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云兰 谭陈刚(四川文轩职业学院)
《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了解了当地旅游产业链、税务局、银行、医院、汽车等行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需求,我们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育部公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人才考核文件,要求高职院校人才考核要注重灵活性,当前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方案还是有很多,但不是很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以学院现有的考核现状出发,以提升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当地就业与适岗能力为目的,针对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构建多元化和公平、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提出建设性的思路和意见,目前专业基础课程考试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目前会计专业基础课考试方式主要是闭卷考试、开卷考试、随堂考试,采用纸质试卷笔试,每一学期按照学院统一规定的试卷模板完成出卷工作,未形成题库,给一部分师德不端的老师提供了使用原有试卷的机会,试卷内容的保密性也得不到充分的保证。授课教师自己出卷、自己阅卷,主观性太大,无法检测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期末给学生进行一次大复习,部分老师还画出考试范围,让临时抱佛脚的学生也能顺利完成课程考核,违背了考试公平的原则,让期末的考试变成了一种形式,失去了真正意义。
笔试只能检测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忽略实际的应用操作,可在会计岗位上熟练的操作才是核心,学好理论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操作中,理论是实践的基石,卷面考试的方式让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本末倒置。
卷面考试,受考试时间和考试题型的限制,考试的面就比较狭窄;考试题型只要趋向客观题,单选、多选、判断、填空、计算、简答、业务题等传统题型,缺乏创新型的题型。考查的内容主要只设计会计要素、会计法律法规、分录的编写等内容,对于填写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会计实务分析这部分操作题型无法考查。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知识掌握也不会深刻、牢固。
期末考试成绩普遍由期末卷面成绩+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40%,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的到课情况来判定,课堂发言、课后作业、课堂纪律这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加分项目,如果一个学生出勤率100%,期末的卷面成绩只需要达到35 分以上就能通过本门课程的考核,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按时到课,期末考试在老师勾画考试范围的前提下,死记硬背一下考试内容,轻轻松松应付每们课程考试。满足了那些平时上课不认真,期末临时恶补一下来通过考试学生的侥幸心理,也让老师的课堂变成一潭死水,老师在讲台上激情四射,学生却是一脸冷漠,老师上课的热情也倍受打击。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室全部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将黑板上死板的文字,变成大幕上跳动的文字,将印在书本上黑白的图片变成了活生生的事物,把图画、声音结合在了一起,使学生视觉和听觉结合教学,教学条件不断在完善,教师教学方式却没能跟上变化的节奏,还是延用着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学生被迫的接收,不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注意力不集中,还非常反感这种“念经式”的课堂,教学效果差,学习的兴趣不高,创新性完全得不到培养。
近几年会计法律法规相关准则变化速度快,教师选取授课教材时没有参考这个因素,仍然使用几年前的教材,授课内容完全参照教材,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目标模糊,教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不了解,教学缺乏针对性,重难点不突出,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就不得不赶教学进度,出现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院搭建了“超星学习通”“雨课堂”“随行课堂”等教学平台,只有少部分老师使用,且使用的频率低,教学平台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会计实训室购买了用友U8、财务综合实训、电子沙盘、成本会计课程实训、财务会计课程实训、基础会计课程实训等教学软件,实践教学课时数较少,教师对教学软件的熟悉程度不高,导致实践教学形式化,学生操作技能不熟悉。
学院引进师资时重学历、轻专业技能的模式是不科学,教师的学历固然重要,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熟练的技术操作才是学院育人的核心,学院的师资结构主要倾向于学历性,专业技能较差。学校在响应教育教学指导政策时,开设的学徒制班、订制班,与本地区企业、政府合作育人,但由于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合作达不到深度,学校虽有国培、省培等各类培训项目,但参培的老师较少,对于学院几万学生的规模来说,技能型教师的缺口较大。加上对教师职业技能没有相应考核,老师们对提升自身职业技能的态度淡漠。
近年来,学院生源趋多元化,有三校生、五年一贯制、普通高中生、扩招的四类人员等不同基础的学生,对于三校生和五年一贯制这两类学生来说,他们在进入高职院校前就已经学习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倾向于业务操作的学习;而对于普通高中生和四类人员来说,他们对专业知识了解几乎为零,了解基础专业术语是首要任务,考试形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授课内容,我们采用传统的纸质考试,授课的重点自然就落到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对于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上课不认真。学生的学习意识本来就薄弱,又有一定的惰性,认真上课的学生很容易就被影响,课堂纪律难以掌控。
记得小时候老师都会让我们谈自己的梦想,有了目标,才有为之奋斗的动力。学生入学后未开设相应的职业规划课程,学生对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认识比较狭隘,对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更是模糊不清,导致学习没有选择性,吃“大锅饭”,形成了老师、家长“要我学”的学习观念,加上学校各种考试没有结合专业技能考试的相关题型和内容,只注重教材基础知识层面的测试,考试内容缺乏深度和梯度,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无法对接企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就业形势严峻,对口就业更难。
考核模式是教学的指挥棒,合适的考核模式对培养专业性技能人才至关重要,提出以下改进措施来保证专业基础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成效性。
将课程考核融入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平台,多元化的进行测试,改变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观念,树立考试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的中心思想。将考试常态化,运用考试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强化,废除以一次的考试来评价一个学生优良的制度,赋予考试新的含义,是帮助学生进步的一种方式。我们在学习每一项知识、技能时发布课前预习任务,并布置基础知识、实际操作和具体应用三个梯度的作业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按时查看作业完成情况,将具体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每一位学生,课中就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讲解和答疑,实现教师授课有重点、学生学习有目标,课后给予一些经典案例,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讨论,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最终进行分组汇报,将汇报情况以分数的方式记录下来,实现在学习中完成考核,以此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将老师、家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目前生源类型多元化,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学院科研处提出以教研项目来促教学,以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导向,结合“1+X”证书制度,开展校企双元教材的编写。通过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倾向的问卷调查,按照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开设订单班和实验班,分类分层次进行项目教学,实现用人单位和学校资源共享,学生完成每一个项目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最终到企业进行具体业务操作,企业进行考评,给出考评结果,更把企业的考评情况折合为具体的分数计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进行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平台的在线学习,让学生了解会计业的实时变化,再通过课堂纠错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部对职业院校的师资结构制定的相关标准、师生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纳入核心指标,要求教师在数量上、学历上和职称结构上达到一定的标准,在学历结构这项指标中,明确指出研究生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5%,所以招聘教师的时候把研究生以上学历作为硬标准是不合理的,应该多角度来制定招聘条件;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育人核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就需要双师型的教师,对一个合格的职业院校来说,双师型的教师占比例应超过50%;学校通过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种培训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求专业老师每年都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工作,学习企业技术技能,达到企业技能标准再返岗教学。
没有差异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多角度评价才能公平体现个体差异,学校通过教学能力比赛,公开课、示范课、学生考试成绩等方面,以教学成果、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学生成绩来综合评定教师教学水平,以考核为抓手促使教师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有考才有绩,有考才有效,考核方式公平、严谨,可操作才能有成效,课程考试的最终成绩分结果性和过程性考试两部分组成,分别用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来体现,期末成绩按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择考试方式,针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检测选择采用无纸化考试,利用学习通教学平台建立试题库,随机抽题、组卷进行考查,能有效避免考生之间相互抄袭答案的行为,业务分析题运用选择课程实训软件或者机考试,设置好完成时间,老师给予学生需要完成的考试项目,在规定的时间自主操作完成,财务经典案例分析采用小组汇报的方式实行考查;对于平时成绩,分别以学生的出勤、课堂发言、课后作业、课堂纪律、课堂汇报、优秀作业展示、岗位实践等多部分组成。
考试的形式多类型,必须要有一个合适比例来计算最终的成绩,分析以往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考核模式,结合“考试方式改革”的问卷调查结果,确定为以下比例,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理论知识的成绩占比30%、业务分析题占比40%、案例分析题占比30%。平时成绩占总成的60%,其中出勤和课堂纪律占比30%、课堂发言和课堂汇报占比20%,课后作业和优秀作业展示占比10%,岗位实践成绩占比40%,学生课程最终的成绩按照相应比列,综合成最终的考试成绩。
考试比例确定后,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更清晰授课重难点,更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课程的考核机制指引着课程授课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目标,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成效,基于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应积极响应课程考试模式和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动力,推动学院教学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