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出生地望考

2021-11-30 10:38:43彭雪开
关键词:历山神农氏炎帝

彭雪开

(1.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湖南 株洲 412007; 2. 湖南炎帝文化研究与传播社会科学普及中心, 湖南 株洲 412007)

炎帝传为神农氏后裔,而炎帝出生地望,历有8 种之说。现有宝鸡说、甘青说、淮阳说、曲阜说、随州说,而以宝鸡姜水说最为著称;所列5 说,皆可考释。笔者认为,随州历山说最为可靠。

“宝鸡说”,以徐旭生等学者为代表,主张姜姓姜帝氏族源于今陕西渭水上游宝鸡一带[1]。经考证,姬水是陕西宝鸡武功县的漆水河。《汉书音义》详释姜水,即今宝鸡的清姜河。魏晋《水经注》以上文献及出土文物也多证实炎帝部落出生地望在此,但这一说也值得商榷。一是庙底沟二期文化(约公元前2700 年—公元前2300 年),是炎黄两大部落集团发生一系列大战的确证[2]69-76,其距今4300 至4700 年,缺乏更早的考古文物实证;而仰韶文化时期中晚期出土文物,应是传说中北方神农氏创造的文化。二是古文献的记载也未超过春秋未,除《左传·昭公十七年》《国语·鲁语上》《礼记·祭法》等有记载外,很少有其他文献记载。三是学术界对“宝鸡说” 有较多认同度,但在论证中存在学术视域单一、有些问题未能深究之倾向。

“甘青说” 认为,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生有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器,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取蜀山氏女”。江水指今长江上游,若水指今雅砻江,这二江流域正是西羌、氐羌的主要活动地带,这能从出土文物、古文献记载、地方风俗文化中得到证实。这一说法,学术界认同者不多,主要原因是除了《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外,缺乏更多经典文献的支撑。另外甘青地区出土的文物,也不足以实证其说。如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文化( 公元前3300—公元前2050 年),是晚于仰韶文化的庙沟底类型的一个地方分支,其中马厂类型,年代约在公元前2350—公元前2050 年。马厂类型,现初步考证为古羌文化氐羌的一支。笔者在《敦煌地名源流考》一文中曾提出,三苗后裔第二次西迁为氐羌部落,当在夏禹治水之后,其显然与炎黄时代有别。

“淮阳说” 认为,太昊伏羲在今河南宛丘建都,并引《帝王世纪》,称太皞庖牺氏经女媧氏,“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氏之号也”;又云“炎帝初都陈,又徙鲁”。这一说法也有不少漏洞。一是《帝王世纪》是西晋皇甫谧所撰,专述帝王世系、年代、事迹等,其多采经传图纬及诸子杂书之说,这些说法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多数难以考证。二是经王震中先生考证,炎帝后裔高阳之曾孙,东迁今河南淮阳“初都陈”时,创造了太河村类型文化[3],其至多说明,在尧舜时代有一支炎帝后裔迁居此地立国。学界大多认为,古陈国认黄帝为高祖,出土文物陈侯因齐敦铭文,也证实此说。根据淮阳出土文物及两汉先秦文献记载,学界多认为这一带是黄帝建都中原的所居之域。

“曲阜说” 认为,曲阜为炎帝神农氏营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先秦《竹书纪年》载:炎帝神农氏“元年即位,居陈,迁曲阜,尊师受学,作五弦琴。作耒耜,教天下种谷”。对此,《帝王世纪》、唐代《三皇本纪》也有同载。其境内有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公元前2500 年)和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 年)遗迹。相传 “三皇五帝” 时,其中4 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动的踪迹。此说也有较多缺憾。一是先秦《竹书纪年》虽对此有记载,有学者认为帝尧“元年即位,居陈,迁曲阜”,此“元年” 即公元前2145 年。如此说属实,说明这一年是炎帝神农氏后裔迁居曲阜的年份,但曲阜称名见载于《礼记》,这与炎黄时代相距甚远。二是出土文物难以确证大汶口文化时期中晚期炎帝神农氏建都于曲阜;这里虽有少昊陵遗址,也不能确证其与炎帝神农氏建都有关。

一 神农氏源于北方,也源于南方

神农氏,传为远古部落联盟首领,又称神农氏部落。《易系辞》《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庄子·缮性》中,皆有“神农氏”之载。《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集解]引班固曰:“教民耕农,故号神农。”[4]3先秦文献如《礼记·曲记》《商君书·画策》《韩非子·五蠹》《山海经·大荒西经》等,皆认同远古有神农氏。其出生地望,《史记·五帝本纪》并未明载。

(一)仰韶文化,证实了北方神农氏时代的存在

该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陕、晋、豫黄河中游渭、汾、洛黄河三角洲地带,其北至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抵豫东,直到甘、青接壤地带。这一区域共发现1000 多处仰韶文化遗址,笔者在《炎帝神农氏南迁湖湘考》一文中提出,其文化特征,依有关考古文献归纳为:一是聚落有半地穴式等圆、方形草房子;二是聚落种植经济以种粟为主,黍次之;三是养殖经济以饲养猪、狗等为主;四是采猎经济仍占主位;五是生产工具早期可能有尖木棒一类的工具( 后演化为木耒),有斧、锄、铲、刀等石器;六是红陶瓷业相当成熟;七是纺编业较发达;八是多流行单人仰身直姿葬,亦有少量二人仰身直姿合葬;九是艺术,有少量刻画符号,彩绘、雕塑业粗简朴实,相当成熟[5]596-602。

仰韶文化分布区域及其文化特征,与古文献描述上古神农氏社会状况有契合性,这确证了上古北方神农氏是存在的,其并非面壁虚言。

北方神农氏渐次由西东迁,也被仰韶文化中晚期文化遗址所证实。

东迁第一期,以西安半坡遗址早期遗存(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4500 年)为代表;第二期以陕西渭南史家遗址(约公元前4500—公元前4000 年)为代表;第三期以河南陕县东南庙底沟遗址(约公元前3950—公元前3780 年)为代表;第四期以山西芮城王村遗址( 约公元前3600—公元前3000年) 为代表。其主要分布在关中渭水流域、陕北、晋南和豫西,其中又有河南荥阳大河村类型(又称秦王寨类型)及安阳大司空村类型[5]596。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源于西北方黄河主支渭水流域神农氏部落,最早可能与游牧至今天甘肃天水市一带的古羌(上古传说时代游牧各部落,姜氏)争战后和睦共处,族居农耕;后又沿渭水两岸依次东迁,至今天陕西渭水中游一带聚落、繁衍、发展。由于新石器工具的不断改进、浅耕农业的发展,其人口有所增加,成为西部强大部落。殷商时代甲骨文中的羌方,当是该部落之后裔。之后,该部落又渐次向自然、气候条件更好的黄河三角洲一带幅射迁徙,最后族居于黄河中游及黄河中游渭、汾、洛各流域。

(二)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 年—公元前3300 年)及大溪文化(公元前4400 年—公元前3300 年),亦证实了南方神农氏时代的存在

河姆渡文化比大溪文化大约早600 年,前者主要分布在宁(波)绍(兴)平原、舟山群岛等地,后者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西段两岸地区。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载,其文化特征可以归纳为:其一,聚落方面,前者有干栏式建筑;后者有红烧土建筑,分为圆形半地穴式和长形、方形地面房子。其二,种植经济以稻作为主。其三,饲养业以猪、狗,鸡、牛、羊为主。其四,采猎经济仍占一定比重。其五,生产工具方面,前者主要有较发达的骨制器,数量超过石、木、陶质工具总和;后者主要有石铲、石锛、石锄、石凿、石斧、陶响球等特色器物。其六,手工业方面,前者以夹炭陶器业为主,夹砂红陶、红灰陶最多;后者薄胎彩陶突出,有较高工艺水平。另外,前者编织业较成熟,木作工艺水平较高。其七,墓葬方面,墓葬绝大多数有随葬品,最多达30 余件。前者墓葬多流行单人侧身屈肢葬;后者多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另有将死者捆绑后埋葬现象。其八,艺术方面,前者早期刻划几何图案花纹,动植物图案突岀,雕刻图案精美实用;后者彩陶纹饰有横人字纹、曲线网格纹,纹饰丰富且颇具特色[5]83-85,188-191。

笔者在有关论文中,仔细对比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 年—公元前3000 年)、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 年—公元前3300 年)、大溪文化(公元前4400 年—公元前3300 年)后认为:三种古文化其原始聚落居住、种植经济、生产工具、原始手工业、墓葬以及原始艺术等内质方面,有同质特征,某些次质方面又各具特色,这是因南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生产工具、交通环境、交易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各有区别和差异所致。王玉哲先生认为“南方河姆渡文化比仰韶文化还要早一点”,表现形式更丰富些[6]。

南北三地三种文化形态,应处于新石器时代,时间长达约2300 年,分布区域及其文化特征,与古文献描述上古神农氏社会状况有契合性。这也确证了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上古神农氏都是存在的。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发源地,而造成史载文献中南方文化缺失,是北方殷商中期之后有成系统的甲骨文字,而古代南方文化很长时间缺系统文字记载所致。

(三)南方历山氏,当为南方神农氏后裔

历山氏,又称烈山氏、连山氏。《礼记·祭法》云:历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7]。《国语·鲁语》:“若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8]《史记·五帝本纪》载为:连山氏。《汉书·古今人表》载为:炎帝神农氏为烈山氏[9]742。故由此可知,历山氏称名数种,以历山氏、烈山氏、连山氏为著。历、烈,古文互通;历山氏称名在春秋时,余者皆晚出。

“炎帝” 之名,最早见载于《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 年)。《史记·五帝本纪》载:“神农氏衰”之后,有炎帝、黄帝、蚩尤三大诸侯争战,炎、黄“三战”,最后炎帝战败,炎帝部落大部分融入黄帝部落。黄帝擒杀蚩尤于“冀州之野”(今山西运城市解州盐池周边,古称“涿鹿之阿”;亦云在今河北涿鹿争战后被擒杀),最终成为中原诸侯共主。

炎帝又称炎帝神农氏,这一合称源于秦汉间《世本帝系》。《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庄子·缮性》中有“神农氏” 之载。《史记·五帝本纪》亦有载;[ 索引] 云:“世衰,谓神农氏后代子孙道德衰薄,非指炎帝之身……皇甫谧所云‘帝榆罔’是也。”[4]3烈山氏,当是南方神农氏直系先祖。

有学者认为,由于战国时代学者的综合整理,故有炎帝神农氏之合称。郑樵《通志·三皇纪》:“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亦曰烈山氏,亦曰连山氏,亦曰大庭氏,亦曰魁隗氏。” 由此推断,约在屈家岭文化及龙山文化时代早期,亦即传说为帝榆罔后裔烈山氏之子曰柱时,已号炎帝神农氏。帝榆罔先祖,约在屈家岭文化文化时代早期,由今湖北随州市历山,沿汉水迁至今陕西渭水中上游一带,这为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所证实。

南方炎帝始祖一支,何时沿汉水北迁,史无记载,我们仅从出土文物中得知端倪。在具有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河南禹县谷水河第三期,以及郑州大河村第四期文化遗存中,分别出土有双腹豆、高领圈足壶、高圈足杯、盆形瓦足鼎等,与屈家岭文化的器形相同或近似,显然是屈家岭文化影响的结果。在陕西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中,存在与屈家岭相同的喇叭红衣小陶杯、圆底罐形鼎等相似的器物,反映了二者相互间的联系[5]406。

屈家岭文化,主要以汉江平原为中心,东起大别山南麓至三峡,北到豫西南,南抵洞庭湖北岸。炎帝始祖先辈,很可能在距今5000 年至5600 年间,已从今湖北随州一带,沿汉水经今湖北襄阳、丹江口、郧县,进入今河南陕县而入陕西渭水流域。这些地方均发现屈家岭文化遗址[5]404-406。亦或沿汉水上溯至源头,再翻越秦岭入陕西渭水流域,因为,在仰韶文化中发现了大溪文化及关山庙文化遗址相同器物[5]602。

炎帝始祖一支北迁,族居在今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一带。现在此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姜城堡遗址,另在宝鸡市渭水流域发现700 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存。2016 年发掘的宝鸡市石鼓山墓地,其族属可能是古代族群墓地,石鼓山墓地主人为姜太公之女——邑姜。

根据地下出土文物,可初步推断这一支族居在姜水流域炎帝部落,是从今湖北江汉腹地迁徙而来。炎帝部落最远一支沿渭水而上,到达今甘肃天水一带,与羌人部落子女通婚;后又沿渭水中下游迁徙,最终族居清姜流域,仍与羌人女子世代为婚。故《史记·五帝本纪》称:炎帝长于姜水,姜姓。

这一支羌人部落,后因生产发展、人口增多,又沿渭水下游回迁,最后与原居地炎帝部族一起发展成为渭水流域最大部落,并沿渭水两岸族居扩展至关中平原四周。西安半坡遗址早期遗存(约公元前4800 年—公元前4300 年)极可能就是这一支炎帝部落的文化遗存,而其中盛行的小孩“瓮葬”,以及大多数房屋流行“小木柱编篱涂泥作成”,几乎与屈家岭文化小孩“瓮葬”、“墙壁为木骨泥墙”相同或近似[5]405。由此推断,这一支炎帝部落后裔,当是湖北随州炎帝始祖后裔。

南北三地远古神话传说时代,应处于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早、中期,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晚期逐步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而新时器时代晚期末,应是阶层日益分化、私有制产生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上古文献“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男耕而食,妇织而衣”“不贪天下之财,刑政不用,甲兵不起” 等论载,与这一时期社会状况大体相合。虽然上古文献记载,尤其是上古神话传说难以确证,但不排除其有一定的可信性。

战国《尸子》:“神农七十世有天下。” 宋代《罗泌题炎陵碑》:“神农有天下传七十世……”[10]与上述记载是一致的,但与今本《吕氏春秋·慎势》载:“神农十七世有天下” 相违。这可能是南宋之后有人篡改所为。《说文·卉部》:“世,三十年为一世。”这样看来,神农世系约为2100 年,这与南北三地出土文物所显示的时间大体一致。

由此证实,今湖北随州历山氏,以及北迁一支,当为南方神农氏后裔。

二 随州历山是炎帝出生地

《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 年)“昔有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11]《国语·晋语四》亦载:“昔有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以后依《国语》之说,炎帝以姜水城,黄帝以姬水城,似乎已成定论。姬水位于何处?多认同在新郑市潩水(溱水、洧水、熊水)流域。[2]71

笔者赞同《水经注》炎帝“长于姜水”( 迁居生长于姜水) 之说,然而,其出生地“以姜水成”一说,值得商榷。

(一)《水经注·渭水》载“歧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遊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12]442

炎帝“长于姜水”。 姜水位于何处?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但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其在陕西渭水流域清姜河或歧水一带,笔者认为,这比较接近史实。

其一,先秦至汉魏古文献有载。《左传·昭公十七年》《国语·晋语四》《竹书纪年》《吕氏春秋》《世本》《史记·周本纪》等皆有载。《帝王世纪》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农首,感女登,生炎帝。” 如果说这是依上古传说而虚造,难以置信,但其也透露出炎帝在“华阳”一带活动的信息。

其二,地下出土文物有证。一是在今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姜城堡遗址。二是宝鸡渭水流域发现了700 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存,仅清姜河流域20 平方公里内,有距今4000 年至8000 年新石器时代遗址80 余处[13]。三是发掘了福临堡遗址(距今5000 年至6000 年)、北首岭遗址(距今5100 年至3700 年)[14];这两处遗址均发现陶祖和石祖(生殖崇拜物),有未使用的精制石斧,这表明其在当时己进入父系社会,且有权威人物。

《水经注·渭水》言“炎帝长于姜水” 并非无据之言。

(二)炎帝出生地,当在随州历山

其一,先秦文献有载。《竹书纪年》:“神农生于姜水,其起于烈山氏。”《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15]

《战国策·秦策一》:“昔有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又《魏策》:“黄帝战于涿鹿之野,而西戎之兵不至。”《管子·五行篇》:“昔日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祝融而辫于南方。”《世本·作篇》载:“神农”条下云:“蚩尤作兵。蚩尤尤以金作兵器。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夷矛,黄帝诛之涿鹿之野。”《吕氏春秋·荡兵》:“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昔共工氏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 以上所引文中“神农”,应代指炎帝无疑。以上所列先秦典籍,多言炎帝起于南方 。

其二、两汉后国史、地方文献等有辑考。《汉书·地理志》:“随。故国。励故厉国也。” 颜师古注曰:厉读曰赖。《左传·僖公十五年》:“秋伐历,以救徐也。” 杜预注:“北有赖亭。《左传》僖公十五年,齐伐厉,在县北。” 可见烈山氏后裔在殷、商、西周前建有历国,春秋时被楚灭国为县。《汉书·古今人表第八》:“‘炎帝神农氏’张晏曰:‘以火德王,故号炎帝。作耒耜、故曰神农。’” 又载“历山氏” 即为炎帝神农氏[9]742。因善用火烧荒垦植,故曰烈山氏。

郦道元《水经注·漻水》:“(赐)水源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迳历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12]745皇甫谧《帝王世纪》:“神农氏起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历乡是也。”《后汉书》引杜预注:“县北界有重山,山有一穴,云是神农所生……即此地为神农社,年常祠之。”[16]盛弦之《荆州记》曰:“神农生于列乡。”“随郡北界有厉乡村……,神农育乎楚,考籍应图,于是乎在。”[17]唐《艺文类聚·卷九·井》《括地志》《初学记》等皆有此类记载。《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一》更明载:“历山,亦名烈山……《礼记》曰:历山氏,炎帝也;起于历山,故曰历山。”[18]

自此后,至北宋《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荆州图记》《册府元龟》《元丰九域志》,南宋郑樵《通志·三皇纪一》、罗泌《路史》,清代《湖北通志·舆地志·古迹》《大清一统志》,20 世纪80 年代台湾地区《黄帝》,以及《湖北风物志》,皆转引《礼记·祭法》之说:相传炎帝即神农氏,诞生于今湖北随州市历山镇。位于今随州市西北20 公里,厥水西岸,殷商时曾为历国,也叫烈国[19]。

其三,出土文物有证。随州市共出土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遗址50 多处,文物3000 余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西花园遗址” 为屈家岭文化遗存,其早期约公元前3970 年—公元前3544 年,中期约公元前3780 年—公元前3380 年,晚期约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2600 年。早中期发现的工具有骨、石、陶器等;有房基、灰坑、暮葬,未见完整房基;生活用具主要有陶器、装饰陶器等,陶器多为薄胎,造型规整美观。鼎罐纹饰多样,以素面为主,绘制多种美观图案[20]。

从晚期遗址可以发现,其以种植水稻为主,这与长江流域栽培稻相似;饲养了猪、狗、鸡、羊等动物。其社会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及父系氏族公社初期末。少数土坑墓发现多件朱绘陶器及两件“凤” 字形孔石钺,显示两座墓主人生前的重要地位[5]403-406。石钺,即用石头磨制成的大斧。《书·牧誓》:“王左杖黄钺。” 孔传:“以黄金饰斧也。” 古籍中多记为古代兵器,形似斧而较大,多用于礼仪,以象征帝王的权威[21]。这种石斧,在大溪文化遗址早中期已出现。

虽然随州西花园遗址至今未发现与澧县城头山类似的城址以及长江文明“最早都市”,但也不排除屈家岭文化早、中期,已跨入文明都市的门槛,这有待于今后屈家岭文化“城邦” 都市遗址的发现。

屈家岭文化早、中期及晚期的前段,一夫一妻家庭私有制已出现,这与上古传说神农氏时代,以及《史记·五帝本纪》载:“神农氏衰” 后出现炎帝、黄帝的描述,基本一致。由此推断在公元前3600 年左右,历山氏就已出现在今随州一带;约在公元前3000 年前,南方神农氏后裔历山氏,演变成炎帝始祖,号神农氏,后终被先秦典籍《左传》《国语》等追述记载。

其四,北方炎帝一支由南北迁,佐证炎帝始祖出生在今随州历山镇。先秦文献与庙底沟二期文化考古充分证实,炎黄两大部落联盟在200 年时间内,多次在黄河三角州(今陕、晋、豫交界处)发生争战,而世传第八代炎帝部落联盟首领帝榆岡被黄帝战败,黄帝以“和合” 之策,封帝榆岡于山西榆次。《竹书纪年》《战国策·卷六·秦四》首载 “榆次” 地名,其记载表明:帝榆岡榆国都城设在耆(今山西黎城县)。后榆州国被曲沃国(春秋时晋国)所吞灭。帝榆岡子裔,又被迫迁于今河南省郑州市北部立国,“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市或陈仓)又徙鲁”。初都陈时创造了大河村类型文化,其早、中二、三期,距今约公元前3790 年—公元前3070 年,而第四期出土陶尊、背水壹、陶锅,分别与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相同或相似。

祝融部落当为帝榆罔支族,史载其在尧、舜、禹时代,历任诸夏王朝火正官,受到尊崇。这一支炎帝后裔最后迁于鲁(今山东曲阜),可能为祝融部落主支封邑,其中另一支又南迁随州历山,与南方神农氏后裔——炎帝,融合成为“炎帝神农氏”。

其五,夏禹时代,炎帝神农氏又继续南迁湖湘,也佐证炎帝出地在南方。南迁湖湘的炎帝神农氏,与三苗后裔、古越人后裔,争战融合成祝融部落联盟,其首领族居在今湖南南岳衡山四周,以夏禹“司徒” 之职,主政南方。以上事迹实难稽考,不过,亦有史踪可寻。《炎帝神农氏南迁湖湘考》一文认为:一是古籍有载。《尚书·大传》《山海经·海内经》《管子·五行》《列子·汤问》《吕氏春秋·孟夏纪》《越绝书》《淮南子·时则训》《帝王世纪》皆载,主政南方的祝融氏,仍袭神农氏号。皇甫谧认为,“南方曰炎天,其帝炎帝……祀夏,配神农,从祝融。” 二是出土楚帛书、楚简可证。楚帛书《五星占》“南方炎,其帝赤帝,其臣祝庸(融)” 的记载与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乙篇“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 相吻合。长沙子弹库楚帛记:“雹(伏)戏” 和“祝融”,道出了楚人远祖与祝融的世承关系,填补了神话传说史的空白[22]。《楚帛书》中“融” 字形,与包山竹简217、237 支简中“融” 字形相近。三是地下出土文物有证。今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彭家岭遗址、衡阳县福溪乡金山岭遗址、衡南县泉湖乡罗卜滩遗址、耒阳市大市乡宜塘坳遗址等[23],都能证实炎帝出地在南方。

以上龙山文化遗存,与中原文化有渊源关系。商代文化遗存,多属古越人文化,《路史·卷八》载其首领“其治百年,葬衡阳之阳,是谓祝融峰也。” 祝融氏族居南岳(今衡阳市南岳区)四周,是有依据的说法。

综上所述,根据对上古传说、魏晋以上时代的古文献记载以及出土文物的分析,中国境内无论北方、南方都存在神农氏传说,而其真实性不应怀疑。炎帝神农氏,当为神农氏后裔,其第一位首领出生地望宝鸡说、甘青说、淮阳说、曲阜说、随州说等,皆可考释,而随州历山说,最为可靠。

猜你喜欢
历山神农氏炎帝
神农氏
神农氏尝百草
快乐语文(2020年35期)2021-01-06 01:44:26
舜乡恋歌
青年生活(2019年32期)2019-09-10 04:25:38
亚历山大 战无不胜的征服者
炎帝样本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真绅士
畅谈(2018年24期)2018-02-02 02:31:16
炎帝 星耀美加
“舜更历山”到“舜耕历山”的传说演变
炎帝 大爱健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