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存,王越芬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17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可称作中国共产党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思想起点和行动指南。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回顾并重温《宣言》中关于党的政治立场、政治目标、政治信仰、政治要求、政治品格和政治斗争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对于新时代更好地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这部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多方面、多角度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加强自身政治建设的思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从两方面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一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直接指出,共产党人所带领的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443,这是对共产党人政治立场的直接展露;同时还明确指出了在政治立场上,共产党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区别,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人既坚持着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又克服了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利益上所存在的民族狭隘性。共产党人所坚守的政治立场更具宽广性、无私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宣言》中还对过去不懂社会发展规律、脱离群众的英雄史观进行了批判,“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1]411。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表明共产党人不是个人私利的代表者,而是最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宣言》中通过正反两种形式表明了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立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斗争运动的总基调,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与出发点。一旦离开了人民,共产党人的任何斗争运动都将失去价值。《宣言》中所传达的政治立场既贯穿《宣言》的始终,也贯穿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一生。马克思与恩格斯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这种人民立场不是个体的、局部的、片面的,而是集体的、绝大多数的。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目标,两人既着眼于眼前,又放眼于未来。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每一次社会形态的变革,都是改写私有财产关系的过程,但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的问题,因此在那时“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413。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就是把广大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并在此基础上改造所有制关系,消灭私有财产。马克思与恩格斯立足于当下的同时又放眼于未来,两人在《宣言》中从物质极大丰富、精神全面自由、个人全面发展的三重维度描绘了一个既没有物质剥削又没有精神压迫的共产主义世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1]415,而建立这样一个既没有物质剥削又没有精神压迫的,所有人既有独立性又有个性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世界,就是共产党人斗争运动的最高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开篇指出共产党人要主动公开表明自身政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表明共产党人的最近目标和最高目标,两者构成了共产党人进行斗争运动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共产党人从不屑于隐藏自己的目的,又有自己明确的政治目标,既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还要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世界,真正彻底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工人若想能够成功地反抗资本,必须要有思想这一环节的加入,也就必须要依靠共产党这一重要的组织,他们在这一前提下向无产阶级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换言之,也是对共产党人提出了明确的政治要求。在利益上,共产党人是最纯洁的。共产党人从无产阶级革命者中来,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不存在特殊的原则、特殊的利益。若存在个人特殊利益,存在个人私利,就不是合格的共产党人。在斗争运动当中,共产党人是最先进的,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共产党人相较于其他普通的无产阶级政党具有更为先进的政治素质与政治能力,是最有觉悟、最为先进的队伍。共产党人要在实践行动上起到先锋作用,带领、联合无产阶级进行政治革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要在思想理论上有坚定的追求目标,较高的理论素养,自觉引领指导人民群众。共产党人从不隐藏自己的观点,而是善于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公布于天下,在政治上强化领导力,思想上加强引领力,群众中增强组织力,社会中提升号召力,自觉用高理论标准、实践标准来要求自己。
《宣言》全文还展现着共产党人高尚的政治品格。其一,革故鼎新的政治品格。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453。私有制是私有观念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私有观念是维护私有制的思想武器。共产党人只有彻底地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观念和一切剥削压迫的意识形态,才能够真正地与资本主义划清界限,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这充分展示出了共产党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以及敢于打破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精神与勇气。其二,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434。共产党人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并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进行阶级斗争。政治斗争一旦开始,共产党人具有洞悉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推动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是一个先进的群体,不单单是因为他看到了资产阶级丑陋的地方,同时还在于其自身勇于承担起推动时代发展与历史进步的责任。其三,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共产党人要想推动历史进程除了勇担时代使命外,还要与时俱进。“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376。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共产党人想要始终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紧跟着时代发展的脚步,就要有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步,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实践更新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宣言》第一章就指出了“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1]432。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早在封建社会后期已然萌芽,换言之,资本主义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孕育,社会革命往哪个方向走,在封建社会时期就已经呈现出来。但无产阶级革命不同,眼前的资产阶级社会已经把私有财产的逻辑推到了极致,丑恶的资产阶级不会给予无产阶级像封建社会给资产阶级那样的机会。无产阶级只会是一昧地遭受资产阶级带来的灾难、矛盾。新的机制、要素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并没有产生,而是需要广大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最终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重新摆放的目的。所以,无产阶级想要达到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目的,必须要通过政治斗争的手段来完成。同时,政治斗争的形式又是多样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要到实践中去战斗,共产党人不可坐而论道,必须重视实践,不仅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思考如何改变世界;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理论,政治思想,还要进行政治斗争,在实践中完成政治使命。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同过去各种不理性非科学的政治建设思想划清界限,为共产党人的政治运动与自身发展指明方向。
《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具有阶级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有机统一的显著特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阶级性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432。《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所作的行动纲领,自诞生起就带有显著的阶级性。具体而言,《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是共产党人加强自身建设和推进斗争运动的指导思想,共产党人进行斗争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实现从阶级性的联合到自由人的联合,而马克思与恩格斯主张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这一目的。同时,马克思与恩格斯也是在审视批判过去阶级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创造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说“阶级性”是《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此外,《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在逻辑起点、斗争主体、价值旨归三个方面中还突出体现着“人民性”这一显著特征。《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逻辑起点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全世界的无产者都是斗争运动的一分子,并且主张全世界无产者们联合起来,主张通过联合的行动取得政治斗争的胜利。《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价值旨归或者说政治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解放,建立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世界。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54。《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逻辑起点,以全世界的无产者为斗争主体,以实现全部的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自然压迫与社会压迫的双重解放为价值旨归,展现出了突出的人民性。《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既有基本的阶级性又有显著的人民性,且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高度统一的。阶级性是人民性的初态,人民性是阶级性的升华,共产党人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先进阶级,共产党人致力于无产阶级运动,但不局限于最终自身的解放,而是以实现解放全部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以建立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世界为最高的政治目标。起初共产党人自然是代表着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即工人阶级的利益,但随着革命运动不断深入,无产阶级不断壮大,革命运动越深入就越符合自身的阶级利益,共产党人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就实现了由阶级性到人民性的升华,两种特性以及两种特性之间的关系在《宣言》中得到充分体现。
科学的理论始终是以在既定条件下如何克服矛盾、解决问题,向着更加美好的社会发展为旨趣。从产生来看,《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并未逃避现实的矛盾,而是立足于实践,从现实出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坚持历史唯物论,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经济关系当中寻求出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贯穿《宣言》全文,最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始终在第一位,既从实践中来,又指导着下一步实践,源于科学又超越科学。从方法来看,《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科学性,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来分析问题,二人在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政治立场、政治斗争的全过程以及最终要达到的政治目标。从内容来看,《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包括政治立场、政治要求、政治斗争等内容,不仅阐明了斗争运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还指出了斗争运动的方向与方法,是一套严密的科学体系。从发展来看,《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为后来世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南,并且该理论体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修正、丰富、完善。因此,从产生、方法、内容、发展四个方面来看,“科学性”是《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本质特征。另外,“革命性”是《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主要特征。政治革命是推进社会革命的前提,《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政治目的。换言之,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进而实现对旧世界的改造,并用共产主义的新世界去代替旧世界,以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所以说,革命性贯穿着《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始终,是《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主要特征。《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并不是互相割裂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基础,正是因为《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从产生、方法、内容到发展上的科学性,才能够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建设的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进化与发展。同时,革命性是对科学性的检验,《宣言》自问世以来,《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科学性。
《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是一种科学的理论。首先,《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是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昭示了共产党人所追求的自由而平等的世界,并为共产党人如何到达理想国度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其次,《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源于实践。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充分暴露,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矛盾激化,法英德三国无产阶级纷纷展开政治斗争,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政治斗争中充分展现了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但由于无产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共同的政治追求、共同的政治立场等原因,工人运动频频失败,无产阶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此基础上深入调查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总结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经验,共同执笔撰写了《宣言》。再次,《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作为一种理论指导实践。《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无论是对当时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还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以中国共产党为重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身政治建设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最后,《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70多年来,以中国共产党为重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总结历史经验,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在新的时代要求下不断发展,《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所以说,实践性既是《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本质特性,也是其自身不断发展的基础。总之,《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源自于对科学理论的批判继承以及对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既是理论又是实践,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与发展,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还是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对“过去一切阶级”“过去的一切运动”“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等批判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可以说,批判性是《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内在逻辑要求。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宣言》中首先对“过去一切阶级”的立场进行了批判,“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1]411;其次对“过去的一切运动”的运动方向进行了批判,“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411;最后对“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场进行了批判,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共产党人打破了民族、地域的限制,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不是单独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也不是为了追求单一的否定、为了批判而批判。《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虽然具有鲜明的批判性,但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并不止于此,而是在批判中突出正面引导的原则,进一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解构中又不断建构,揭示出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与政治任务,即彻底消灭私有财产,建立一个没有物质剥削与精神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同时指明只有依靠在实践上始终起推动作用、理论上起引领作用,不存在个人私利的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带来最终的胜利。最后,马克思与恩格斯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自身。“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7。《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必须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断发展完善,才能不断闪耀真理的光辉。批判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批判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兼具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特点,并且建设性和批判性之间相互连接,有机统一。
《宣言》被斯大林比喻为“圣经”和“福音书”,之所以称为“经”就在于《宣言》始终保持真理性,就在于其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3]25。如果动辄说《宣言》中的某种思想过时了,某个论断不管用了,乃至一些说法是错误的,这不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态度。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与全面开启“十四五”规划的特殊起点下,作为《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回顾并重温《宣言》中关于党的政治立场、政治目标、政治信仰、政治纪律、政治品格和政治斗争等思想内容,能够给予诸多启示。
政治立场是一个政党的基础和出发点,反映着政党的主张与导向。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宣言》中主张通过联合最广大的无产阶级进行斗争运动,建立人民政权,从而实现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目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一政治立场贯穿《宣言》始终,可以说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任何事物、任何工作都要有基础和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基础与出发点就是中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3]18。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始终是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同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不断焕发生机活力的重要原因。政治立场代表着一个政党与党员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政治立场如果出现问题,党的政治建设就会失去根本,丢失立足点。因此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共产党人要始终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以坚定的政治立场为根本,树立真挚的为民情怀。党员、干部要坚持从人民利益的角度去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真正做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要始终做到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始终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奋斗目标。坚决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用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
政治信仰事关方向、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描绘了一个不存在剥削、压迫,人人充满独立性与个性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世界。而建立一个这样的共产主义世界既是《宣言》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方向与道路,也是共产主义事业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把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作为自身发展的灵魂与支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种理想[4]73。但是曾有一段时间,由于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部分党员干部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出现了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身理想信念坍塌、不信马列信鬼神等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部分党员干部在政治信仰上不够坚定,在精神上缺了“钙”。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要以笃定的政治信仰为根本要求,不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推动党员干部把稳思想之舵,筑牢信仰之基;同时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化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用理论上的清醒筑牢政治上的坚定,坚决抵制和反对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铸就政治信仰长城。
政治纪律是对一个党员干部最基本的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对共产党人提出了基本的政治要求。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难险阻,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同时对自身也形成了基本的政治要求。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5]17。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不断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的基本保证与重要举措。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不断增强,部分党员干部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出现了政治意识淡薄、政治纪律松弛的现象,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党的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与《宣言》中对共产党人提出的最基本的政治要求明显相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对违反党内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行为进行严惩,取得显著效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纪律是治党之戒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突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建设,要始终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性、纪律性、规矩性;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在党内营造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良好氛围;要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和法规体系,实现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衔接的良好局面,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政治品格是指政党在政治品行、政治道德,政党的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先进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突出强调了共产党人革故鼎新、勇于担当、与时俱进等三个方面的政治品格。《宣言》中革故鼎新、勇于担当、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政治品格的直接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从跨入新世纪到进入新时代,从进入新时代到站上新起点,党情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以打造先进的政治品格为追求目标。就国情而言,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执政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都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由幼小到成熟、从弱变强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种先进的政治品格,但是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只有一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6]32。历史告诉我们,坚持追求先进的政治品格,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执好政、长执政、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重要法宝。为了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切实把打造先进的政治品格落实到包括党的政治建设在内的各方面建设中,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政治能力是把握方向、把握全局的能力,是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7]1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政治能力”这一概念,但两人在《宣言》中主张无产阶级要通过联合斗争来争取自身权益,然而最终斗争成效如何,取决于共产党人能力的强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斗争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式,能力不足危险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中国共产党想要持续保持伟大斗争胜利,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要把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加强自身能力建设首要的就是要增强共产党人的政治能力,共产党人只有首先在政治能力上强起来,在复杂的执政环境下才能真正地把握好方向、把握住大势、驾驭好局面、防范住风险,才能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要以提高共产党人的政治能力为重要抓手,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属性,突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指南针的作用,确保全体党员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与责任意识,增强共产党人的政治判断力和政治领悟力,从根本上提升党员干部从政治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首先在政治上强起来,同时又要以政治能力建设为主要抓手、重要突破口,做到以点带面,实现以面促体,以政治能力建设带动党的自身各方面建设,把自身各方面能力都提升起来,形成强大合力,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地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