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2021-11-30 11:48张远新
关键词:恩格斯贫困地区马克思

张远新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脱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已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传奇!这一奇迹的取得,从理论上讲,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的结果,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的科学性,更确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的正确性、创新性和有效性。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从中国的贫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贫困治理的新理论、新举措。这些理论和举措,内容丰富,科学系统,求真务实,精准高效,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治理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者。他们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发展的自由竞争时期。这一时期,随着西欧各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没有给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带来富裕和幸福,反而使他们处于难以改变的越来越贫困的悲惨境地。于是,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深入到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实际中去了解他们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另一方面,相继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著作,提出了丰富的、深刻的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及其治理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而不是其他。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工人阶级一无所有,只能靠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生存。资本家则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用工人从事劳动,无情地、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式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质。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714.而工人却受尽了剥削,所得到的仅仅是维持劳动力生存、以便继续为资本家再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样,工人阶级就始终处于社会的贫困阶层。而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求。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368.

其次,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进一步导致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就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这就必然加剧了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而另一极是创造财富的多数劳动者只拥有社会财富的极少部分,仅够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需要的部分。因此,资本积累的增长给无产阶级带来的不是财富增长的福音,而是贫困积累的厄运,资本积累的后果必然是“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积累”。(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289-290.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51-53.实质上,财富与贫困的两极对立不过是资本与劳动对立的表现形式,是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决定的并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再次,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并大力发展生产力。恩格斯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商业危机已经完全令人信服地证明,“可以把所有这些弊端(指剥削、贫困、危机等——引者注)完全归咎于已经不适应当前情况的社会制度”,因此,必须“通过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来彻底铲除这些弊端”,(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302.“而代之以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协议来分配全部产品,即所谓财产公有”。(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302-303.马克思也指出,随着“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299.于是,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必将“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300.从而彻底铲除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想尽一切方法发展生产,“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421.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才能为劳动人民消除贫困奠定物质基础;才能充分满足劳动者的需要;才能巩固和完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消灭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治理理论不仅突破了前人单纯从经济或技术等某一方面分析贫困问题的狭隘性,更重要的是它坚持唯物史观,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为广大劳苦大众呐喊,把消除贫困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以公有制基础的新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为人类指明了消除贫困的方向和路径,对人类社会的贫困治理具有重大指导价值。但是,也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只考察了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困现象,而对落后的非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却很少关注,更未能预料到后来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突出的贫困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因此,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着重思考如何解决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贫困问题,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治理理论。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贫困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提出了系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

(一) 把消除贫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消除贫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为贫困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贫困是私有制的产物,要消除贫困,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还处在初级阶段,同时,还受个人能力、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一定时期内尚存在着绝对贫困问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勇敢地直面贫困,而且把消除贫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373.这一论断已经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之一,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目的。江泽民也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贫穷,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1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548-549.跨入21世纪,胡锦涛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2)车玉明.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胡锦涛、温家宝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30(1).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再次重申:“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3.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系列精辟论述,一方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与资本主义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赚取更多剩余价值和利润、社会财富归少数人占有相反,社会主义的一切目的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另一方面,也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现实根据;而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服务的。离开了共同富裕,离开了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我们党把消除贫困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既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和规律性,也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贫困性和人民性,为中国的贫困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 加强党对扶贫开发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贫困治理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14)徐家林,吴亦婧.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1).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步胜利,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扶贫开发,带领群众向贫困宣战,从本质上讲,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进行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离开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扶贫开发是不可能成功的。邓小平早就指出: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那将一事无成。(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341-342.江泽民也说:“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组织指挥本地区的扶贫攻坚战。省委书记、省长,地市委书记、专员、市长,县委书记、县长,都要亲自调查研究、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督促检查。”(1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560.胡锦涛要求:“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真抓实干,切实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17)车玉明.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胡锦涛、温家宝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30(1).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1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0.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意义。党的正确领导,为贫困治理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党的科学领导,提升了贫困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党的坚强领导,为贫困治理创造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改进和加强党对扶贫开发的集中统一领导: 实施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构建了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的责任机制;落实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脱贫攻坚的工作机制;建立了选派大批优秀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任职的选任机制;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堡垒机制。这就为贫困治理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三) 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

发展是贫困治理的关键和基础。我们党深刻总结了过去救济式扶贫的教训,明确提出了开发式扶贫的贫困治理基本方针,其要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鼓励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1994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指出: 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鼓励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扶持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2001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也指出: 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在国家必要的帮助和扶持下,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在此期间,江泽民也指出: 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把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自身努力同国家的扶持结合起来,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1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552.胡锦涛也提出: 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20)车玉明.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胡锦涛、温家宝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30(1).习近平重申: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2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66.这些决定和论述对我们搞好开发式扶贫,提高脱贫的稳定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我国在贫困治理过程中,一是大力发展贫困地区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产业、养殖业、电商业、旅游业等,稳定增加贫困户经营性、财产性收入。二是坚持综合开发,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三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开发式扶贫能有效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指导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方针。

(四)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贫困治理的基本方略。贫有百种,困有千样。因此,贫困治理一定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治理。1987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通知》提出: 摸清底数,明确对象,要为贫困户建立档案,县建簿、乡造册、户立卡,限期解决温饱,按期检查验收。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也提出: 要坚持把扶贫攻坚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各地要抽调专门人员,对本地区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建档立卡,明确扶持对象。对谁来帮扶,采取什么措施,怎样使用资金,什么时候解决温饱等问题,都要作出具体的安排。在此期间,江泽民也曾指出: 各项扶贫工作都要狠抓落实,逐一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帮助每个贫困户制定切合实际的解决温饱的措施。(22)江泽民.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动员起来 夺取八七扶贫攻坚决战阶段的胜利[N].人民日报,1999-07-21(1).胡锦涛提出:“扶贫开发要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23)车玉明.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胡锦涛、温家宝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30(1).这些决定和论述都蕴涵了贫困治理一定要精准、要有针对性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了我国过去在贫困治理中存在的影响扶贫效果的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目标不准、措施不对路等问题,明确提出和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贫困治理方略。其要义主要包括: 其一,精准扶贫至关重要,决定贫困治理的成效和成败。其二,贫困治理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8.其三,扶贫开发要解决好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即通过到村到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分析原因、动态监测等环节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以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即中央统筹、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构建任务明确、责任到人、考核到位、赏罚分明的责任体系,为做好扶贫攻坚工作选好人用对人。三是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即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有针对性地解决扶贫的路径问题。四是解决好“怎么退”的问题。即制定科学的贫困县、贫困户退出机制,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并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脱贫质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把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精准施策与真抓实干相结合,实现了扶贫脱贫全过程精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五)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

加大经费投入是贫困治理的经济保证。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之所以贫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落后,经济实力较弱,缺乏支持工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的足够财力,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因此,政府在进行贫困治理时,一定要加大经费投入,强化资金支持,提供与扶贫开发相匹配的经济支援。我们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对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指出: 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都必须把扶贫开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江泽民也指出: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扶贫投入。要进一步制定有关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扶贫……继续安排和增加扶贫信贷资金,以满足贫困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2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252-253.习近平多次强调:“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是保障。”(2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94.同时,“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2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92.这些决定和论述对我国多渠道投入扶贫资金、用好管好扶贫资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在扶贫资金投入中,首先,加大了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扶贫开发任务相适应;其次,加大了各类金融机构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与优势;再次,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多路径、多样化的扶贫资金投入渠道。在扶贫资金使用中,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建立扶贫资金使用公告公示制度,强化社会监督,保障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等工作,坚决惩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违纪违法行为。

(六) 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广泛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是贫困治理的强大合力。脱贫攻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不仅需要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需要各级扶贫主体积极组织推动,也需要社会各方真心帮扶和大力支持。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广泛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强大扶贫开发合力,脱贫致富的美好目标才能实现。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它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江泽民也指出: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把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坚持贯彻的一条重要经验。各行各业都应做到有力出力、有智出智,通过各种形式支持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2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252-253.胡锦涛也认为: 扶贫开发要坚持全社会参与、合力推进。(29)车玉明.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胡锦涛、温家宝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30(1).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是合力”。(3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07.这些重要论述指出了动员社会力量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我国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国际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形成脱贫合力指明了方向。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与协调下,我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制度优势,不断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积极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开展定点扶贫,大力推进军队和武警部队支援扶贫,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深化国际帮扶合作等,为扶贫脱贫汇聚了强大的合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发展。

(七) 努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既是扶贫的对象,更是脱贫的主体,摆脱贫困最终要靠困难群众自己的勤奋劳动来实现。因此,扶贫开发一定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引导他们树立脱贫信心和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改变落后贫困面貌。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指出: 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自身努力,是脱贫致富的决定因素,是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基本保障。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温饱问题。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又指出: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强不息,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与此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纷纷强调这一观点。江泽民指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也是我们克服困难、开创事业的重要法宝。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任务,必须继续坚持贯彻这一方针。(3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251.胡锦涛也提出,要“坚持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32)车玉明.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胡锦涛、温家宝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30(1).特别是新时代,面对我国面临的异常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习近平多次强调,“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3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43.这些重要决定和论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阐明了贫困群众是脱贫致富的基本主体和决定力量,对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0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牢牢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努力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提振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引导广大群众尽量依靠自己的智慧、勤劳和意志实现脱贫致富。主要做法有: 一是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二是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变“输血”为“造血”。三是改进帮扶方式,变“送”为“奖”。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对贫困治理具有可靠性、可持续性和长久性。

(八) 携手共建一个消除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建一个消除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贫困治理的国际愿景。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难题和严峻挑战,消除贫困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和重要使命。虽然自联合国成立以来,贫困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问题,且贫困治理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截至2015年,全球仍有8亿多极端贫困人口,且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发展中国家;有近六千万儿童未能接受教育;每年有近六百万孩子在五岁前夭折。(3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49.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严重困扰着许多人的生活和发展。全球贫困治理可谓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以来,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都曾提出要加强扶贫开发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援助性扶贫项目,提高我国扶贫开发的整体效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于全球视野,从全人类幸福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共建一个消除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思想。其要义包括: 其一,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其二,中国在努力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尽力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国际援助,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培训和交流,向国际社会奉献自己的减贫智慧等,着力推进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其三,树立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建立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共建一个消除贫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人人免于匮乏、人人享有尊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其四,着力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加强国际减贫发展合作。其五,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世界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和消除贫困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习近平的这些思想,对指导和推动全球贫困治理,共建一个消除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有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同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力所能及的直接援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举办了多期减贫培训班,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援建了大量减贫项目,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等,都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减贫成就、减贫支持和减贫智慧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也为共建一个消除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分别从理论基础、政治保障、基本方针、基本方略、经济保证、强大合力、基本力量、国际愿景等八个方面系统深入地概括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的创造性发展。这些发展,虽各有侧重,但中心突出,消除贫困一以贯之,它们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贫困治理的思想理论体系。

三、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贫困治理理论的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所作出的创造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治理理论,而且有效指导了中国的贫困治理实践,同时,也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一)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治理理论

如前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治理理论多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层面,在实践中应用不多,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更是较少论及。但是,在现实中,在当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由于多种原因,还存在着绝对贫困问题。为此,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从中国的贫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贫困治理的新理论和新举措,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治理理论。首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消除贫困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人类解放,使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应该不存在绝对贫困问题。但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包括中国,几乎都存在着绝对贫困问题,这显然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不相符合。于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就把消除贫困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这样,一方面,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着贫困这个事实,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尽快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以早日达到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相吻合。这无疑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其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贫困治理的理论举措,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治理思想。由于时代的原因和问题尚未暴露,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及其如何治理作出具体论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实,立足国情,满足民意,提出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开发式扶贫、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等一系列大力开展贫困治理的思想举措,使贫困治理由理论走向实践,由资本主义社会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由以解决工人贫困为主转向以解决农民贫困为主,大大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治理理论。再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携手共建一个消除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仅拓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的国际内涵,而且使其具体化和现实化。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治理理论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十分强调如何在国际范围内消除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意在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幸福。应该说,这是一个崇高的目标和理想,但在现实中实现,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共建一个消除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并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行动,着力支持全球减贫事业发展,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着力加强全球减贫合作,这进一步拓展和落实了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的国际内涵。

(二) 科学有效地指导了中国贫困治理的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特别是习近平精准扶贫脱贫理论的正确指导下,中国的贫困治理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一是近8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按照中国现行的人均年收入2 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贫困标准计算,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经过40余年贫困治理,到2020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8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二是“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脱贫群众生活达到了全面小康。经过扶贫开发特别是脱贫攻坚,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从2013年的6 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 588元,年均增长11.6%,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N].人民日报,2021-04-07(9).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都有了保障。同时,有近2 000万贫困群众享受了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有2 4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有2 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了分类救治,有110多万贫困群众当上了护林员,(36)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2).扶贫脱贫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和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都有了可靠和安全保障。

三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前进,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经过40多年的扶贫脱贫与建设,我国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面貌大为改变。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通信难等问题总体上得到了解决。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实现了动态清零。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同时,贫困地区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光伏、旅游、电商等前沿产业,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

四是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我国的贫困治理,不仅在物质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在精神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贫困群众的精神境界在扶贫脱贫中得到淬炼和提升,信心更坚、心气更足、脑子更活,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入到扶贫一线,战斗在扶贫一线,与贫困群众同甘共苦,共同奋斗,在扶贫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五是创造了贫困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7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是全球第一个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也是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确定的2030年减贫目标的国家。此外,中国还设立了“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免除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的扶贫项目支持,为发展中国家培养50万名扶贫技术人员等,(3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54.有力地支持了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和发展。特别是,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经过实践检验的贫困治理方案和经验,为推动构建消除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三) 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贫困治理理论对全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一,“贫困治理要从实际出发、走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38)张远新,吴素霞.全球贫困治理的中国经验与世界启示[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4).每个国家的基本国情、贫困规模、贫困程度及致贫原因不同,其贫困治理道路也必然不同。只有走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实行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才能为贫困治理成功提供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其二,贫困治理要加强组织领导。贫困治理是一项异常繁重、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集国家之智、之财、之力,才能取得成效。这就要求务必加强组织领导,以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三,贫困治理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发展是贫困治理的基础和关键。贫困国家和地区一定要大力开发本地资源,积极发展本地产业、经济,通过自身发展来解决自己的贫困问题。其四,贫困治理要实施“精准”方略。贫有百种,困有千样。因此,贫困治理只有做到精准识别、精准用人、精准施策、精准退出,并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实效。其五,贫困治理要加大经费投入。资金投入是贫困治理的重要保证。政府一定要加大财政投入,并积极开展多渠道融资,为贫困治理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其六,贫困治理要凝聚强大合力。贫困治理是个巨大的社会工程,必须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形成强大合力,才能获得成功。其七,贫困治理要激发贫困群众内力。贫困治理,群众内力是根本。一定要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使他们自强不息,苦干实干,从而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猜你喜欢
恩格斯贫困地区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阐释
比亚迪集团扶贫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