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春
(广西平南县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537300)
乳腺肿瘤依据性质通常分良性和恶性,二者间预后具有显著差异,如何准确区分肿瘤良恶性存在重要临床价值意义[1]。超声检查为临床诊断乳腺疾病提供有较高价值的依据,逐渐成为诊断鉴别良、恶性肿瘤首选方式[2]。文章现结合大量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有利依据。综述如下。
乳腺恶性肿瘤和纤维瘤等良性病变之间声像存在较多交叠之处,并且鉴别诊断也具有一定困难。目前较先进的彩超技术用于乳腺肿瘤检查及良恶性肿瘤鉴别的功能有以下几项:
常规乳腺超声检查应用实时线阵高频探头频率一般在7.5~10 MHz。恶性肿瘤灰阶图像多不规则形,内部低回声,边缘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边缘可见毛刺样改变,或高回声晕纵横比大于1,约50-55%癌灶内有微钙化,周围皮肤可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周围出现乳管扩张等,淋巴结引流区出现转移,灶。良性肿瘤多有清楚的边界,有完整的包膜,内回声分布均匀,纵横比小于1,一般不伴钙化。
乳腺恶性肿瘤主要特点为新生血管数目多,常在肿瘤边缘出现,走形杂乱,结构与功能的特别性往往累及整个血管束,是CDFI 诊断良、恶性肿瘤病理和生理基础[7]。良性肿瘤检出率低,恶性肿瘤检出率高[8]。在良性肿瘤可观察到较大的血管信息,但无法检出内低流量新生血管信息,因此较小乳腺恶性肿块单纯利用有无血流信号判断常假阴性。有学者[9]认为,>3条血管为界定,能很好的区分乳腺肿块的良恶性。恶性肿块血管束常多于良性,具有明显差异(P<0.05)。一项研究中[10],证实乳腺恶性肿块中,于周边血流占73%,位于内部占7%~58%血管成扭曲分叉、贯通性血管。而贯通性血管对诊断该病存在较高敏感性。故提示恶性肿块内血管的异常分级方式为乳腺恶性肿瘤特征性表现之一,肿块血流丰富、血管形态扭曲以及血流紊乱均为诊断恶性肿块重要特点。
CDE 是一种敏感性更高的新多普勒技术。CDE 利用血流中红细胞密度,散色强度能量分布予以成像,其成像参数为血流中散射体强度所对应的能量信号,因此,显示较大角度甚至直角的血管血流量,对静脉栓塞、淤血及血窦内血流检测有着CDFI 无法比拟的优势[12]。CDE 血管均匀一致,无色彩混叠现象,显示动脉范围,1/4 能显示低流量,低流速血流;1/2 不受Alising 现象影响。有研究表明[13],乳腺肿瘤使用能量多普勒探测血管,由结果表明其血管分布和走向多数为穿入型、中央型,恶性肿瘤内部常呈不规则紊乱,良性纤维瘤血管多沿薄膜与结节间隔走行。
乳腺内不同组织的硬度不同,其弹性系数也不相同,弹性系数由小至大依次为:脂肪组织<乳腺腺体组织<乳腺纤维化<非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采用超声弹性分级对乳腺病灶的硬度进半定量参数分析。有研究表明,弹力图能正确区分大部分肿瘤的良恶性,在显示位置深或无法触诊到的小病灶方面有优势,小于2cm 的病变检出敏感性达86%。一般以弹性评分大于3,提示硬度较大,恶性机率较高,弹性评分小于3,提示硬度较小,良性机率较高。
随着超声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超声新技术—萤火虫技术的问世,对乳腺肿瘤内微小钙化灶显示率具有大大提升。主要是利用细微组织和其周围组织回声强弱进行对比,设定阈值,使微小组织显示更为清晰,使以往虽可为超声仪器设备检测到但却未能被显示出的细微组织信号,将显示为夜空中的萤火虫。李婧[14]使用超声萤火虫技术对乳腺肿瘤进行诊断和鉴别,发现,超声“萤火虫”技术对乳腺肿瘤内微钙化敏感度在96.7%,准确性为95%,特异度在85.71%,并且能够发现灰阶图像无法辨认的小钙化。
超声造影为超声诊断前沿技术之一,近些年,乳腺超声造影技术在我国使用越为广泛,多数研究结果证实超声造影对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超声造影技术能够清晰、灵敏的反映乳腺结构,通过观测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灌注,进而大大提高诊断结果灵敏度、分辨率和特异度。王晶将超声造影用于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最终呈现,超声造影存在较高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率,说明其可作为乳腺肿瘤良恶性快速、有效的鉴别方式。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更新更先进的技术被广泛使用于乳腺肿瘤诊断中,其中,彩超技术在乳腺肿诊断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特别是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检出,给临床诊断带来更高的准确率,减少了误诊、漏诊率,为患者早诊断早治疗以及了解病情预后提供了极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