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洲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南京 210093)
人文学科与理工科之间存在差别是非常自然的事,但是如果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或者扭曲、夸大它们之间的差异则是非常糟糕的。不幸的是,目前的大学里面和社会上存在着人文无用与科学至上的偏见,人为制造了人文和科学之间的隔阂和分裂,妨碍了知识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正如斯诺在《两种文化》中所说,“人文知识分子在一极,而在另一级是科学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这两极之间是一条充满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是敌意和不喜欢,但大多数是由于缺乏理解。”(1)查尔斯·珀西·斯诺.两种文化[M].陈克艰,秦小虎,译.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随着全球化时代信息交流越来越通畅,人文与科学之间的“两种文化”论调像幽灵一般在全世界游荡,污染和毒害着人们的思想,进而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一些知识精英们反复呼吁人文学界与科学界需要携起手来,共同面对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或者危机。2020年初开始的全球疫情大流行更是史无前例地暴露了人类社会的脆弱性,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人文与科学之间的共通性以及相互融合的潜力,从而更好地克服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共同困难,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高等教育是推动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必经之路,同时这也是教育自身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不久前,教育部推出了“新文科”“新理科”“新工科”与“新医科”的宣言和建设方案,目的就是要在高等教育中进一步落实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培养文理兼备的时代新人。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并通过理论和话语层面的不断创新,重新审视学科的内涵与使命,辩证地认识人文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探寻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路径和方法。
人文究竟有用还是无用的争论,已经没有意义了。所谓人文学科的“无用之用”也显得十分牵强和缺乏信心。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是,人文具有怎样的作用?这种作用如何能通过与科学的融合更好地被激发出来?人文其实一直在行动,它在塑造人的观念和思想、指导人类的社会实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一书中,杜维明探讨了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形成过程,通过大量史实分析他思想成长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动因。我觉得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来解读行动中的儒家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程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古代圣贤们主张学以致用,提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朱熹,吕祖谦.近思录[M].陈永革,注评.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78.这种学术思想是何等地豪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时又是那么地笃行务实。当代新儒家们,包括杜维明、钱穆、季羡林、汤一介等,都致力于从当下社会现实出发对儒家思想加以重新阐释,讨论儒学对于反思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价值。比如,他们都非常重视对儒家的“天人合一”观的重新阐释,探讨这个思想对于解决全球化时代不断恶化的生态危机所具有的启发性与指导性意义。(3)Chengzhou He. New Confucianism, Science and the Future of the Environment[J]. European Review, 2018, 26(2): 368-380.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滋养着中华文明的进步与繁荣。当然,这个概念的内涵也不是恒定不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如何结合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赋予它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内容。而与此同时,这一获得新生的思想概念又会在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发挥作用。这样一个循环交替的过程推动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断成熟和丰富。21世纪伊始,汤一介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对“天人合一”做出了新的解释。他认为自然和人类是一个整体,对于自然的破坏最终受伤害的是人类自己。他反对科学至上的片面性,认为“科学的发展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破坏。”(4)汤一介.论天人合一[J].中国哲学史,2005(2): 6.因而,人需要敬畏“天”,只有与“天”和谐共处,才能落实全面发展的理念。杜维明把“天人合一”与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结合起来,提出“人类—宇宙观”,认为人应该是地球上生命进化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征服者。(5)杜维明.21世纪儒学面临的五大挑战: 上[J].探索与争鸣,2011(10): 7.他警告世人,如果我们未来不能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就不能实现永续发展的愿景。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思想解放和知识进步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过去如此,将来也如此。根据利奥塔的观点,施行性(performativity)是后现代知识生产的显著特点,知识不是用来描述,而是用于“做”的,而且是卓有成效地“做”。(6)Jean-Franç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f Knowledge[M]. Geoff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 (tran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47.这里所说的知识当然也包括人文,但是究竟人文该如何更好地行动和发挥作用呢?为此,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和融合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2020年11月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文科的未来在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尤其是要推动“文科与理工农医的交叉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学科之间的整合发展,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难题。但是此时此刻,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认可和尊重科学的重要性,比如在当下全球的疫情面前,科学家们的忠告在有些国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一些国家首脑也罔顾科学家们应对疫情的意见,盲目自信,给本国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而当这一切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时候,则更加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曾几何时,西方知识界认为中国缺乏科学的传统,还提出这主要是由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缘故。“新儒家对于人与人之间事务的关注,妨碍了它通过发展自然科学来研究事物,尽管它将自然与人一起看作是研究的对象。”(7)Wing-Tsit Chan. Neo-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Scientific Thought[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57, 6(4): 309-332.他们用西方对于科学的定义来衡量中国的科学传统,而且他们的一些看法也影响到了一些中国的知识分子。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按照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数理实验科学的标准来重新整理中国古代的自然知识成就。尽管这样做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体现,但是他的著作还是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吴国盛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是从博物学的角度来说的。中国古代的科学与西方古希腊理性科学不一样。吴国盛认为,科学不等于技术,人文的核心在于自由探索,而技术是一个附属品,所以科学与人文是相通的,是对自由本质的追求。当代新儒家倡导科学精神,将科学视为主体实现道德价值的必经之路。牟宗三说:“(良知)经由自我坎陷转为知识,它是能够解决那属于人的一切特殊问题(即科学知识),而其道德的心愿也能畅达无阻。否则,险阻不能克服,其道德心愿枯萎而退缩。”(8)转引自徐嘉.现代新儒学对唯科学主义之应对及其伦理态度[J].学海,2006(5): 110-115.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牟宗三将儒学和科学在学理上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人文研究需要有更加积极的反思精神,尤其是需要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主动性。一段时间以来,人文学者越来越习惯于意义阐释的批评范式,“学者型”的批评传统不断得到巩固,并且成为人文学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主导性范式。这个现象加剧了人文学科的自我边缘化,阻碍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影响了人文对社会进展做出更大的贡献。2019年,美国的三位文学理论家阿曼达·安德森、芮塔·菲尔斯基与托莉·莫伊在她们共同写作的著作《人物》中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于文学研究的传统范式的不满。她们都提出了文学要关注现实问题,参与到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去。“我们都好奇小说如何关联于日常生活,以及普通读者和文学研究者对小说有怎样的反应。我们倾向于将小说作品视为产生深刻洞见的潜在来源,而非将它们当作毫不知情或者共谋合作的事例,从而需要理论化的元语言进行纠正。”(9)Amanda Anderson, Rita Felski, and Toril Moi. Character: Three Inquires in Literary Studie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9: 2.我认为,当下的文艺批评在经历一个自我更新与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范式转向中文艺的行动力、生成性、能动性与积极作用得到重视,文艺批评强调将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文化干预的行动力紧密联系起来。(10)何成洲.西方文论的操演性转向[J].文艺研究,2020(8): 38-48.因而,人文研究需要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融合。菲尔斯基在《批评的局限》一书中,就将社会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尤其是拉图尔提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加以充分利用,提出了后批评的阅读理念,将文学与现实生活中的改变关联起来。(11)Rita Felski. The Limits of Critiqu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
当下的中国人文,既要继承我们自身的科学传统,又要积极借鉴国外的科学知识,尤其是那些先进的科学成果;既要重视文科内部不同领域知识的贯通,又要加强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交叉,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新文科”。
科技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但是也带来危机,需要人文参与解决。 日趋严重的环境危机是21世纪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力量的同时,而且还给人类造成了新的生存危机。”(12)吴国盛.什么是科学[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304.仅仅依靠科技的发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或者可否把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成果融合起来,以寻求一种更加长远有效的方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前者,人文的价值和功用得到进一步认可和确立。
生态问题的产生与科技进步密切有关,科技在给我们带来诸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这是我们业已形成的一个新的共识。不仅如此,由于国家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还会将有害垃圾出口到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地方由于科技水平比较低,处理有害垃圾的能力有限,从而给那里的环境造成更大的伤害。当然这种状况在发达国家内部,甚至同一个城市也会发生。正是基于以上的生态问题,知识界提出了环境正义的理念。有些人认为,生态问题是科技进步的“副产品”,仍然可以通过科技的继续发展加以解决。这是一种典型的“唯科学主义”,无限放大科学的作用,没有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在《什么是生态批评》一文中,彻瑞尔·格劳特费尔蒂指出,“今天我们正面临一个全球危机,根源不在于生态系统的运作,而在于我们的伦理体系出现了问题。克服这个危机,需要尽可能地去理解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对于自然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理解那些伦理体系,并在这个基础上改造它们”。(13)Cheryll Glotfelty. What Is Ecocriticism[EB/OL]. (2008-4-14). http://www.asle.umn.edu./conf.otherconf/wla/1994/glotfelty.html.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们需要与人文学者携手一道为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的发展突飞猛进,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的赛博格(cyborg)主要是一种科幻梦想,那么到了今天此类幻象已经部分地或者全部成为现实,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个产业,也逐步进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术体系。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不断突破人类认识的局限。比如,在文学领域出现了数字技术生成的诗歌、小说等等,文学没有了人类的作者,而成为“电子文学”。而在学术界,有学者提出此类创作具有类似人类意识的东西,属于一种非典型的意识或者无意识。(14)这一方面的一个代表性学者是N·凯瑟琳·海尔斯(N. Katherine Hayles)。她的主要著作包括: 《我的母亲是计算机: 数字课题与文学文本》(My Mother Was a Computer: Digital Subjects and Literary Texts)、《电子文学: 文学的新视野》(Electronic Literature: New Horizons for the Literary)、《没有想到: 认知无意识的力量》(Unthought: The Power of the Cognitive Nonconscious)等。“电子文学”给我们的审美认知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接触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深刻的改变。这种被称为“后人类”的存在方式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反思,人工智能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需要加以充分地讨论,在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中深化认识,不断凝练共识,维护科技进步和社会生活的有序开展与稳步推进。
在当今这个时代,科学的进步需要人文精神的呵护与引导。其实,古今中外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往往有着非常高的人文素养。杜维明在谈到儒学的当代价值时说:“科学家即使接受王阳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仍然可以做一个合格的科学家,而且把这种理念运用到科学研究中去还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15)杜维明.21世纪儒学面临的五大挑战: 下[J].探索与争鸣,2011(11): 3-9.在这个意义上讲,通识教育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人文和科学在未来要形成合力,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破除“两种文化”的陈旧观念,尽管这种观念顽固不化,仍然在一定范围内阻碍知识的更新,影响它充分地发挥潜力和产生力量。当下,人文与科学的对话越来越成为一个主旋律,但是分歧和偏见仍将存在。杜维明指出,“我们看到的大潮流,特别在中国,是自然科学宰制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宰制其他学科,所有的科学在宰制人文学。但是在科学界,一批杰出的前沿科学家,在很多方面思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像人文学。21世纪会怎么样没有人知道,但至少需要对话。”(16)杜维明.21世纪儒学面临的五大挑战: 下[J].探索与争鸣,2011(11): 3-9.
新文科倡导文科与工科、医科与农科的交叉融合,也重视文科与社会科学以及文科内部的跨界融合。与此同时,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也在积极倡导重视人文的引领作用,发挥人文的改变性力量。人类的未来需要进一步促进人文和科学的均衡发展,从而凝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