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子琪 朱启玥 杨俐叶 马超然(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近年来,新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技在各行各业的日益渗透也使金融业脱去传统外衣,积极与科技融合。传统的岗位如客服柜员等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岗被机器和智能化逐步替代,社会急需更多适应当今金融科技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进一步加大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此同时,全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也趋于饱和,应用型财经高校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在就业资源多向“双一流”高校倾斜的当下,如何让应用型财经高校的学生摆脱就业不佳甚至待业的尴尬境地,是一个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维度进行研究,以探索金融科技背景下应用型财经高校本科生人才的培养模式。
金融科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近年来,新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技在各行各业的渗透也使金融业脱去传统外衣,积极与科技融合。短短几年的时间,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不断加深,比如全球涌现出一批优质的金融科技创业公司、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信息技术投入、财富管理领域成为金融科技公司布局热点、金融科技相关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快……已经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是在金融科技的威胁下,传统金融行业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逐渐意识到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导向是科学技术,更致力于业务转型和提升竞争力。
金融的科技化,不仅拓宽了服务面,更加面向大众,能够让更多的人体验到普惠金融的好处,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同时带动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更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科技相关的支持政策不断完善,比如政策逐步覆盖数字银行、网络支付、加密资产等领域,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以及金融科技系统的不断完善。
在金融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金融就业模式逐渐落伍,这对于相关专业性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金融科技要求就业者要具备从事金融科技类工作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认知能力,适应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胜任互联网环境下金融科技相关岗位要求。对就业财经类人才要求的升高在就业岗位趋于饱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给了应用型财经高校毕业生新的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现代信息科技数据科学算法和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渗透,传统金融领域衍生了更多新的金融行业,比如银行科技智能投资与程序化交易、保险科技、监管科技等领域需要更多金融科技人才。在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的今天,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现代科技与金融领域相互融合,相关商业场景下计量分析原理及方法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有机结合,深化了从业人员对于金融行业的认知,在提升就业者综合能力的同时,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适应当今金融科技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金融科技在许多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能够提升社会经济运行效率,成为风投界的新兴宠儿,并为应用型财经类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是金融科技类工作对于应用型财经类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金融行业仅要求毕业生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础理论,要求具备基本的金融职业道德,比较“低端”,受众面广,对于本科毕业生的个人素质要求较低。但是,金融科技趋势下,相关就业岗位在要求本科毕业生提高金融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求本科毕业生能够学习和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成为胜任金融科技相关岗位的跨学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确实有较大难度。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产生和发展,传统金融就业模式逐渐落伍,对于相关专业性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即本科毕业生在提升金融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应当把经济学、金融学等基础学科同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融会贯通”,最终成为胜任金融科技相关岗位的跨学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反观高校现状,应用型财经高校本科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在我们调查的样本中,多数人都没有明确清晰的生涯规划。大家的课余时间仅是休息娱乐,盲目追随考证热潮,却未反思这些行为是否有助于未来职业发展。
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部分人对优秀的定义就是学习好,使得大学生会花费很多时间盲目学习,而不去考虑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是什么,也不去考虑如何在金融科技背景下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大学生在社会蔓延的内卷现象焦虑情绪中忽略了职业规划的重要作用,因为通过职业规划确定职业方向,规划者才可以集中精力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才能将自己掌握的资源进行明晰的分配,尽可能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向着自己期望的方向提高,在未来就业前景才能更加光明。
就目前的就业形势,许多应用型高校财经类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及失业”的问题,金融科技的发展虽然推动了新兴行业的兴起,增加了新的就业岗位,比如金融科技相关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金融科技相关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数字货币研究、数字货币系统建设与运维等业务。但是金融科技类工作更加看重应用型财经类毕业生的金融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综合运用,对金融从业者的能力要求更加多元化,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金融科技领域的从业人员由高数量逐渐向高质量转型,有关业内人士指出,银行日益提升对从业人员对技术方面的要求,希望员工能够下沉到技术领域而不仅仅停留在金融方面。不少银行已经开始加大金融科技的普及力度,在加大技术投入的同时,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
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的碰撞,使得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是由传统金融普通劳动力转向高端劳动力的道路还是十分艰巨。财经类本科生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产生矛盾。种种因素使得胜任金融科技相关岗位的跨学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紧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与金融行业智能化时代下岗位需求适配。与此同时,传统金融行业受到冲击,传统的岗位如客服柜员等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被机器和智能化逐步替代,这也进一步加大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了相关岗位的供需不平衡。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 年)》明确指出:“制定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造就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专业人才,优化金融业人员结构,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由此可见,高校对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应从企业和机构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一批既懂得前沿的科学技术理论又能将科技与实际业务相结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但是目前高校教育体系或多或少出现与实际业务脱节的现象,教学模式多为单一“填鸭式”的模式。这些问题阻碍了大学生从学生到从业人员的身份转变,降低了其就业的适应性。下面将从教学理念、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课程体系四个方面逐一分析。
1.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设置
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设置陈旧。大学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学校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倾向,大学生收获了,理论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但是却存在着实践能力不够、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使得毕业生与相关岗位需求并不适配。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财经类毕业生由于缺乏对应的实战经验,往往较难胜任理想的工作。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短缺。财经类高校对于金融科技相关课程安排的教师新人居多,以至于教学经验缺失,师生两方均处于迷茫试水状态,大大降低了课程效果。
3.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受限。财经类高校不能及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缺乏相应的教学平台,也没有构建金融数据库,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实操效果,难以让学生感受到金融科技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高校开设金融科技相关课程体系过分重视国外相关教学,使得应用型财经类毕业生对于金融科技的就业认知脱离国内环境,进一步阻碍了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
1.课程体系的设置
当前各高校财经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还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财会类基础知识为目标的专业性人才。可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因此,各高校应打碎固有的单一课程设置,打破学科壁垒,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设置为财经专业的基础课程,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新的增长点,培养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金融科技发展的背景下,财会类岗位之所以容易被取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多数财会人员仅以整条业务链的螺丝钉存在,而读不懂真正的业务链条。因此,拓宽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底层逻辑尤为重要。
(1)要改善教学体系,增强师资力量。高校教师不仅要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作为人才的引领者。高校教师在教学时,应意识到课堂的主角是学生,以创新性开放性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向学生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提供知识点所联系的相关热点案例,让学生能及时将所学的与时代大趋势相连接,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2)高校也可聘请金融科技前沿的专家,参与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整个行业大趋势,了解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能和底层需求。通过与专家的学习交流,更好地唤醒大学生的自我探索意识,让大学生反推出金融科技趋势下,自己所需的能力并不断提高。
(3)加强校企合作,与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培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校对于学生的考核不能仅限于试卷上,更应增加实操性的考核。让学生在新兴金融科技岗位的实践中,对所从事岗位进行深度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效能。让企业在培养中及时发现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通过针对性的培养考核,校企的资源共享,降低学生毕业后,身份快速转变的难度,从而实现共赢。
(4)学校应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资源。搭建智慧校园系统,金融科技数据库,职业规划测评等平台。降低学生获取信息、进行实践的成本,强化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金融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也不断增加。因而,从各个方面为自己赋能尤为重要。
(1)学生应提高自己持续学习的能力。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快速发展,很容易推翻个体的固有认知。因此,学生应拥有打碎重建自己的勇气,不断汲取知识的耐心,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
(2)高校学生还应培养自己的沟通合作能力。在日常的交流中,就应多思考自己的表述是否逻辑清晰,自己能否提取出对方的关键信息。积极参加团队性的比赛,在一次次的合作磨合中,取长补短,发挥团队的效用。从而,在真正担任金融科技相关岗位时,能做到较好地理解客户需求,与团队一起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3)创新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应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的活动,多多思考生活中的痛点,力求以青年的力量创建更好的未来。
以往的研究大多针对大部分大学生,而对财经类“双非”院校的研究较少。本次研究从微观出发,研究目标具有指向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有利于该类学校的大学生找到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的教学模式多为单一化灌输,学生大多从书本上学习理论知识,而对真实的职场状况认知匮乏。通过改良创新教学方法,能让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更有竞争力,也能让公司觅得真正所需人才,从而实现共赢。
学长学姐们进入社会后,部分在财经领域已有所建树。但目前优秀毕业生与在校学子联动甚微,导致校友圈子弱。通过加强校友联系,建立更加丰富的人脉圈,从而形成正向循环,给予在校大学生以更多的金融科技领域认知。
本文分析了金融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对财经类高校本科生就业的影响,结合金融科技背景下,财经类岗位供求失衡,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有偏差等问题,我们提出了改善课程体系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建议。希望能给高校学生带来启示。
应该意识到,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并不是对传统财经类专业教育的颠覆,恰恰相反,如果能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专业渗透其中,培养高校学生的不可替代性,其必将把握机遇,勇立时代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