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策略

2021-11-30 15:32潘庆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宣传信息中心
品牌研究 2021年15期

文/潘庆(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宣传信息中心)

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作用是将各项活动约束在预算范围之内,合理制定预算计划,组织协调资源配置,监督资金使用过程,以达到提升管理效率与治理水平的目的。近几年,国家针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各单位展开预算相关工作指明方向,但是从整体效果来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相关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对此,单位必须高度重视,立足于实际,强化预算管理,优化管理体系,规范预算资金的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一、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与现代企业相比,事业单位同时兼顾经济性与公益性,其资金主要来源之一是财政拨款,这些款项有一定的限额,因此各单位必须牢固树立预算管理意识,提前做好预算规划,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与使用。强化预算管理,综合平衡各部门资金需求,分析对比预算值与财务指标,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加强资金管控,了解资金去向,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有利于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紧密关联,强化预算管理有利于防范事业单位腐败现象的发生。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对资金收支进行监管,设置预算指标,为内控工作提供标准,制定更加科学且合理的监管制度与方案,有序实现阶段性发展目标,确保单位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与完整。近几年,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预算法》的修订与完善,对事业单位预算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依法依规公开预算收支明细,而且要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即内部审计监督、社会民众监督,在增强预算管理意识的基础上,统筹管理财政资金,坚决遏制超预算、开支不合理等,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净化干部队伍。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

预算编制是基础环节,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不科学,主要体现为:(1)采取的预算编制方法过于单一,未能充分运用零基预算法,实际工作中仍以增量预算为主;(2)预算编制程序规范性有待提升,一般由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其他职能部门的参与度较弱,财务人员简单汇总各部门经费,缺少事前规划、调研论证、协调平衡等,过程审批不严谨,且各部门间沟通不畅,业务方面的信息不能及时传递至财务部门;(3)预算编制内容笼统,预算指标分解不合理,致使项目申报可能存在重复,且支出随意性大;(4)预算工作与基础财务工作相对性,简化预算编制,其覆盖范围狭窄,不能反映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缺少针对性与实用性。

(二)预算执行控制不严

预算执行控制是关键环节,此环节不仅要加强执行过程控制,端正执行人员的思想态度并规范工作行为,而且要关注预算执行与实际是否存在偏差,查明具体原因,确保预算执行效力。然而部分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控制不严,对预算刚性约束不够重视,出现预实偏差,根据个人判断对预算方案进行随意修改与调整,预算控制作用不能发挥,甚至会致使整个预算执行混乱、实际效率低下。预算执行时,对资金的统筹谋划不足,大量工作堆积到一起,项目支出集中,可能出现突击花钱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缺少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全面监督与管控,对预算执行情况与进度了解不足,相关部门责任划分不明确,出现问题后不能第一时间问责到人,导致部分职工责任心不强,严重影响预算执行规范性。

(三)预算绩效考核缺失

预算绩效考核是预算管理的组成部分,加强预算绩效考核有利于预算目标的稳步实现。部分事业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不够重视,以收支为重,忽略绩效管理,在此方面的认知停留在表层,思想落后。预算绩效考核缺失,尚未执行规范的绩效管理流程与机制,绩效考核指标设置过于局限,无法突出事业单位各项活动以及项目预算绩效的特点。预算绩效考核过于侧重最终的执行结果,没有覆盖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指标量化不够,考评体系杂乱分散,缺少可行的预算绩效管理方法,绩效管理监督不到位、制度不严谨,不能起到约束、规范等作用,而且预算绩效考核未能与激励奖惩挂钩,不能提升单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预算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不足,往往只是简单地评分,未能展开更加深入的分析与思考,考核的结果不能为下一年度预算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四)预算管理信息化不足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预算管理工作当中已是必然趋势。但通过实际调研发现,单位将信息化建设的重心放在引进财务软件、搭建财务共享系统等方面,对其中的预算管理不够重视,预算管理信息化不足。实际工作中,仍是以手工作业为主,利用计算机完成简单的数据汇总、数据记录,对于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预算管理人员无法将信息技术作为主要依托展开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等工作,而且手工作业会占据大量的人力与办公资源,不仅不能减轻工作压力,甚至还会增加工作量。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不足,预算相关信息传递不及时,加上手动录入信息的错误率偏高,直接影响预算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

三、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更新预算管理理念,优化预算编制流程

新时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更加注重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各单位应当主动更新预算管理理念,由单位领导与管理者带头,将预算工作作为主要抓手,强化单位全体职工的预算管理意识,形成财务部门主导、其他部门参与并积极配合的局面,将预算贯穿于各项活动的始终。思想决定行为,基于这一前提改进预算编制方法,优化预算编制流程:第一,运用多元化预算编制方法,如滚动预算、零基预算等,以实际情况为准,选择适宜的方法;第二,规范流程,在各部门的共同参与下精细编制单位预算,强调内部有效沟通与联系,坚持“谁执行、谁编制”的原则,由各部门编制预算草案,递交至财务部门,财务人员汇总分析、平衡调整,提出专业的修改意见,补充并完善,经由多次修订,报送至上级部门,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最终审批,形成年度预算,细化分解至各预算责任主体。

(二)加强预算执行控制,全面提升执行效益

针对预算执行控制不严的问题,事业单位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严格按照预算相关规定办事,建章立制,加强执行过程控制与监督,促使预算执行效益不断提升。

以某单位为例,该单位为了避免预算执行混乱,采取如下措施加以管控:第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动态监督制度等,划分各预算责任主体,确定各部门、各岗位的具体职责,制度落实到人,出现问题问责到人,加强过程动态监督,严格遵循收支两条线的相关规定,并认真审核各项费用是否符合标准,紧跟预算执行,实时记录数据,定期统计数据、分析数据,以审计监督来增强预算执行动态监督的权威性与严谨性,由审计部门从审计层面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整改建议;第二,规范预算调整程序,把握预算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平衡度,为预算调整留有足够空间,若是不可控因素导致预实偏差,如政策变动、自然灾害等,进行预算调整申请,经审批后予以调整,其他人为因素原则上不予调整。

(三)建立预算绩效考核机制,实行综合考评

事业单位应建立预算绩效考核机制,实现综合考评,保证考评结果的客观公正。第一,强化思想认知,积极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对其中预算管理的步骤加以明确,深刻认知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督促本单位相关人员主动学习,夯实队伍保障,有序展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第二,预算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突出项目预算绩效的特点,将预算目标纳入考核体系,层层分解,分阶段量化考核,覆盖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第三,成立预算绩效考核小组,该小组成员为各部门的负责人,共同分析、审核部门递交的信息资料,将绩效考核的主体对应到具体的岗位;第四,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办法,细致分析预算实际问题,查明原因,同时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监督,以客观的方式进行前置,加大内部审计核查力度,不定期突击检查,对预算工作绩效进行严格且客观的审计;第五,运用考评结果,建立追踪问责机制,将预算绩效考核与激励奖惩相挂钩,创新激励手段,加大惩戒力度,以调动职工积极性,并端正他们的思想态度。

(四)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

信息化时代,事业单位需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采取信息化手段,给予预算管理工作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事业单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主要依托,不再以手工作业为主,而是搭建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过程自动化管理,从预算编制到预算绩效,具有多项功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系统以财政资金支出为主线,覆盖资金使用的每一环节,对接预算系统与单位其他信息系统,实现预算相关信息的适度共享,高效传递数据信息,为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化决策奠定坚实基础。单位还应提升单位职工的信息素养,通过培训促使他们可熟练操作新的软件与系统,利用信息化,实行预算管理规范化与标准化,同时必须保证各项信息的安全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设置防火墙,加强安全防护,帮助管理人员获取准确且真实的数据信息。此外,单位进一步做好网络公开工作,从财务报告、信息说明等内容进行细化,扩大公开范围,一定程度上将预算信息向全社会公开,接受外部监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新时期能否强化预算管理是各单位最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关系着各类资源能否优化配置、预算资金使用效益能否提高。对事业单位来说,必须认识到强化预算管理的现实意义,立足于单位实际,结合自身特殊属性,分析预算管理相关问题,从多个角度出发积极探寻可行的路径,通过优化预算编制流程、加强预算执行控制等,不断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全面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同步提升预算工作质量与效率,从而进一步推动单位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