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福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齐齐哈尔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向人民做出了承诺,把乡村振兴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抓好这两件事,关系全局,影响深远。“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振乡兴村是个中长期规划层面的设计工程,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强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体现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支持政策、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等工作机制探索上。如何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途径巩固脱贫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乡镇在创新工作机制上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自从我国在2015年对贫困户开始精准扶贫、精准施策以来,通过各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使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有效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尚未脱贫的少数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但是,还存在个别脱贫地方根基不坚固,个别贫困户没有实质性增加纯收入的小产业,同时没有太专业的人员作指引,致使部分已脱贫的贫困户存在较大返贫风险。在此,结合个人帮扶感受,就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及乡村振兴谈几点个人想法:
扶贫干部在帮扶中可能都深有体会,在大多时候,贫困与脱贫之间,只有指标量上的细微差距,并没有明显的鸿沟。因此,应继续对脱贫户实施动态监测与管理,始终坚持以“脱贫不脱政策”为原则,在五年过渡期间或者更长时间内,把脱贫户再“扶一扶,送一送”以实现稳定脱贫。特别是对监测户和边缘户随时跟踪调查和监测,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实情,有重点、有计划的实施帮扶。如果在这五年过渡期间内出现大量返贫人员,势必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并为以后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增加难度。因此一定要预留脱贫巩固期,尤其是要保持医疗保险政府代缴政策,防止贫困户因病返贫。同时,部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差距不大,有的非贫困户刚好在线上一点,而未被划入帮扶范围,他们的实际生产生活水平与其他贫困户没有多大差别,因此作者建议要逐步推动扶贫政策由精准“滴灌式”少数特惠制转变为覆盖全体农村的“漫灌式”的均等普惠,让贫困户与非贫困户都享受到帮扶政策红利,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生产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全面小康。
扶贫政策的目的是为广大贫困户带来希望与福祉,让贫困户脱离贫困,走上小康之路。但同时,政策执行方式的不对,导致人们产生了好吃懒做有国家养、勤劳能干捞不到好处的心理现象。甚至有少数贫困户存在“我脱不了贫,你交不了差,总会给我好处”的歪曲心理。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容易造成贫困户坐享其成、等、靠、要的心理。扶贫应先解决思想上的懒惰问题,循序渐进辅以知识和劳动技能,培养贫困户一种自力更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才能彻底根除“穷根”。
脱贫攻坚的路是千万扶贫党员干部铺就的一条心血路,然而仅仅靠扶贫干部的走访、谈话是不够的,不能让贫困户走出等、靠、要的心理不平衡状态。我们要坚持正面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以制度形成约束力。同时,要扶贫双智(志)相结合,注重激发他们的奋斗意愿,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充分培养脱贫内生动力。
凡是贫困的地方,都是由于没有支柱产业,依靠国家帮扶过日子。实践也反复证明,凡是富裕起来的地方,都是有一项或几项雄厚的产业,不仅集体经济强大,而且,广大村民也都能在发展产业中充分就业。贫困村脱贫致富,归根到底要靠产业,靠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帮扶中要积极引导贫困户利用当地和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技能岗位培训或“一村一品”的品牌效应,确保贫困户能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另外培育支柱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不能千篇一律,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差异错位发展,走自己的路。
帮扶贫困村发展,要帮助他们确定一个正确的发展思路,要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与此同时,要加强党支部建设,选好带头人。实践反复证明,党支部书记一个人的状况决定一个村的整体工作状况,一个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可以把一个村带富带强,不仅经济得到了发展,而且风清气正。没有一个优秀的党支部书记,再好的思路和想法也都是空的。因此,在帮扶工作中,不仅要选派肯干事、干实事的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担任扶贫工作队长,更要立足长远发展,建好建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回引本地在外务工、工作的成功人士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引导他们带资金、资源回乡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带动全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政府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并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为解决帮扶资金难题“开源”,同时要加强资金使用统筹监管,“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五个一”驻村帮扶力量一个都不能撤,要进一步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集体经济壮大等工作,同时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与培养,建立考核奖罚制度,激发广大村干部积极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多年来,在强农重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业农村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从对标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来看,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没有改变。从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来看,农业农村仍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部位和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必须强化农业发展工作推进力度,提高政策支持水平,探索构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培育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而广的话题,从涉及政府管理层面来讲,涉及农业农村、自然规划、城乡建设、水利、林业等方方面面的政府部门。各个部门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作为本部门、本行业的工作指南和行为准则,这些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从本身上来讲也无可挑剔,但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工程来讲,没有做到有机统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留在家里的多数是“38、61、99”部队,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农事作业、带带小孩等。这部分群众普遍发展意识不强烈,对乡村振兴只是从电视、新闻上面获知有这么一回事,对怎样实现乡村振兴知之甚少,更别说干什么、怎么干,缺乏主动性、参与性,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据了解,目前实施的“厕所革命”,在一些地方,部分群众就是认为这是政府的事,自己不投工,更谈不上投钱,而上级的补助资金又不足,严重影响工作的开展。
目前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部分群众尝到了甜头,农村剩余劳动力一部分在村务农,另一部分在外务工或经商。一部分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受地理条件、资金、市场等因素制约,不敢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一部分外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资金、有市场、有技术,但因当地群众思想观念不开放的影响,处处受制,发展缓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但是,一是在实施过程中过分的强调了所谓的“亮点”,没有站在乡村振兴战略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考虑项目的落地落实,导致有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不被群众接受,造成阻工。二是程序太多、太复杂,错过了实施项目的最佳时机,耽误了农事。三是项目“打架”时有发生。
一是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乏力,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对增加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作用不明显,贫困群众缺乏效益好的增收产业,部分群众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传统种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适度规模经营成效不大,农业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深加工层次不高,距离集聚化、规模化、高效化农业产业还有很大差距。依然是水稻、高粱、油菜等传统经济作物的种植格局,初级农副产品仍然占市场主导地位,没有深加工企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品牌意识。农业服务体系方面,市场及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大型农副产品集散市场,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缺乏信息咨询、产品流通、农业科技培训等中介服务组织,产销不对称。二是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小,绿色产业的发展力度不够,农业的社会化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方面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历史包袱沉重,不能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村级集体经济缺乏有力支撑,收入难以持续增长,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不足,有的村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发展相对好一点;有的村地处偏远,本村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同时村债积累比较严重。另一方面是广大村干部和群众关系存在有一定的矛盾,社会不和谐现象偶有发生,急需要群众和干部之间加强沟通联系,巩固好团结稳定,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实、落地,促进全镇社会的和谐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生态宜居是很重要的环节,目前,农村环境卫生虽然有所改善,但仍需持续加强。乱丢垃圾时有发生,垃圾不入池、随意焚烧秸秆、垃圾;房前屋后仍然存在杂物乱堆等现象。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应形成组合拳,以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为基础,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基层组织、培育人才、培育优势产业、强化基础设施投入等关键环节建设。
制度是保障工作推进的重要保障,尤其是要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协调机制、考核机制等制度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巨大效益,如果没有制度的有机统一,很难发挥其效益,部门之间如果各自为政,就干不成事情。完善以农村集体土地、农村宅基地等群众关心的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适应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模式。
各级党委要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配强配齐基层党组织,增强凝聚力。一是选好基层党支部领头人,一个好的带头人,能抓出一个好班子、建设一个好村子。配强支部班子,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充实乡镇农技干部队伍,提高农村干部专业技术水平,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培育职业农民,增强创新创业和就业本领。四是壮大返乡创业队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高起点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五是充分发挥乡贤作用,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和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工作。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和覆盖,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长效管护机制,创造可持续的良好人居环境。三是项目实施要贴近农民生产生活、产业发展需求。
产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必备条件,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才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相关部门要指导和帮助村集体经济组织找准产业发展着力点,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发展科学的、有市场的产业,而不是照搬照抄,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二是依托本地农业特色资源,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三是根据地域特点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对乡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二是继续探索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农民。三是进一步健全涉农投融资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农业企业贷款难问题,激发金融机构投放“三农”贷款积极性。
对于乡村文明建设、乡村环境整治,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宣传员角色,逐步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风气和环境卫生意识。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村民行为,开展村民小组乡风文明、环境卫生等评比活动。
综上所述,近年来,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依然很突出,仍是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短板、弱项,要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仍需要深入研究,找准症结,抓住关键和主要矛盾,不断强化投入和工作力度,从历史的角度、战略的角度、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农业农村工作,以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奠定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