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正
(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招远 265400)
地质勘查行业就是从事地质勘查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企事业单位的集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到新时代,步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经济增速减缓的情况下,国内地质勘查行业从2013年开始步入下行周期,该领域的投资不断降低,从业人员变少,地质勘查活动也减弱。新形势下,对地质勘查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明确行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善和解决,以推动地质勘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地勘勘查投入不断的降低,降幅有一定的收窄。当前国内经济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下,地勘行业步入调整下行阶段,投入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6年国内地勘投入为247.29亿元,至2019年投入变成172.11亿元,年均降幅为14.33%,每个年度同比减少24.17%、19.79%、12.42%、0.93%,可以看到,下降的幅度变小[1]。2020年受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矿业市场环境方面的影响,地勘行业投入还是会下降,但是幅度会继续收窄。其次,社会资金投入降低明显,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国内地质勘查社会投入资金明显减少,2016年的社会资金投入为102.27亿元,2019年的社会投入资金为55.85亿元,年均降低22.54%。在社会资金投入明显降低、中央财政资金以及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小幅度调整的情况下,在地勘行业的总投资中,财政资金的占比越来越大,2016年比重为58.64%,2019年变为63.19亿元,也是近十年来第一次超出社会资金投入。2020年这种情况会依然持续,社会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较低,为了促进地勘工作的开展,确保行业的稳定发展,就需要靠财政资金[2]。最后,地勘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水工环勘查投入比重不断提升。在2016年至2019年,矿产勘查投入的比重显著降低,2016年的比重为68.68%,2019年的比重为51.15%;此外,环境地质、工程地质以及水文地质勘查的投入不断提升,2016年的投入占比为10.17%,2019年的占比为20.11%。2020年,地勘投资方向会继续调整,并侧重于民生发展领域,如,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首先,地勘事业单位分类已经基本上完成。地勘行业在不断的促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到目前为止,除了吉林、江苏两省没有完成分类、少数省份部分完成分类外,剩下的省份已经基本完成。中央在2020年初发布了指导意见,立足于宏观层面指导事业单位的职能设置和机构设置等,目的就是进一步促进分类改革[3]。地质勘查事业单位也步入到新的阶段,即巩固现有成果、健全配套政策。其次,公益类地勘单位的数量增加,占比提升。统计中有449家地勘单位已经完成分类,结合其数据来说,公益一类和二类的占比分别是29.55以及57.9%,生产经营类的比例为12.6%,公益类的比例为87.4%。
首先,地勘队伍整体基本稳定。2016年至2019年,国内地勘队伍基本上保持稳定。从在职职工方面来说,2016年人数为46.66万人,2018年的人数为39.32万人,2019年由于统计口径中新增加了一些单位,职工变成41.43万人[4]。国内地勘单位在职职工基本上维持在四十万人左右。2020年地勘经济降幅有限,行业转型支撑民生领域的发展,职工数量也不会产生显著的变化。其次,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断减少。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民生领域的需求提升,地勘单位提升了人员结构调整的效率,一些地勘专业技术人员已经过渡成工程勘查和施工人员。未来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仍旧会减少。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拥有初级、中级、高级技术职称人员的占比呈现稳定的形势,比例大概是1:5:2。最后,职工薪资收入呈现稳步增长。2016年人均工资为6.97万元,2019年的人均工资为9.64万元。2020年因为整体环境影响,地勘单位职工的人均工资是不是可以稳步增长还要观察。从区域分布方面来说,中部和西部地区地勘单位职工的人均工资收入要低于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勘单位的职工人均收入差不多持平[5]。
该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没有完善的地质勘查经费保障机制,公益类地质勘查单位的资源主要来源自财政拨款,经费不足会限制单位工作的开展,无法全面发挥出其公益职能。其次,很多省份的地质勘查单位事业单位下办企业,事业企业混合运用问题突显,人员存在混岗问题,很难分流安置,经营性国有资产很难剥离,事业单位企业混合运行机制还需要进行探索和优化[6]。最后,行业信用监管制度没有合理的抓手、信用标准、法律法规等方面建设存在落后的问题,此外,一些不良的行为,如,勘查活动违反规定、造假等,会给投资者的利益带去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到管理者的决策。所以,要想改善现状,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构建健全的行业信用监督管理制度,加大对于行业的监督管理力度。
首先,行业发展中有很多不可预见性因素,例如,2020年各个国家都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整体发展呈衰退状态,产业链以及供应链循环受到了影响,国际贸易投资大幅减少,大宗商品市场不稳定,根据标普全球市场情报部预计。2020年全球勘探预算会统一降低29%,是2006年之后的最低水平[7]。其次,传统地质勘查市场不断萎缩。2019年的地勘收入在行业总收入的占比仅为16.76%,工程勘察和施工收入占比为41.26%,主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最后,社会投资不断的减少。因为环境保护政策、市场萎靡、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这些因素影响,社会投资者对于商业性地质勘查缺乏投资的热情。
首先,地质勘查装备老旧,更新速度较慢。2019年地勘设备的原值为253亿元,净值为117亿元,设备制度系数只有0.46。其次,地质勘查工作环境比较恶劣,人员的待遇不高,改革中的思想变化等,这些因素导致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2019年专业技术人员在现有人员中的占比只有33.12%,高级技术人员更少,只占9.94%,人才结构失衡[8]。最后,一些地勘单位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地质服务领域较窄、产业结构单一等等,竞争力不足,无法适应当前发展要求,不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
首先,2020年受疫情影响,世界主要经济组织都对当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进行降低,加上沙特和俄罗斯进行石油价格战,美国股市十天内出现四次一级熔断,大宗商品价格降低,金融市场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未来贸易保护主义以及资源民主主义依然会是限制世界经济以及全球矿业发展的因素,可以看到,矿业企业的发展以及地勘行业还会面临很多不确定、不可预见的因素。其次,中国的疫情已经得到了基本控制,并进行常态化防控。受疫情影响,地勘行业在很多方面都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如,生产经营、境外地质勘查、项目运行等等,然而随着单位的复工复产,行业的发展情况会逐渐得到缓解[9]。最后,地勘行业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比如,投资回报时间长、风险较高,这就使得很多社会投资人不愿意投资,短期内这种情况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地勘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财政资金提供支持。未来财政资金仍然会是地勘行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而社会资金投入占比较少。此外,该行业还有技术密集性、艰苦的特征,且行业的薪资和其他行业相比并没有很大的优势,短时间内专业技术人才流失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可以看到,地勘行业在未来发展中还有很多的不可预见性因素,如,宏观经济环境、国际国内的突发事件、行业发展预期等等,这些都会给行业发展带去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行业管理部门要不断的对管理服务进行优化以及完善,建立和健全制度体系,对不合理的内容及时的做出调整,研究出台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相关机制体制,落实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地勘经济发展低靡的情况下,给公益性地勘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撑,为队伍稳定提供制度保障,还要放宽新产业新业态的市场准入条件,创建健康的市场环境及氛围。其次,行业要不断的增加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把以往的传统要素促进行业发展变成以创新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现阶段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地质勘查相结合,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设备的研发以及应用,能够促进行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工作的效率。最后,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地质勘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所以,对于现阶段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行业就需要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热情以及创造力,不断的探索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以及培养激励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地勘专业队伍,为地质勘查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首先,行业发展要关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为重大战略的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地质勘查行业是一个基础行业,地勘工作是重大战略落实的基础工作。保护黄河流域环境,促进重大战略的落实,需要地勘行业在技术方面提供支持。其次,地勘行业有利于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自然资源部的设置,山水林田湖草的统一管理,大地质的提出,给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各方面工作都在有序的开展,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行业应该在落实好地质勘查、资源保障的基础上,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和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如,应急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区域城乡建设等等,建立有效的沟通合作平台,拓展行业服务领域以及范围,解决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内部和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地质勘查行业应该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改善行业投资结构,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管理机制,还需要分析明确各方面的不足,如,体制机制、发展环境、自身能力。可以看到,地质勘查行业不仅面临着机遇,还面对着挑战,只有关注国家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自身转型升级,才能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给自然资源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