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冥游世界

2021-11-30 15:59皮宇航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冥界方平人世间

皮宇航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人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在前人记载和民间口头传说的基础上,记叙了大量的狐鬼神仙精魅的故事,其中多篇故事都涉及到的冥界游历的情节,建构了一个亦正亦邪的幽冥世界,以此作为现实世界时空的延伸。

一、冥游故事的来源

“冥游,换句话说就是人经历了死亡入冥府之后又返回阳世,其成行的前提是魂魄与肉体分离的观念。”[1]冥游故事则是生者进入冥界后,回到人世间讲述见闻的传奇故事。

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前,就有冥界信仰存在,《左传》中有“不及黄泉,无相见也”[2]之语,即用“黄泉”代表死后世界。古人相信亡魂有灵,而亡魂所居住的地方,称谓繁多,有黄泉、幽都、幽冥、蒿里、泰山等。战国时《韩非子·十过》中就有“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3],这应该是较早将泰山和鬼神联系起来的文献。秦汉后“泰山治鬼”之说逐渐流传开来,《古乐府·怨诗行》中有“齐度游四方,各系泰山录。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4]的诗句,东岳和人间是相对的两个空间。《三国志》中有管辂谓其弟曰:“但恐至太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如何!”[5]《博物志》:“太山,天帝孙也,主招人魂;东方万物始成,故知人生命之长短。”[6]这两则文献将泰山与人魂联系起来,可知泰山是人死魂归之所,泰山之神应是主管冥界,这是佛教传入中土之前的冥界观。两汉时佛教传入中土,影响逐渐扩大,冥界观念也有了新的变化。

“地狱”一词源自古印度佛教,梵语为“naraka”或者“niraya”,原本意义是不乐、可厌、苦等。地狱分为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孤地狱三种。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译经师往往以中土已有的概念相比附,为了便于理解,将“地狱”与泰山治鬼混合起来。

署名曹丕的《列异传·蔡支》是较早出现“冥游”故事的文本,此时冥游的地点还是在泰山,冥界也只是作为死后生活场所存在。文中蔡支到了泰山,泰山府君仪卫“具如太守”,天帝侍臣“具如天子”[7],并无可怖之处。到《搜神记》中“胡母班致书”一条,胡母班在冥游时就看到他的父亲因为生前的罪过而“着械徒作”[8],冥界逐渐具备刑罚功能,其职责已在悄然改变。南北朝时王琰《冥祥记》中冥界已经变为生前作恶的惩罚性场所,讲究因果循环。“《冥祥记》描写地狱故事的大量、完备的出现,标志着中古游冥小说类型的成立。”[9]及至唐代,“佛教虽已深入中国文化的肌理,但小说作者在借用佛经母题和观念时,又有意融合本土传统和环境再创作,小说中的地狱描写出现了将神佛融于一体的现象,体现出佛教民俗化的特征。”[10]

唐临《冥报记》、牛僧孺《玄怪录》、段成式《酉阳杂剧》等小说集中都有大量的冥游故事。宋明代冥游故事主要集中在文人笔记小说中,清代是笔记小说的又一次兴盛期,冥游故事更是蔚为大观。《聊斋志异》成书后,众多效仿之作相继出现。

二、《聊斋志异》中的冥游世界

《聊斋志异》中约有26篇故事涉及冥间游历,依据这26篇故事,大概可以窥探作者所处时代对冥游世界的想象。

冥游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是自然死亡入冥,如《考城隍》中宋公病亡入冥,《祝翁》中祝翁也是自然死亡后入冥。其次是冥府征吏,在人世间挑选优秀的人才来冥界任职或者德行有亏的人来冥界服役。如《李伯言》中李伯言就是被请到阴间担任阎罗,暂时管理事务,《王十》中王十因贩私盐被鬼卒抓来冥界淘河。再次是因为不修德行被抓走受罚,如《酒狂》中一喝酒就破口大骂的缪永定。最后是被死者魂灵有事相求,或做人证,或主持正义,带到冥界。如《考弊司》中闻人生前世是冥界司主虚肚鬼王的长辈,被相熟的秀才请到冥界伸张正义。《王货郎》中王货郎就被请去泰山做证人。偶尔也有冥差抓错人的和误入冥界的。

入冥的常规途径是冥吏前来领人,此时主人公不仅需要魂魄离体,还需要自行出门,才见到冥吏。有时候是“出门,见小车十余辆,辆各十人,即以方幅书各字,贴车上”[11]80,或被四名,或被两名“皂帽人”“皂衣人”“皂衫人”带走。其中《鬼作筵》一篇中有提到一名勾魂使的姓名,叫做“张怀玉”。还有如席方平那样要替死去的父亲伸冤的意愿强烈,也可自行进入冥界。

在冥府的边界之处,有思乡地,思乡地有望乡台。

“诸人至此,俱踏辕下,纷然竟登。御人或挞之,或止之,独至耿,则促令登。登数十级,始至颠顶。翘首一望,则门闾庭院,宛在目中。但内室隐隐,如笼烟雾。凄恻不自胜。”[11]80

冥游者见到的冥界城池官署和人世间非常相似。《考城隍》中宋公入冥见到的场景,“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11]1,远看则是“雉堞在杳霭中,路上行人如趋墟市”[11]286。《酆都御史》中还介绍了详细的宫殿内景,“阶道阔朗,有广殿十馀间,列坐尊官,袍笏俨然”[11]235-236。冥界甚至还有集市,《酒狂》中缪永定在冥界徘徊时,“见街里贸贩,一如人间。至一所,棘垣峻绝,似是囹圄。对门一酒肆,纷纷者往来颇伙。肆外一带长溪,黑潦涌动,深不见底”[11]247。《伍秋月》中也提到了集市,并且指明在冥界“以夜为昼”,与人世间昼夜颠倒。除集市外,《考弊司》还提到“曲巷”,有一老妪和一美女在此营业,为花夜叉所变,拒绝赊账。

冥游者返回时,需要回到躯体所在的地方,如《连城》中,连城和顾生要回晋宁去,而冥游途中结识的宾娘却不愿离开顾生,顾生对她说:“卿大痴矣。不归,何以得活也?”[11]153于是让“摄牒赴长沙”的两老媪陪护宾娘回长沙。冥游者返回肉身也有时限,《汤公》一篇中,汤公“气绝已断七”,肉身已腐,遂在指引下求菩萨:“手断柳枝,倾瓶中水,合净土为泥,拍附公体”[11]137,才得以回到人世间。魂灵和肉身合二为一之后,必须喝下大量的水才能完成整个复苏仪式。《耿十八》中回到人间的耿十八“觉乏疲躁渴,骤呼水。家人大骇,与之水,饮至石余”[11]81,和他一起从冥界出逃的匠人也借用他的身体大量饮水。《连城》中顾生甫一醒来,也是“家人惊异,进以汤水”[11]154。

相比其他游冥者在冥界只能见到两三位冥神,《席方平》中席方平为父伸冤的过程,则展现出较为清晰的众神官阶。他先“入城”找到城隍神,“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后又“至郡”将冤情告诸郡司,“郡司扑席,仍批城隍复案”[11]581。这时席方平才来到冥府,找到冥王。冥王派遣心腹向席方平求和,席方平不从以致备受酷刑折磨。他认为冥界“昧暗尤甚于阳间”,几经辗转去找“为帝勋戚”的灌口二郎神,途中偶遇上帝殿下九王,在他的示意下,灌口二郎和席方平一起惩处了冥王、郡司和城隍。《棋鬼》里,因为棋鬼被阎摩(罗)王罚入恶鬼狱七年,但他见弈忘乎所以,从冥界中逃脱,忘记给东岳凤楼做碑文自赎,以致“岳帝使直曹问罪于王。”[11]240这里,东岳大帝乃是冥王的上级。《酒狂》中缪永定喝醉了酒发酒疯,途中冲撞一位“大王”被鬼吏逮捕。缪永定的舅舅尊称抓缪永定的鬼吏为“东灵”,此处“大王”疑指东灵大王。《考城隍》中宋公在冥府还见到了关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

冥界事务繁重,官吏众多,在《聊斋志异》中有相当一部分官员是由“生人为之”。《李伯言》中李伯言暴病拒绝喝药是因为“吾病非药饵可疗,阴司阎罗缺,欲吾暂摄其篆耳”[11]130。《阎罗》一篇中,莱芜秀才李中之,“每数日,辄死去,僵然如尸,三四日始醒”[11]127-128。同一个城邑的张生“亦数日一死”。张生对人说,李中之是阎罗,而他是李中之的下属功曹。《棋鬼》中梁公的圉人马成也在阴间当差,“圉役马成者,走无常,常十数日一入幽冥,摄牒作勾役。公以书生言异,遂使人往视成,则僵卧已二日矣”[11]240。

也有死后入冥工作的。《考城隍》中李公死后迷迷糊糊参加了职位为城隍的考试,因为要赡养母亲得终其天年,关帝建议“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九年后李公在母亲逝世后也逝世赴任。《连城》中乔生死后入冥界,遇到早逝好友顾生“在此典牍”,后顾生利用职务之便让连城随乔生回乔生身体所在之处,“即教小娘子从君返魂”,在乔生与宾娘的再三恳求下,又让宾娘也回到人世间。

冥游者来冥界最主要的目的是接受惩罚,或者观看他人尤其是亲人受惩罚。《僧孽》中鬼差误抓一个姓张的人,此人央求鬼使让他参观冥狱,冥狱有九幽、刀山、剑树。他看到他的哥哥“扎股穿绳而倒悬之,号痛欲绝”。鬼使告诉他是他的哥哥在人世间“广募金钱,悉供淫赌”的缘故。张生返还后发现他的哥哥“见疮生股间,脓血崩溃,挂足壁上,宛冥司倒悬状”[11]27,便告诫其兄要戒荤酒,虔诚诵经,其兄果然病愈。《阎王》中李久常入冥看到“一女子手足钉扉上”,原来是她嫂嫂暗害妾室,才在冥界受到刑罚,而人世间表现为“臂生恶疽,不起者年余矣”[12]281。《王大》中周子明欠赌债不还,在冥界“笞三十……缚诸厕内”,返还人世间后“臀疮坟起,脓血崩溃”[11]669。《公孙夏》中监生权迷心窍,听信公孙夏的话买冥界的官来做,被关帝识破,“褫去冠服,答五十,臀内几脱”,返还回家后,“股疮大剧,半年始起”[11]744。冥界以特殊的方式惩罚作恶的人,补充或暂代人世间官府的职责,这些刑罚不致恶人死,在人世间多表现为流脓生疮。也有作恶多端的人,因为其善行而功过相抵的。如《刘姓》中刘姓者抢占他人财物,恶贯满盈,入冥后“南面者”判他“合置铛鼎”“宜堕畜生道”[11]375,但因生前用三百钱救下一对夫妇,使其免于分离。因此善恶相抵,让刘姓者返回人世。

《聊斋志异》中这些游冥故事,除《席方平》《王十》和《考弊司》中刻意描写出冥界阴森恐怖严刑重法以讽刺现实世界外,多数故事之中冥界显得十分理想——官吏严明执法、甚少徇私。而对于柔弱的,空有一腔情义豪气的书生少女,差吏则显得善解人意,对他们倍加照料,不惜无视例法为其排忧解难。冥界市集,有酒馆妓院,更是与人世间相同。

三、冥游故事中的神仙形象

宋元以来,儒、释、道三教逐渐融合,“到明清时期,三教之间互相借鉴对方的思想和观念,来阐释各自的教理教义,并异口同声地宣传‘三教一家’”[12]173,即是“三教混融”,还出现了“三一教”这样的民间宗教。除上述《席方平》中出现的二郎神外,游冥故事中还出现了关羽、阎罗王等神仙形象,他们的出现也体现了明清时三教合流的影响。

关羽作为三国时期的名将,以忠义勇武闻名于世。他去世后,刘禅封他为“壮缪侯”,历代皇帝对都他进行追封,且不断增加,形成了“汉封侯,宋元封王,明清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的现象。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社会里,关羽忠勇的形象一次次被推崇,最终成为与孔子齐名的“武圣”。历代皇帝在敕封关羽时,往往用真人、真君、帝君这种道教神仙之名作为他的封号,这又属于道教的信仰体系。而在佛教中,关羽是被当做护卫佛教寺庙的神。《聊斋志异》的游冥故事中关羽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在《考城隍》中宋公见到众位神官,只认识“关壮缪”,关羽作为冥界的官员出现。第二次是《公孙夏》中,“遥见帝君从四五骑,缓辔而至,须多绕颊,不似世所模肖者;而神采威猛,目长几近耳际”。一位捐钱买官的监生被关羽识破,作者尊称关羽为“帝君”,这时关羽显然是属于道教的谱系之中。

阎罗王是佛教中的地狱之主。原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冥司主宰。佛教被引入中国后,到唐宋,“泰山治鬼”的信仰和佛教的十八地狱和阎罗王信仰相结合,形成了“地府十王”的观念。地府由殿构成,分别由十王管理,其中阎罗王、泰山王分别掌管一殿。后来道教也逐渐接受了佛教的地狱观念。《太上救苦天尊说消衍灭罪经》中以救苦天尊召请诸天帝王、阎罗天子、泰山府君、司命司禄、五道大神、狱中典者等,商谈救援“九幽”地狱中的人。这些神灵和“十殿阎王”职责一样,但是又被加上了道教的封号。很多游冥故事就展现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观念,如《席方平》中席方平魂游冥界,为父伸冤层层上诉,其行为符合儒家的孝悌之道,而不受理其冤情的冥王与受罚的地狱又属于佛教。“席念阴曹之昧暗尤甚于阳间,奈无路可达帝听”,去找了世传“为帝勋戚”的灌口二郎神,途中偶遇上帝殿下九王。在上帝殿下九王的指示下处理其冤情的灌口二郎神,则是道教神。佛教的地狱观念和道教神仙体系组合在一起。以上故事既宣扬佛教因果报应,又赞美儒家道德规范,其中掌管冥界秩序的神仙,不论来自佛教道教,在《聊斋志异》的游冥故事中都得以共存。

《聊斋志异》中的冥游故事大多记叙主人公短暂死亡入冥,冥游后又复生的过程,其中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展现出当时复杂的宗教观念和民间信仰。汉朝以来的泰山治鬼信仰、南北朝盛行的地狱佛教观念和士人一贯尊崇的儒家思想融合起来,形成了颇具中土特色的冥界和冥界观念。

猜你喜欢
冥界方平人世间
看《人世间》谈家庭教育
人世间
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
一只羊
改姓
从《荷马史诗》看荷马时代古希腊人的生死观
医院
春雪
女友有求于我
女友有求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