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旭,杨明辉,朱仕文,吴新宝
(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北京 100035)
北京积水潭医院成立于1956年1月28日,其主院区位于元代大运河终点上樯帆林立的码头——“积水潭港”,也是清代延续了200余年的“棍贝子府”。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创伤骨科作为北京积水潭医院重要科室同时成立,郭子恒任主任,同时成立了创伤骨科党支部。科室开始只分“创伤”和“矫形”两个专业,创伤专业组建立后由王亦璁任组长,负责北二、北三两个病房和创伤急诊。时值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很多外伤与疾病的治疗都处于空白,需要不断的探索。创伤骨科的共产党员们发扬了无私奉献精神,拿出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魄力,逐步建立创伤专业,急诊与病房工作的医疗、护理常规,担负着北京乃至中国重要的多发、严重创伤抢救任务,在历次国家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成批伤救治中,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各项国内外重要应急救治任务。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创伤骨科党支部已经发展到4个党小组,有正式党员51名。科室也由两个病区发展至目前的3个院区5个病区。多年来,党支部努力将党建与业务工作相融合,在医、教、研、防等方面取得优秀业绩。
创伤骨科的工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建国初期,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和提高了外伤救治、治疗体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经过将近20年的经验积累,1976年,在蔡汝宾主任的领导组织下,全科完成创伤与急救讲义,填补了国内空白。1980年,由孟继懋、王亦璁、郭子恒等主编的《骨与关节损伤》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此书以后由王亦璁任主编多次再版,成为骨伤专业医生的必备书籍,业内称其为“白皮书”,并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书籍。20世纪80年代,为提高严重创伤的抢救水平,创伤科与内科合作成立创救组,由崔甲荣、姚天樵、刘沂、陈展辉组成,重点进行了多发骨折挤压综合征、脂肪栓塞等项目的研究,大幅度提高了严重创伤与多发伤的救治水平。80年代后期,创伤科在国内首先引进国际内固定协会(AO)理论与技术,并于1989年举办全国第一期AO学习班,1991年举办第二期,1995年举办第四期,加压内固定技术在国内逐步推广。同时危杰、王满宜、刘沂等相继赴瑞士学习AO技术。1989年率先在国内应用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危杰、翟桂华等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研制国产中空螺钉,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填补了国内空白[1]。
1995年荣国威、翟桂华、王满宜、刘沂、危杰共同翻译的《AO骨折内固定》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一经面世受到国内所有骨科同仁的好评,被业内称为“红皮书”,大大地提高了国内创伤骨科专业的知识理论水平。
创伤骨科历届党政班子非常重视科室的发展方向,并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发展眼光。1998年,王满宜接任创伤骨科主任后,在科室内深入进行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党风、党性教育,将日常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分别成立了10余个临床科研课题组,瞄准国际前沿,提前布局,开展深入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复杂髋臼骨盆骨折和肘关节骨折,两项研究分别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在微创治疗特别是人工智能骨科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医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发展的同时注重教学是创伤骨科人的优良传统。多年来,创伤骨科一直承担着全国骨科进修班的带教任务。2006—2015年,每年举办骨盆髋臼骨折治疗高级学习班,从2009年开始,肘关节、足踝高级学习班也开始举办。从2011年开始,每年由外固定架及肢体重建课题组举办一次高水平的学习班。在各项培训中,创伤骨科人发挥了共产党员的践行宗旨,本着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造福的理念,无私教学和传承,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大幅度提高了全国各地对复杂骨折的治疗能力和水平。
创伤骨科的党员同志们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坚持不断学习。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不断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基本原理和最新成果相贯通。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敢于向传统理念、陈旧的思想挑战。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数量激增,老年髋部骨折的数量不断增加。以前的治疗流程和老年患者的评估流程繁琐、复杂、效率低,大大增加了老年人围手术期的风险,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产党人追求的目标,因此如何提高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水平,是创伤骨科医生面前的一大挑战。2015年,创伤骨科在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杨帆计划的支持下,开展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工作,探索出适应中国国情的多科室协作的共管模式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治疗模式。通过新模式治疗后,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从7 d缩短至3 d以内,80%的老年患者可在入院后48 h内接受手术治疗,平均住院时间也从11 d缩短至4 d。目前已经完成近万例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围手术期的死亡率控制在0.5%以下[2]。这个模式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治疗巨大的贡献,正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人民谋健康的生动诠释。
2015年,吴新宝任创伤骨科主任,在继续推动老年髋部骨折治疗的同时,将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引入创伤骨科的临床实际工作中,通过深入研究和充分的临床试验极大地减少了患者围手术期的痛苦、促进了创伤患者术后康复,并发表了多篇临床共识和指南,为全国骨科患者的围手术期康复治疗做出了应有的引领作用[3]。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创伤骨科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在吴新宝主任的带领下,创伤骨科将机器人辅助下的微创精准治疗与最新的通信技术相结合,疫情期间开展了多项远程手术的操作,造福了祖国各地的无数患者。
从20多年前开始,创伤骨科医师坚持每天早上 7:40提前交班,是北京积水潭医院最早投入临床工作的科室。主要完成三项工作:①对急诊收入院的患者资料仔细分析,对急诊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点评;②每天早上对第2天要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讨论,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③审核即将出院患者的治疗结果,从各个环节严格控制医疗质量。
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作为北京市创伤、烧伤抢救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全市乃至周边省市、地区的多发伤、成批伤的救援和会诊工作,还肩负着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医疗救援的责任。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我科的李良平、王文庆赴灾区抢救。1987年的大兴安岭火灾,李锦涛医生参加抢救工作,历时3个月。从那时开始,出现各种灾害时,都可以看到创伤骨科人、创伤骨科党员们无畏的身影。几十年来,不管是什么时候,即使是深夜,每个接到通知的大夫、护士都会毫不犹豫地奔向第一线!
2008年以后,我国重大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创伤骨科的共产党员充分地贯彻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身先士卒、勇敢无畏地冲锋在最前线。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时,创伤骨科人在华西医院承担了整个病区的治疗任务。他们经常冒着危险、顶着余震,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第一线。作为汶川地震第一批赶赴前线的救援人员,现任创伤骨科主任吴新宝医生感慨道:“在救援的前线,更能感受到受难民众的自强不息和感恩之心。前方救出一个受伤群众非常不容易,可能需要许多人奋战几十个小时,到了医院再失去生命,太可惜了!在医疗安全方面对待这些患者要特别严谨认真。骨科医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患者生理功能,尽可能帮助他们减轻病痛,减少地震造成的心理伤害。假如他一辈子拄着双拐,可能他永远会记得这是地震给他带来的阴影,如果他可以健全地跟大家一起工作、生活,就可以减少这种阴影。所以我们要以更精湛的技术让他们不留残疾,恢复得更好。”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华西医院时,握着吴新宝的手说:“积水潭医院的骨科是最好的!”这句话给了创伤骨科人无穷的力量。玉树地震的救援中,以蒋协远、李庭医生为代表的创伤骨科人克服了严重的高原反应,行走的路程最多、巡诊的医院最多、会诊的伤员最多,发挥救死扶伤的精神,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4]。
对于国内外各种突发事件,创伤骨科人随时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都在第一时间接到了出征的通知。他们克服困难、逆行出征、舍生忘死、奔赴一线。刘亚波医生表示:生活上的艰苦算不了什么,自上医学院开始,为患者服务就是我们作为医生的职责,国家培养医生太不容易了,到了灾区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抢救患者,降低患者的伤残率,为国家排忧解难。
灾情就是命令,生命重于泰山。在历次抢险救灾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虽然他们姓名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创伤骨科人。他们践行了医务工作者勇于担当、逆行而上、不畏难险的精神,实践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
大医精诚,胸怀广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伤骨科先后派出6名同志援助非洲,其中门振武主任牺牲在利比亚。参加27批援非医疗队的刘兴华同志,2020年10月圆满完成任务回国。科室还派出7名同志参加了援疆、援藏和援助边远地区的帮扶工作。
除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救援,创伤骨科还积极参与各项重大活动和赛事的医疗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奥林匹克公园曲棍球场,他们冒着酷暑、坚守岗位。为了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他们不惧严寒,驻扎在延庆小海陀山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创伤骨科人不怕苦、不畏难,保障着有“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的高山滑雪项目的顺利进行。雪道旁、医疗站中都有创伤骨科人的身影,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和勇敢责任的担当[5]。
创伤骨科,这个传统又激情洋溢的科室,每位成员都是奋斗者、追梦人,分开来,他们是独当一面的精兵;合起来,他们是无坚不摧的集团军。这只优秀的医学团队,用铁一样的凝聚力,诠释什么是中国医生的责任和担当;用传帮带的战斗力,出色完成日常临床工作,奋战在应急救援的战场。一代又一代创伤骨科人用自己的青春奋斗在医疗行业的一线,用自己的努力追逐着心中的医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