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青
(前海人寿广西医院,广西 南宁,530001)
免疫球蛋白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是以肾小球系膜免疫球蛋白A沉淀、系膜细胞增生以及基质扩张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常见特殊型肾小球肾炎疾病。临床对其诊断的主要标志是以IgA或IgA与IgG在肾小球系膜中过度沉积[1-2]。但该疾病病理类型较为多变,且临床表现各不同,因此预后也相差较远。截至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但多数学者均认为IgAN为一组结合临床共同免疫病理特点的病理综合征,即多种机制均参与了该疾病的发生[3]。基于此,本次探究针对IgA肾病的发病机制展开以下综述,内容如下。
IgAN可发生在同一家族的兄弟姐妹以及移植肾,由此提示遗传制剂与宿主的免疫反应可对该疾病的发生形成影响。
近年,临床多数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会与IgAN的发展、预后有关联。近期研究显示,依据IgAN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因的第10号染色体中所含内子的第287碱基对的缺失、插入,显示ACE的多态性与IgAN的预后有所关联[4-5]。而对于肾功能存在恶化的患者,ACE的多态性频率显著增加,对此临床会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该药物可降低蛋白。
长期临床观察发现,IgAN并不可作为均一实体存在,临床可将其分为不同亚型,不同亚型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方面均不相同。其中最为显著的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且经临床大量体内、体外实验发现,细胞介素-1在IgAN发生出现肉眼血尿的表现中起到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一1receptor an tagon is,IL -lra)可与存在竞争性的IL-1受体相结合,从而达到对IL-1作用抑制目的。IL -lra基因第2号内含子中存在数目可重复的多态环,可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中出现,次数为2~6次不等[6-7]。国内临床研究发现,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的IgAN患者,IL-lra与UL-1RN*2等位基因的携带率高于正常人员,同时也高于其他类型的IgAN患者,而这一论证可为IL -lra基因型患者选择性的进行干预治疗[8]。
目前,临床一致认为IgAN为免疫复合引发的肾小球疾病,从抗原穿越黏膜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到IgAIC的系膜沉积,多种机制单独或同时参与了IgAN的发生。
IgA属于外分泌系统中拮抗病毒或细菌抗原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存在机体的各种体液、血清中,可占据血清Ig含量的15%。IgA是由4个链的基本结构组成,但因两重链上抗原存在差异,以及二硫键联合方式不同,从而将IgA分为IgA1、IgA2,血清中IgA主要是以单体存在,90%为IgA1;分泌液中存在IgA1多为多聚体,含有J链与分泌蛋白,其中60%为IgA2[9].
咽炎、气管炎、胃炎均可导致血尿突然发生,以及发现IgAN与肠道感染存在关联。通过临床部分研究发现,外源性抗原与IgAN存在关联,对于口卵白蛋白负荷实验的IgAN患者,血清中该蛋白的特异性多聚IgA处于升高状态[10]。相反,无谷胶饮食方式可将血清中的抗谷胶抗体、IgAIC水平降低,并同时减少蛋白尿。而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表明粘膜免疫直接参与IgAN的发病。除外,患者血清中的IgA1、IgA1的免疫复合物均高于正常者。从而临床仍有多数学者人员,对于原发性IgAN与黏膜免疫的关系仍持不同观点,会认为肾小球系膜去沉积的IgA来自血清。
关于IgA的系膜沉积的发生机制临床尚不清晰,临床动物模型实验中,发现抗原分子量的大小、电荷情况均对IgA的系膜沉积形成影响。近年发现,IgAN患者血清中IgA-纤维连接蛋白聚合物含量高于正常人。1988年国外学者发现,IgA及FN的复合物存在与IgAG患者血清中,其水平值高于正常人。之后临床学者的研究中,对此观点得到了有效证实,并发现血清中的IgA-FN水平与IgAN的活动性有所关联,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联[11-12]。临床免疫电镜可证实IgAN患者系膜区的免疫复合物中IgA与TN是同时存在的。由此说明,血循环中的IgA-FN聚合物有致病含义。系膜细胞等细胞膜上存在纤维连接蛋白的特异性受体-整合素,以及IgA-FN聚合物的形成,可帮助IgA与纤维连接蛋白的受体相结合,并沉积在系膜区。在血液循环中形成的IgA-FN聚合物分子体积较大,但会被系膜细胞、其他浸润细胞吞噬,而以上这些因素都可令IgA在肾小球系膜中形成沉积,从而促使IgA肾病的发生。
IgA肾病属于多种因素下引发的一类疾病,临床部分学者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免疫、肾脏、血液、骨髓四个系统相关。临床研究表明,IgA1与IgA1免疫复合物异常的糖基化对IgA1/CD71(转铁蛋白受体)是都存在相互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CD71的表达为IgA肾病的诊断标志,但对于系膜IgA1/CD71的相互关系是否成为IgA肾病的病理形成、治疗研究的新途径需进一步研究。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多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AT1受体阻断剂以及中医治疗等为主。但因IgA肾病为中国多发疾病,一旦进入终末期肾病后,会对社会、家庭造成严重负担。从而,临床新研究方向会从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等多个方面进行,以便为该疾病提供新型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