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兰光
(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七〇三队,黑龙江 哈尔滨 150300)
大扬气地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北部,中生代中晚期受滨太平洋陆缘活动影响,历经大规模火山喷发及多期岩浆活动,在拉张、扭压地质构造背景作用下,形成一系列北西、北东向断裂,控制着区内岩浆岩及矿产的分布。2004年该区及外围开展了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及地质简测工作,大致查明区内地层、岩浆岩、构造、蚀变矿化等基础地质特征。圈出水系多元素组合异常7处,已查证5处,而对异常强度较高的Hs-02号组合异常位于本区内银铅锌异常部分未予验证。通过分析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优选靶区,系统测定土壤地球化学指标,发现了与矿化相关地球化学异常,进而发现铅锌银钼矿体。本文在总结区域成矿特征基础上,对矿化富集特征做了分析,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区内接续找矿勘查起到指引作用。
本区大地构造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结合部位,处在环宇-新林蛇绿混杂岩[1]、海拉尔-呼玛弧后盆地两Ⅲ级构造单元接触带。地壳发展历经早加里东、海西、燕山期等较大构造运动及复杂演化过程。形成了大兴安岭中北段铁、铜、金、银、钼、钨成矿带,此带尤以小柯勒河铜钼矿床、岔路口钼矿、环宇铅锌矿等代表突出。区域地质环境特殊,成矿条件有利。
本区地层从老到新出露有古生界下志留-下奥陶统倭勒根群吉祥沟组[2]大理岩、长石石英片岩,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光华组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地层。
区内岩浆岩较发育,以早二叠世花岗岩为主,早奥陶-早志留世超基性岩、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次之,早白垩世花岗斑岩零星出露。早白垩世岩浆岩为区域重要成矿岩体,岩石类型以花岗斑岩为主。
区域褶皱构造不明显,断裂构造发育,总体表现为NE—NNE深大断裂,控制中生代火山岩、侵入岩的展布。次级断裂交汇部位为侵入穹隆、火山机构的发育提供了条件,形成诸多有色、贵金属矿床[3]。
断裂构造以北东向源江-塔源断裂、古鲁耐-伊北工区断裂、头道桥-新华深断裂主干构造背景上叠加发育了低序次大扬气—后勒山断裂为特征,呈现以北东向为主,次有北西、近南北向断裂。对本区影响较大断裂构造为北西-近南北向大扬气—后勒山断裂延长大于80km,形成于古生代,控制着老地层出露及侵入体的分布。
2004年本区内及外围开展了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圈出多元素组合异常7处,本区位于Hs-02异常西部。该异常椭圆状,面状分布约24km2, 其中Zn、Pb、Ag异常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套合较好。各元素峰值Pb 801.75×10-6,Zn 787.80×10-6,Ag 3.40×10-6。异常分布在本区及环宇铅锌矿区,背景出露下志留-下奥陶统倭勒根群吉祥沟组大理岩、绿泥石英片岩、长石石英片岩,东部及北部为早二叠世花岗岩。围岩蚀变有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化、角岩化)、热液交代型(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矿石金属矿物成分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及少量黄铜矿。
本区位于大兴安岭中北段铁、铜、金、银、钼、钨成矿带,新林—塔源有色金属成矿亚带,附近已发现矿床、矿化点众多,可分为两个分布密集区。
北部矿化密集区沿伊勒呼里隆起带,特别是塔源一带,分布有塔源铜多金属矿床,塔源二支线金银多金属矿点,塔源1011高地多金属矿化点等,构成了Cu、Ag、Au及多金属矿化点集中区。
南部矿化密集区是以岔路口钼多金属矿、环宇铅锌矿、303工区北多金属矿点等构成了Mo、Pb、Zn、Ag及多金属富集区。本区与环宇铅锌矿区紧邻,成矿地质条件、矿体特征、矿石类型基本相同。
古生界下志留-下奥陶统倭勒根群吉祥沟组分布在该区东部,面积较小,与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光华组地层不整合接触。走向北西,局部转为北东,倾角变化较大在59°~89°之间。为一套相对稳定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浅海相-陆源碎屑岩沉积建造,岩性主要为绿帘绿泥片岩、绿帘阳起片岩、长石石英片岩、大理岩。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光华组在本区西部大面积分布,地层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大于35°。岩性为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岩石普遍见星点状、小颗粒状黄铁矿化,偶见较弱绿泥石化、绿帘石化。
早白垩世花岗斑岩,呈岩株、岩枝状在本区零星出露,规模较小,约2.8 km2,侵入吉祥沟组、光华组地层。为中浅成或超浅成侵入岩。多具高岭土化、绢云母化,局部见绿泥石化,深部普遍发育黄铜矿化、黄铁矿化,并有较高铅、锌、银、钼、铜背景值,与本区铅、锌、银、钼、铜矿化形成在宏观上有直接联系。上部岩石类型以花岗斑岩为主,深部钻孔见隐伏花岗闪长斑岩,厚度较大,工程未穿越。
本区处在大扬气—后勒山断裂西侧,1029高地、西沟两环形构造中部,区内断裂及地层受左大扬气张扭性断裂构造影响,总体呈北西向,其走向形态为一较显著反“S”形构造,在反“S”形构造转折部位,形成良好储矿空间。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根据成矿关系分为:
成矿前与成矿期断裂:主要为北西向左大扬气河断裂,分布在本区中部,沿左大扬气河谷展布,断层两侧地层截然不同,并发生位移。受其影响,断层两侧岩石层间破碎十分发育,是容矿的良好空间。
成矿期后断裂:表现为层间破碎及切断地层或矿体。层间断裂多沿早期层间破碎带呈继承性活动,对矿体有破坏作用,并切割了吉祥沟组地层和岩体,破坏了矿化带完整性。
大理岩、长石石英片岩与早白垩世花岗斑岩接触处,呈现不同程度变质现象,其中大理岩较为明显。两者接触范围形成矽卡岩化或接触变质产物,如绿泥石、绿帘石、角闪石、辉石、阳起石、透闪石、赤铁矿等,大多保持原岩结构构造。局部由于围岩性质、热液影响及构造条件等有利因素,形成规模不等矽卡岩体,分布于内外接触带,主要类型有绿帘石、透辉石矽卡岩。局部叠加硅化、碳酸盐化,并伴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赤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
区内开展了1/2万土壤测量,圈出单元素异常184处,其中Pb异常18处、Zn异常18处、Ag异常31处、Cu异常15处、Mo异常20处。圈定组合异常4处,异常以Pb、Ag、Zn为主,Mo、Cu次之。其中Ht-2号组合异常较好,经验证,异常近北西展布,面积约1.5km2。由Ag、Pb、Zn、Au、As、Ni、Co、Mo、Bi、Cu元素组成,Ag、Pb、Zn元素套合较好,浓集中心明显。异常中Ag-24、Pb-14具内带,Ag最高值3.28×10-6,Pb最高值857.5×10-6,Zn最高值1197.5×10-6。异常位于光华组、吉祥沟组地层,早白垩世花岗斑岩接触部位,经槽钻探验证,发现铅、锌、钼矿体共7条、矿化体6条,证明异常由矿(化)体引起,为矿致异常。
区内矿体多呈脉状展布,总体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40°~78°,为中等-倾斜矿体,铅矿体最大穿截厚度10.8m,一般在1.0m~8.5m,最高品位3.66%,一般在0.30%~2.81%;锌矿体最大穿截厚度20.4m,最高品位4.49%,一般在0.53%~1.01%;钼矿体最大穿截厚度2.0m,最高品位0.046%,一般在0.03%~0.034%。铅矿体矿石岩性为矽卡岩及热液角砾岩,锌矿体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破碎带,钼矿体为长石石英片岩、花岗斑岩。矿石结构主要有它形晶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主要构造为星点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星散状构造、团块状构造。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黄铁矿、赤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蛇纹石、橄榄石、斜长石、黑云母、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阳起石、褐帘石、钠长石等。
铅矿体围岩主要为矽卡岩、热液角砾岩,围岩蚀变较强,有矽卡岩化、碳酸盐化、硅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黄铁矿化,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明显。锌矿体地表围岩为黄褐色构造破碎带,深部为矽卡岩、热液角砾岩,围岩蚀变有碳酸盐化、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矿体赋存部位与围岩界线不清,仅通过矿化颜色判断。钼矿体围岩为长石石英片岩、花岗斑岩,围岩蚀变有方铅矿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矿体内夹石形态多脉状、透镜状较少,岩性与围岩相同,产状与矿体一致,夹石与矿体界线不清,多为过渡关系。
铅锌银矿体主要产于古生界下志留-下奥陶统倭勒根群吉祥沟组大理岩蚀变矽卡岩中,钼矿体主要产于吉祥沟组长石石英片岩与早白垩世花岗斑岩接触带。受北西向左大扬气张扭性断裂与北东部断裂分支构造控制明显,尤其层间破碎带、小褶曲、小揉皱发育部位是矿液富集有利空间。矿体形成与早白垩世花岗斑岩体关系密切,区内所见矿体无论在平面或剖面上均产于斑岩体边部或附近。通过原岩光谱分析,早白垩世花岗斑岩体中铅、锌、银、钼元素明显高于吉祥沟组、光华组地层,证明成矿物质源自深部花岗斑岩体。蚀变围绕吉祥沟组大理岩分布,主要有矽卡岩化~硅化,具备岩浆热液矿床的蚀变特征。矿化主要为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矿体均呈脉状,推测矿床成因应属与斑岩体有关的中温热液脉状充填型-矽卡岩复合型铅锌银钼矿床[4]。
目前该区已发现铅矿体4条、锌矿体1条、钼矿体2条,矿体多呈脉状展布,受北西向左大扬气张扭性断裂与北北东向断裂分支构造控制明显,且与化探异常相互吻合。区内出露的下志留-下奥陶统倭勒根群吉祥沟组、白垩系下统光华组地层是形成铅、锌、银、钼矿体的有利层位;早白垩世岩株状花岗斑岩在空间和时间上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和热源。围岩内发育的矽卡岩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等蚀变矿化是重要找矿标志。
本区位于大兴安岭中北段铁、铜、金、银、钼、钨矿集区,新林-塔源有色金属成矿带,已发现的环宇铅锌矿即是其中之一。本区是其延长部分,相距仅1km,两区地层及成矿环境相同,构造、围岩蚀变相似,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根据区内矿体赋存状态和成矿规律,结合以上有利条件及槽钻探揭露成果,认为本区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尤其深部找矿,将会进一步扩大矿床规模,取得良好地质成果,重点寻找铅锌多金属矿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