已基本成熟,广东省有成人教育协会、继续教育协会等协作平台,港澳高校普遍由直属的专业进修学院承担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工作,沟通联系都比较便利;三地高校也在不同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联盟可以发挥灵活协调的作用。

(三)开发继续教育课程,探索课程学分互认机制

课程学分互认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借助港澳高校建立“学分立交桥”经验,三地高校再共同拟定《课程学分认定办法》,为三地学生学习成果认定转换提供便利,推动三地高等教育接轨。

粤港澳三地的继续教育可采用在线教育课程等教学方式的基础,通过积极参与粤港澳高校在线课程联盟平台建设,推动建立在线课程开发与学分互认制度体系和课程开发协同机制。

(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继续教育学生的交流

在现有机制下,积极推进湾区内各大高校的学生交流,如游学体验、交换生项目、专业竞赛等学生活动的开展。

由于资源、效益等因素制约,内地继续教育偏重课程教育,缺乏生涯教育和体验式教学等内容。比较而言,港澳高校在体验式教学方面很有特色,比如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的内地课程,就有开放日、游学日、开学日、毕业日、港大日、校友日、参访日、讲座日、分享日等丰富活动。而通过三地高校合作,以课程选修、课程活动等方式开展一些体验教学,可以提升培养质量和课程的吸引力。

(五)开拓高端培训与专业资格培训

省内高校长期开办各类型培训,生源稳定。但同时面对质量不高、特色不鲜明、培训内容与实践差异较大等短板。港澳高校在本地有丰富的市场化培训经验,注重体验教学,但对内地培训环境认识不足。三地高校可以优势互补,共同依托优质教育资源,以高层次培训为龙头,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港澳体验教学为特色,以专业资格互认为助力,开创粤港澳高校高端培训合作新局面。

借助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契机,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粤港澳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优势互补、联系紧密、沟通高效、协调有力的继续教育合作机制。结合粤港澳特色,高校找准继续教育合作发展定位,创新大湾区继续教育合作发展机制,优化大湾区高等继续教育结构,切实服务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办学
诗画里的中国 首届京粤港澳青少年儿童诗歌节暨第三届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儿童艺术交流周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编读往来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