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

2021-11-30 14:44:30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运河受众文化

■ 唐 宁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大运河是最能代表中华文明与精神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是承载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文化丰碑。大运河文化是跨水系、跨区域、跨领域、跨国界的文化系统,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国大运河是中国文化的形象标识和世界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激荡、互鉴。在更深的历史维度和更广的国际视野中研究、发掘中国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刻阐释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时代精神,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建构、传播国家形象是传扬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在大运河影视作品中建构、传播国家形象,这是新时代赋予影视艺术理论工作者和导演的重要学术使命和实践担当。中国大运河是影视媒介传播中国形象生动具象、易于交流对话的优秀题材。创作优秀影视作品,锻造文化品牌,顺应传播手段革新、传播平台渠道拓展的趋势,实施融合传播是大运河文化保护性传承、开创性利用的方略。但是多年来,在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传播中,导演、制片人等主创人员常常忽视对大运河文化价值的深入探讨,没有将大运河文化与国家形象融合起来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与传播。

国家形象是被传播国民众对传播国的总体认知与判断,由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元素构成,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文明素养和综合国力的显著表征,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性、文化性、情感性和文明性,是长期的、持续的感觉与认知,存在于特定的文化意义系统和文化建构之中。建构、传播国家形象既有客观反映也有主观意图,以改变受众的认知、态度及价值认同为目的。在影视作品中,深入发掘大运河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讲好大运河故事,提升大运河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是建构、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此,我们要研究如何让国外受众在接受中国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所传播的讯息的同时,逐渐建构起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新意识、新观念、新烙印。

二、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以“大运河”“大运河电影”“大运河电视剧”“大运河纪录片”等为关键词在百度网页、视频网站进行搜索,大运河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只有几部,动画和短视频较少,虽然纪录片较多,但也仅有30多部。中国大运河申遗前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江苏、浙江、北京、山东等省市的广播电视集团(台)创作了一批系列纪录片,如《京杭运河·两岸行》《大运河》《中国大运河》《国之大运:改变中国的故事》《千年漕运》等。自2014年6月初以来,一批大运河题材纪录片中片、短片或微电影陆续在电视、网络媒体及手机台等移动社交媒体上亮相。《京杭大运河》《中国大运河:摄影师之旅》《国宝档案·大运河传奇》《一条河,一座城》《寻找运河味道》《消失的大运河》等作品引发纪录片研究者、爱好者关注。

上述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从不同视角和层面梳理了大运河历史,讲述了大运河沿线百姓的生活故事,阐述了中国大运河在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不同地区文化融合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但许多已播映影视作品在发掘大运河文化价值,建构、传播国家形象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沉湎于故事演绎,大运河文化内涵剖析旁落

一些国产影视作品一味强调引导、灌输功能,主题先行,宏大叙事过多过滥,思想性表达、揭示性剖析概念化。但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为了提升收视率、观赏性,沉湎于对历史故事或民俗风情的讲述与演绎,细节过于放大,内容的选择、凸显、摒弃缺乏框架设计,淡化、忽略了作品的思想性、揭示性。部分导演仅仅满足于视听语言的艺术呈现和创作手法的创新,对大运河题材独特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为了配合大运河申遗,浙江、江苏等地的媒体机构创作了一批有关大运河的纪录片。这些作品动辄上映8集、10集,绝大多数求大求全,讲述以大运河为背景的历史或人文故事较多,虽然可看性较强,但缺乏对大运河文化内涵的剖析、挖掘,没有从故事的内核中彰显出大运河独特的文化风采,缺乏标志性文化和人文故事的展示,难以实现文化认同与文化共鸣。

相比之下,《苏伊士运河》(美国1938)、《穿越巴拿马》(美国1942)、《巴拿马运河》(美国1999)、《巴拿马诡计》(美国、英国1992)(美国、爱尔兰2001)、《超级机器:巴拿马运河》(美国2001)、《先锋任务:开通苏伊士》(德国、法国2005)等作品将巴拿马、苏伊士、基尔的运河文化融入影视作品创作中,不仅记录了有关运河的人文历史、地理风貌,更传播了巴拿马、苏伊士等运河的文化价值。

(二)策略与逻辑框架式设计有效方案缺失

许多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也记录、阐明大运河文化与地域文化、当代文化、中华文明的关系,试图彰显其独特的文化功能与传播价值,但导演等主创人员在策略与逻辑上没有框架式地设计出有效方案,对作品本就蕴藏的思想创新与引领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文献典藏与文化传承价值、国际政治与文化交流价值等缺乏深入的研究与发掘。

创作者不研究、研究者不创作的问题依然存在且越来越突出。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的导演和制片人长期埋头于艺术实践,不知不觉养成了重创作、轻研究的习惯。创作时,他们虽然也知道对相关题材开展深入研究的重要性,但囿于学术基础、研究条件与科研能力的限制,极其重要的文献收集、主题提炼、价值发掘等工作交给了其委托的撰稿或编剧。而编剧或撰稿又往往没有经历影视艺术创作的实践磨砺,导致剧本简单空洞,缺乏思想性,故事框架缺乏艺术感染力。而学界关于影视作品价值及其构建的研究也十分滞后、乏力,研究成果不足以支撑、促进相关影视作品的创作。因此,与“一带一路”、长征等题材相关的影视作品相比,大运河作为文化载体彰显、传播国家形象的功能与作用还没有显现。

(三)尚未根植于媒介融合、经济全球化、跨文化交流语境

徐欢、周兵创作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展现了中国及西方艺术的成就与文化背景,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用世界眼光与现代立场解读、剖析东西方两大文明代表符号。在交流与碰撞中,阐释东西方文化对话的意义,视角新颖独特、视野宏大开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西安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百集4K微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将不同文化交融下的历史与现实和两国民众紧紧联系在一起,探索丝绸之路的文明传奇,剖析千年文明传承的基因,在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交融中开掘国际政治与文化交流价值。但是,这样的作品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大运河影视作品没有把大运河文化厚植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文化交流对话的语境中进行创作,将历史和未来、经济和文化、中国和世界等联系起来记录、展示的意识较弱。

智媒时代社交媒体、移动媒体越来越吸引用户,移动传播、智能传播、融合传播成为媒介产品跨媒介、跨平台、跨国界传播的趋势。这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机遇。传媒格局、传播生态的变革迫使影视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更应注重渠道与平台的拓展,实施立体化、全媒体、全球化传播。但是,大多数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的传播理念还比较保守、僵化,传播手段也比较老套。许多导演、制片人等主创人员至今还没有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社交化的传播手段,融合传播效率与质量亟待提高。

(四)大运河文化与国家形象塑造的系统规划相当滞后

中国大运河文化与国家形象塑造的文化规划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文化规划的思维和理念因循守旧,缺乏系统规划设计。有关部门热心于召开高层论坛、学术研讨会,有关大运河的活动丰富多彩、此起彼伏,但对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与扶持严重滞后,问津者寥寥无几。为了配合大运河申遗,虽然扬州、杭州等城市投资创作了几部系列纪录片,但总体而言,大运河题材影视片的创作仍缺乏规划与政策资金扶持。不仅如此,各地、各部门对发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塑造国家形象还没有形成共识,缺乏协同与配合。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的主体单一而零散,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等举措吸引体制外新兴媒体参与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的工作力度亟待加强。

三、夯实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品级的理念与策略

(一)理念:探索框架分析的理论与认知

美国人类学家格里高利·贝特森在与约尔根·鲁伊奇合著的《传播:精神病学的社会母体》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元传播”的概念。“元传播”包含传播发生的情境、言语使用的规则、传播双方的关系和对所传播信号辨识与理解①。1955年,贝特森在《游戏与幻想理论》一文中首次使用“框架”一词。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借用贝特森的“框架”概念,在其著作《框架分析:关于经验组织的一篇论文》中创立了框架分析理论,认为人们可以用“框架”来进行情景识别。“框架分析”就是在这一前提下对经验组织的考察。②此后,其理论、范式在传播学、政治学等学科不断扩展、转换。传播学“框架理论”涉及传者与受者两个互动、依存的主体与客体:传者传递信息的视角、风格、策略、逻辑及其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受者(用户)对所接受信息的认知、理解、诠释规则、认知结构及其效果。

恩特曼把框架理论作为媒介研究的一种范式,将“框架”定义为“通过强调某种定义,某种因果解释,某种道德评判,以及推荐某种解决办法以选择和凸显事物的某些方面”③。框架理论常与议程设置理论一道用于新闻策划报道,以求提升新闻传播效果,但在框架理论视域下,影视产品的人物塑造与刻画、故事的设计与结构、价值的发掘与提炼、受众的认知与互动等所呈现的框架效果亟待探究。框架就是把一件事的意涵、要义挑选出来,在创作及传播时精心设计、策划,以引发受众的关注、共鸣,体现传播者的目的、意图。“而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框架是记忆中的认知结构,为人们据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心智代表,一经启用便会影响到后续的诠释和判断。”④创作中,导演应千方百计在中国大运河文化的核心价值、精神内核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体系之间建立起逻辑框架,将有关信息、价值、形象准确地植入有关影视作品中。通过选择与凸显让受众在审美与娱乐中潜移默化接受文化与价值观的引导,在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互动、交流、博弈中展示出所期待的框架效应。

(二)基础:理悟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大运河文化既有浓厚的时代背景,又有独特的当代价值。她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是镌刻着灿烂中国文化的历史丰碑。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要承担起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责任,首先要潜心研究、剖析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文化是一个象征性的系统,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包含认识、情感、道德的‘意义’体系,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⑤何为大运河文化?“随着运河的南北大贯通和迅速开发,运河区域的社会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与繁荣。这不仅为运河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促进了南北文化、东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接触、融会、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⑥此观点阐述了大运河文化的形成,强调了融合性,但没有揭示其深刻内涵。一些学者对大运河文化作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剖析,认为大运河文化“象征性地指向三层意涵:一是大运河文化是以沿线遗存的‘物’为基础,与大运河相关遗存所代表、蕴含的‘遗存承载的文化’;二是以大运河滋养的‘人’为基础,与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等为代表的‘流淌伴生的文化’;三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历史凝练的文化’”⑦。上述分析与论证比较具体,启发我们对大运河文化进行多维度、深层次思考,但这些研究对大运河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缺乏凝练与概括。

大运河文化是运河沿线城市、乡村及其周边地区民众共享的一套价值、信仰、世界观的象征体系。大运河文化是水文化,也是历史文化、融合文化。大运河文化的特质是开明开放、创业创新和博爱博雅,包容性、创新性、融合性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因此,我们研究大运河文化首先要明晰大运河文化不仅仅是历史文化、水文化,而且是承东接西、贯通南北、古今通融的文化,是相互融合、渗透、传扬的文化。她既有古代文化的特质,又有现代文明的风采,是兼具东西方文化的内涵、特质,且相伴相生、相互激荡而流传至今的一种既保持自身特色又促进交流与发展的底蕴深厚的文化。

大运河文化价值可以从文化遗产价值、文脉传承价值、文化交流价值、精神传扬价值、思想创新价值和文化产业价值六个方面来理解与剖析。研究、发掘、传承中国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应从思想引领、精神塑造、文化自信等方面来展开。

中国大运河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开明融通精神,她一直呈现出包容开放、开明豁达、融会贯通的气质与风范。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开拓创新。中国大运河文化坚守笃实创新,在开拓创新中不断孕育新生、哺育成长,流传经典、延续繁华,成就一个又一个持续创新、催人奋进的民俗、风情、典故、业绩。中国大运河文化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中国大运河文化中蕴含着独特的团结协作精神,她展现了交流包容、协作共享、友爱团结的文化基因,引导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深入研究大运河文化、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才能在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中深刻理解、领悟、发掘其独特的价值。这是在大运河跨文化传播中彰显思想力,建构、传播国家形象的基础与前提。

(三)内容:基于框架分析发掘、提升价值

框架是影视艺术传播内容的核心组织思想,通过选择、策划、设计、强调、排除等,在影视作品中营造了一种情境,建构其所关注的影视艺术产品话语的意义,为影视产品艺术与话语运作提供判断、分析的视角与工具。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大众传播的讯息是通过语言、文字、画面、影像等象征符号来传达的,这些讯息并不是符号的随意组合,而是根据一定的观点和意识形态进行加工整理后的具有完整意义结构的系统。”⑧

大众传播媒介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通过事实报道、提供娱乐的方式,向受众传达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正因为如此,为建构、传播国家形象,导演等主创人员必须十分注重并立足于美学、文化、受众等多层面、全立位的价值发掘。“为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文化留下可以看得见的证据,并不是要刺激人们回归到以往的时代,而是应当把这些证据视为一种可以促进对人类本身的认识的信息资源。”⑨

中国大运河是连接东西方的通道与桥梁。公元1600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第二次从南京出发,沿着大运河向北京进发,拉开了长达200年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幕。《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了马可·波罗游历大运河沿线淮安、扬州、镇江、杭州等城市的故事。鉴真第六次东渡的出海口在今天张家港的黄泗浦,而郑和下西洋的出海口则是今天太仓的刘家港。当年南来北往的货物等经运河、长江和海岸线集中到当地,再运往世界各地。因此,在大运河影视作品创作中建构、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重中之重是强化大运河国际政治与文化交流这一独特价值的研究与发掘。“只有把中国大运河文化放在国际视野中比较分析,交流借鉴,才能明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发展定位和路径,充分彰显中国大运河文化特质和精神力量,树立中国文化自信。”⑩

(四)渠道:基于媒体景观嵌入文化推送

关于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国外学者偏重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与媒介发展、文化与外交的关系研究。哈罗德·伊尼斯认为,美国外交政策大部分是由舆论决定的。他重点分析了媒介与帝国垄断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利于帝国扩张、强化政治统治的偏向空间的媒介,并强调国家形象传播媒介偏重于这种广义上的媒介。鲁思·埃米莉·麦克默里和穆纳·李认为,文化是发展国家间关系的另一条路径,在处理国际关系中运用文化手段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米切尔分析了文化外交与文化关系、文化外交与文化宣传之间的异同。平野健一郎提出了系统的国际文化理论,试图用新的文化视角理解国际关系理论,建立起有关国际文化的国家关系理论体系。国内学者则偏重于探讨在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理论及其模式。在国际传播中的国家形象方面,诸多研究成果比较完整、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海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历史、背景、理论、理论模式以及内容、方式、载体等。其中,李希光、周庆安对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软力量使用为案例做了深入的剖析;明安香提出“改变当今全球传播格局和秩序势在必行”;李宇则在分析文化传播的三种模式基础上,提出在新媒体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传播模式应当坚持以互相交汇性传播为主,选择吸附性传播和优势扩散性传播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模式。传播国家形象要分析、研究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的文化如何呈现,要记录、传承作为一种情感、一种符号所蕴含的不同文化背景和解读能力的受众对所传播文化的理解、认同与思辨,更要研究拓展平台渠道,提升传播质量和效应进而提升国家形象的模式与路径。“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不断呈现正在改变受众对影视作品的传统观念。社交媒体和网络应用、协同网络编辑等技术都在改变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品的创作与传播的环境。不断变化的媒体景观和传播渠道助推更广泛的文化嵌入。新媒体特别是移动传播倍受青睐,为导演、制片人与受众提供了新的无限紧密的联系方式,也为大运河的文化嵌入提供了新机遇。

在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追求最优化的探索实践中,首先要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图像压缩、移动激光雷达系统等多种技术来提升信息贮存与传播的速度、质量,让大运河文化通过网络、移动端等新老媒体平台渠道全方位、多途径、立体化传播,将最新科技手段与大运河优质的文化内容进行镶嵌式融合,潜心开掘、利用社交媒体与平台,通过短视频、抖音、直播、微电影、纪录片、微信、微博、动画、游戏、VR等多种传播媒介与传播渠道,争取建立以粉丝为主的用户群体,在互动交流与对话中将受众引导成媒介讯息和文化基因的积极传播者,潜移默化传播大运河文化和价值,营造全媒体跨文化传播格局,进而充分而有效地展示、塑造国家形象。

(五)审美:基于共振与共情的艺术叙事力

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语言和故事是基于框架理论而形成的媒介现实。导演对所表现、记录的人物的确认,所演绎故事材质的选择、设计与结构,叙事策略与艺术表现手法等会引导受众的情感、认知,进而折射出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等,这都会纳入框架理论和框架分析的视野。为此,导演要运用框架理论,以建构、传播国家形象为目标导向,锻造大运河影视艺术品牌,让受众形成对大运河文化内涵的认同与接受。锻造影视艺术品牌是为了吸引受众在品牌文化的消费中感受、体验品牌价值,增进参与感和共情性。

1.撬动情感共振点

影视作品的情感表达与传递一直是受众关注的焦点。受众不仅关注影视作品所表现的情感维度、情感关系,更关注情感的修辞效果。为扩大信息传播覆盖面、提高受众关注度、培养受众对大运河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兴趣,导演在选择相关历史文化信息和故事时应充分考虑如何建立受众与运河人及当地文化的情感联系,进而引发更多关注和共鸣、共振,从而激发行动。为此,导演要千方百计撬动“情感共振点”,在艺术传播实践中以思想情感为媒介和纽带,以期达成某种一致性,从而实现传播效果。

“共振点”是指传者与受者的共同刺激点、兴奋点。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提出的影像画面所具有的“知面”(Studium)和“刺点”(Punctum),启示导演等主创人员需在框架理论的引导下,对影视作品及其话语潜在的受众基于跨文化有效传播来分析与考量受众文化心理、作品风格、艺术表达技巧等。善于运用影像中所记录的社会文化内容,巧妙地寻找受众的个体情感、认知、内心活动的刺激点,再通过议程设置、框架分析将这些刺激点通过视听语言的设计与展示,直击受众的内心,撬动共振点,提升影响力。

2.营造传受共情性

运河题材全球关注,问题是中国大运河的故事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艺术表达与呈现怎样才能引发国际关注?中国运河人的命运、运河文化的气质如何通过影视作品艺术的呈现来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消除文化间隔?

在跨文化传播中,影视作品所传播的信息、角色和框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演用他们的作品来表达、传递其情感或观点。其情感与观点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是那些带有强烈情感冲击力的图像、声音细节。这些细节及其所串联成的情节潜移默化地传达导演的情感与意图。其情感能否与受众形成共情性至关重要。为此,在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中,导演要凸显对人与自然的关爱,用博爱博雅的价值观关注人、关怀人,在讲述人与运河、人与自然的故事中彰显人文关怀理念,挖掘人性、人心、人情中的闪光点和人的价值与精神。导演等主创人员还要想方设法研究、把握受众情感热点,研究、倾听受众的文化积累、文化偏好,在换位思考中体会受众跨文化传播的感觉,寻找、理解、探索他们对大运河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真实感受。在此基础上,创造某种氛围,应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符号来提升传播内容与形式的感染力,共同提高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共情能力,进而引发文化认同与文化共鸣。

(六)保障:基于文化传播的顶层设计

当下,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无经典、缺品牌是不争之事实。创作者精品意识、品牌观念淡化,艺术追求让位于市场效应等问题客观存在。虽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等奖项的评选和有关政策对影视作品的品牌建设起过一些激励作用,但政策引导和可持续性还不够强,创作者常常遇到资金短缺、渠道不畅等因素的制约。

讲好中国大运河的故事,传播国家形象和建构国际话语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与传播纳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文化规划,使其成为大运河文化呈现共识化、专业化、系统化和战略化的组成部分。这需要尽快组织力量开展文化治理体系构建的研究,提出大运河文化治理、文化规划、文化标志性项目、文化品牌国际传播的战略与策略。当下,文化旅游、经济开发、文创产品等项目的规划各地都比较重视,但系统的、战略性的大运河文化海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的规划十分欠缺、滞后。有关部门亟待以大运河题材文化品牌的创作为切入点,探讨大运河文化价值增值和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彰显大运河文化在建构、传播国家形象中的功能与作用,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促进体制内外各制作机构强化品牌建设和精品生产,学习借鉴国内外经典影视作品的传播策略,确立品牌化思维与理念,冲破风光片、宣传片、旅游片创作的桎梏。

注释:

① 刘蒙之:《格里高利·贝特森对传播学研究的奠基性贡献》,《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期,第107页。

② Goffman E.Frame.Analysis:AnEssayontheOrganizationofExpericnce.Northeastem University Press.1986.pp.10-11.

③ Entman,R.M.Framing:TowardsClarificationofAFracturedParadigm.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3,vol.43,no.4,pp.51-58.

④ 万小广:《论架构分析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9期,第7页。

⑤ Geertz C.OnCulturalTheory.BookReviews:TheInterpretationofCultures.Selected Essays.Science,1974(186).pp.435-436.

⑥ 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⑦ 张健:《如何立“象”才能“尽意”——大运河纪录片系列的国家意象构成分析》,《中国电视》,2019年第9期,第74页。

⑧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7页。

⑨ 保罗·基奥奇、梦兰:《民族志影片的功能和战略》,梦兰译,《民族译丛》,1994年第2期,第42页。

⑩ 夏锦文:《大运河文化研究》(第一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

猜你喜欢
大运河受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华人时刊(2022年21期)2022-02-15 03:42:16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42
谁远谁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放歌大运河
民族音乐(2016年4期)2016-12-06 02:50:37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