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十年对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

2021-11-30 18:15
关键词:时期改革开放革命

段 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1]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巨大成就,作出重要贡献,如果没有这一时期的条件准备和经验积累,改革开放就很难顺利进行。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具有正本清源、凝聚共识的积极意义。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改革开放正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基础上得以实行的,这个条件和基础正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积累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改革开放奠定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符合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深入思考和长期探索,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正确认识,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首先,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3]这表明我们党已经开始反思“苏联模式”,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论十大关系》基于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突出矛盾以及苏联建设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缺点和错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具有全局性的十大关系,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新思想和新方针。毛泽东指出:“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4]“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5]这些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的提出,勾勒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本框架,有利于深化全党对如何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情况和新矛盾等的认识,更好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征程。可以说,《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之作,同时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其次,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阐发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党在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毛泽东首先分析了两类矛盾及其性质特点和处理方法,认为“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6]这两类矛盾性质完全不同。其中,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的矛盾,则是非对抗性的。在处理方法上,毛泽东提出了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或者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为改革开放后正确认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合理协调人民内部物质利益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同时,毛泽东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7]这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指南。

此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社会主义文化方针政策、中国外交总的方针原则、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许多独创性理论。这些理论成果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改革开放提供物质准备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恢复国民经济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从而实现中国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现实状况,为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增长储备了物质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并实现初步发展。至1952年底,钢、生铁、原煤等主要工业产品都超过了历史最高年产量。国家财政收入有了成倍增加,从1950年到1952年,财政总收入为361.07亿元。[8]进入过渡时期,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战略目标的“一五计划”,把社会的生产剩余(主要是农业剩余)悉数转入需要优先发展的工业部门中去,重点建设包括煤炭、石油、电力、钢铁、汽车等项目。到1957年,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五计划”取得显著成就。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12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67.8%。其中,农业总产值537亿元,增长24.8%,工业总产值704亿元,增长128.6%。[9]基础工业部门得到加强,粗钢产量增长296%,煤产量增长98.5%。[10]在轻工业方面,基本实现满足人民需求。“一五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迈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的第一步,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国家工业化起步的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也顺利进行。积极引导个体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有计划地推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1956年同1952年相比,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合计达92.9%。[11]在工业总产值中,社会主义工业由56%上升到67.5%,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由26.9%上升到32.5%[12],标志着公有制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为改革开放的推进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十年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建设虽历经曲折但也取得巨大成就。1965年同1957年相比,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按原值计算,增长1.76倍[13],一批重要企业得到扩建,电子、原子能、航天等新兴工业部门也逐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国防建设方面,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学技术在这一时期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为改革开放时期提供了技术支持,培养了科技人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积累重要财富,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14]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十年,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逐渐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框架,为改革开放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筑牢制度基础。

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根本地位,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是人民民主的集中表达。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5]这一制度赋予了人民广泛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为人民提供了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的广阔舞台,使广大人民积极投身于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彰显强大治理效能,凸显中国制度优势。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16]1956年,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并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对这一方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一项重要方针,为改革开放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党执政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最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1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成为国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既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同时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与诉求,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也不可避免地走了一些弯路。这些宝贵经验与失败教训,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启与推进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借鉴。

(一)在成功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其艰难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开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离开了人民群众,这一切都是难以实现的,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十年的宝贵经验,也为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提供重要保障。

首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面临严峻形势和种种考验,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国民党大批残余力量严重威胁新生政权的安全和稳定;经济上,物价飞涨、市场混乱、民生困苦。面对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组织“银圆之战”和“米棉之战”,统一财政工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各项民主改革,出台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18]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根据国家建设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一系列新方针。召开关于知识分子的会议,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动员令;制定《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编制12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1957年,我国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年后,社会主义探索出现曲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积极贯彻调整方针,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并取得显著进展。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才能充分调动党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动员一切积极力量,共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其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我们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建设经验的积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渐认识到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与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从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际出发,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并开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世纪60年代,在苏联对华援助全面中断后,毛泽东提出:“离开了先生,学生就自己学。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是一条真理。”[19]正是坚持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们才没有被击垮,并且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十年历史证明,“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20]

最后,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鲜亮底色,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通过一系列举措保障人民权利,改善人民生活,凝聚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力量。在农村,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赋予和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城市中,通过对工厂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废除企业封建残余旧制度,建立民主管理新制度,实行企业管理民主化,巩固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保障了工人的权益。为解决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就业、救济、养老、医疗卫生和社会救助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颁布《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着力解决各种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增进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这些举措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与支持,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持与人民血肉联系的光辉历程。

(二)在失败挫折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我们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出现曲折与失误。这些挫折和失误为改革开放时期提供深刻启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坚定不移走法治建设道路。

首先,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同党内错误倾向作斗争。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基本国情认识存在不足,部分中央和地方同志滋长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片面夸大主观努力的作用,盲目追求公有化程度和平均主义,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此后,由于未能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错误地将马克思主义某些观点教条化,把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发生。经验表明,只有坚持运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尊重发展规律,把握基本国情,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不犯道路偏移的错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1]

其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1956年,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并强调全党要集中力量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错误估计了国内和党内的阶级斗争形势,政治领域出现阶级斗争扩大化趋势,一些适合当时生产力情况的有益探索遭到严厉批判,在党的八大上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也没能坚持贯彻下去,国家发展重心偏移,经济建设遭受挫折,严重阻碍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这一时期的挫折和失误使全党全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必须将国家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2]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验教训,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注重内涵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最后,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原则,是我们实现团结统一,保持强大战斗力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前期党非常重视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氛围浓厚,国家政治局面风清气正。后期由于受到一些错误倾向的影响,出现了“一言堂”、个人权力过重等问题,反右倾斗争扩大化、组织权力运行体制集权化,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法制建设衰退,制度规范缺失,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深重苦难。针对这一时期的错误与教训,邓小平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我们传统的制度。坚持这个传统的制度,并且使它更加完善起来,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凡是违反这个制度的,都要纠正过来。”[23]基于此,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反思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写入《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章程》等党内重要文献中,不断加强与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积累了深厚的民心民意、国际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十年,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改造和整风整党运动,净化社会环境,建立新社会道德,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为改革开放时期积累了深厚的民心民意,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准备。在国际上,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同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外交关系,为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

(一)积累了深厚的民心民意

文明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巩固新生政权、获得人民支持与拥护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改造与整党整风运动,革除社会痼疾,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首先,通过改革封建婚姻制度与扫除社会各种弊病,进行社会改造。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24]为推动《婚姻法》的有效执行,大规模的宣传贯彻活动在全国开展起来。通过地方妇联、法院组织专题讲座、学习班,并于1953年开展贯彻婚姻法运动月,进行宣传教育,帮助群众树立起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新的道德观念。《婚姻法》的颁布与实施,对旧的家庭关系、家庭结构进行全面改造,将新民主主义的价值观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塑造了新型家庭关系。同时通过取缔卖淫嫖娼与开展禁毒禁烟运动,涤荡旧社会封建残余思想和习俗观念,推动新社会新秩序的建立,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认同,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积累了深厚的民心民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各大中城市采用不同方式对当地妓院予以坚决取缔,全国共查封妓院8400余所。[25]查出制造、贩卖、运送毒品的毒贩36.9万余人,逮捕8.2万余人[26],有力解决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长期存在的烟患问题和娼妓现象。

其次,开展整风整党运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党的威信。1950年下半年至1950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通过阅读文件、总结工作、分析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严格整顿作风,着重整顿干部作风。大规模的整风运动有效克服了党内存在的各种不良思想倾向和工作作风,增强了党的组织性与纪律性。1951至1954年,开展关于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切意识到,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将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放在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在整党期间,中共中央发出将“三反”运动和整党运动结合进行的指示,对贪污腐败行为进行揭发检举,并按情节轻重,给予程度不等的处理,对浪费行为进行斗争,并制定惩治办法,对官僚主义分子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营造起清正廉洁的政党形象,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整风整党运动的开展,聚焦人民深恶痛绝的作风问题、腐败问题,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全面净化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队伍,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提升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本领与能力,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二)积累了良好的国际资源环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从容应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孤立、封锁、干涉和挑衅,维护了国家主权、民族尊严,赢得亚非拉广大国家与地区的支持,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必要的外部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国家要建立何种外交关系进行积极探索。毛泽东提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同各外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首先是不能帮助国民党反动派。”[27]根据毛泽东所提出的外交关系重要论断,周恩来在对中国的国内局势和所处的外部世界形势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于1953年12月31日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28]他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明确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科学内涵。自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外交事务的重要准则,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和处理世界争端的重要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实践,贯彻了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捍卫了国家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奠定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维护和平”的主基调。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积极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不断开拓对外关系的新局面,使得我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对美苏争霸的局面与复杂的国际环境,毛泽东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旨在通过团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联合第二世界国家,建立新的战略支点。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指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29]“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30]这是“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首次完整表述。这一理论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安全为主要政治目的,坚决维护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拓展了中国新的外交空间,相应的反霸权主义战略获得了更多的力量支持。同时,“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及其战略的提出为世界人民提供了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有力思想武器,塑造了社会主义中国新的国际形象。邓小平曾高度评价:“这一国际战略原则,对于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于打破苏联霸权主义企图在国际上孤立我们的狂妄计划,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31]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理论以追求国际正义和国家安全为原则,为“我国后来的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作了一定的准备。”[32]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体制机制、行政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别,但归根结底是一脉相承的,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3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十年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深厚的民心民意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没有这些积累与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就很难顺利推行。因此,不应该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对立起来,而是应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实事求是,从整体上把握和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十年历史,分清主流和支流,辨别现象和本质,敢于纠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时期改革开放革命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中国的出行革命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