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学 常国阳
农民观是对农民这一群体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是对农民问题看法的整合,回答的是“怎样认识农民,怎样对待农民”这一问题。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农民不同,新时代的今天,农民参与着农业劳动、商业活动、网络直播、工业生产等各个领域的工作;与传统的农奴、佃农也不同,新时代的今天,农民具有独立的人身自由,具有自由支配劳动力的权利,拥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第一,坚持完善富农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农民问题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加大富裕农民的力度,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农民自身获得感显著增强。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也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美丽建设,就没有健康中国的存在,也没有美丽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央财政加大支农投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农民农村改革,创造相对于农民来说更有利的条件,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给予农民直接补贴,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更加具体的保障。通过让农民致富,促进农民的发展,让农民的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居住的环境成为最美的地方,让农民这一职业成为最体面的职业。
第二,增加农民物质收入。不仅勤劳节俭、淳朴敦实、自强不息都是劳动人民的特质。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工作的重要任务,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促进农民收入的重要性,通过发展现代化科技农业,提升农村经济,增强农民务工技能,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拓展基本公共服务,兴旺产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农村农民的工作,归根到底,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时刻鼓励农民立足农村,发展农民农业、特色旅游、农家院经济、美丽小镇,从而增加农民自身收入,发展副业,富裕农村。推进农民产业振兴,发展农村个体经营经济,加大制造业、零售业、建筑业、餐饮业、服务业、娱乐业等行业发展的比重,围绕农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实现农民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上来。
第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实现全面脱贫,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将脱贫攻坚这一重要任务和农业农村农民结合起来,坚定农民信心,找准发展路径,转变传统扶贫方式,实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去了不少贫困地区,目的就是去当地感受真正的贫困、扶持真正贫困的农民、真正扶助基层贫困工作。不了解贫困地区的农村,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新时代,党中央积极倡导各级领导干部多到农村去,多到贫困的地方去调研,多了解当地农民,党员干部要注意与农民群体的双向交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推进扶贫工作的展开,把扶贫工作牢牢抓紧,发展工作真正做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真正使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第一,保障农民粮食安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我国人口数量较多,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要把饭碗紧紧抓在自己手中,解决好农民的吃饭问题,是一件大事。新时代,农民依靠自己保口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要有保障,务必重视农民粮食的质量和食品安全,让农民吃得饱的同时还要吃得好,吃得放心。在政策上,考虑到如何保证农民的粮食产量,也要考虑到如何提高农民的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粮食收入,保护农民粮食安全,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收入增加同步推进,不让农民在饮食上吃亏,不让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中国农民的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保证农民粮食的供给安全,不仅能够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在政治层面也能保障社会稳定,国家安全。
第二,保护农民财产权利。只有真正地保护农民财产权利,农民才会放心,百姓才会安心。土地是财富之母,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财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法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维护农民的宅基地和住房财产权,从保护农民财产的角度创新财产制度,深化保障方式的研究。新时代的今天,坚决维护农民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的权利,推动征地制度改革,政府要适度缩小征地范围,合理规范征地程序,尊重广大农民意愿,完善征地补贴政策。良好的务农条件和居住环境,不仅关乎农民本身的利益,对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坚持农民土地所有权不动摇,保护农民基本居住权利,严守农民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集体产权不改变、农民利益不受损,惠及广大农民,有利于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改善农村民生,稳定社会发展。
第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农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是农民作为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包括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电网改造问题、住房质量问题、居住环境问题、文化娱乐设施问题等。新时代,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农家子弟学有所教,让广大农民病有所医,身有所养,建立覆盖农村农民的保障体系,使得广大农民人人享有生活保障。推进农民文化馆、农民图书馆、农民文化站、农村文化室等进农村,实施农民广播村村通、文化资源共享、农村电影齐放映、农民书屋新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广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加快农民所需要的供水、供电、供气、通网、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民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资,推进公路建设、厕所改革等,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
第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村是否会小康,关键原因在老乡,老乡是否奔小康,取决于老乡奔小康的能力。作为农业的经营主体,作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广大农民群众时刻提高自身劳动技能,致力于转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于提高农民自身的劳动生产率、繁荣农民自身经济、共同致富自身小康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加大了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重视现代农民素质建设,重视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就业能力,致力于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吸引更多热爱农业工作的年轻人下乡,进行全国性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整合农民职业教育资源,培育农村后备力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民发展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件事不仅要抓下去,还要抓出成效,国家相关部门要深入研究,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村后继有人。
第二,提高农民素养水平。推动农民队伍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新时代新型的农民队伍。农民要想致富,自身的文化素质要提升,生产技能要精通,管理能力要具备,素质能力要先行,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农民的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是推进国家农民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时代,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同时要提高农民职业素质,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地区,积极开展关于农民的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广大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树立团结友善和勤俭奉献的道德规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通过漫画、视频、影视、网络等方式,让广大农民牢记乡风文明,使农民群众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时刻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无形中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素养水平。
第三,保障农民创业就业。乡村人才的振兴向来是推进农民向前发展的重点。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强化各地区的农民人才支撑,给予广大农民群众智力支持,让愿意留在农村,想要建设家乡的农民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到乡村,进行建设的农民更有信心,激励社会各类人才在农村宝贵的土地上大展才华,主动打造乡村振兴的农民人才队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农民工越来越多,只有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才能成为中等收入者。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时代的今天,国家加强对农民工灵活就业、新型就业的大力扶持,针对性地解决部分农民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稳定现有的工作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广大农民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保障农民工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
农业农村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没有了农民的幸福,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农民的存在关系着国计民生,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新时代的农民将以更高的素质、更强的能力、更大的创新打造现代农业,成就特色农村,建设美丽中国,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农民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