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南非洲就业问题及其对中非合作的启示

2021-11-30 09:40崔璨
关键词:非洲发展教育

崔璨

(国际关系学院 外语学院,北京 100091)

作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非洲近年来政局逐渐稳定,商业环境逐步改善,经济发展增速明显,但与此同时,贫困率却没有同等幅度的下降。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人们期望中就业机会的增加、就业质量的改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时至今日,撒南非洲仍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2019年,世界范围内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劳动者总数为2.4亿,其中有1.4亿生活在撒南非洲,占比高达59.8%①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Trends”,2020,p.42.。这一现象被相关学者称为“贫困性经济增长”,并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数量与稀缺的优质工作岗位之间的矛盾②安春英:《非洲经济增长与减贫发展的悖论——兼论非洲从贫困化增长到益贫式增长范式的转变》,《西亚非洲》2010年第3期,第20页。。因此,消除贫困的最重要方式是创造与劳动力数量增长相适应的优质就业岗位。“贫困性经济增长”是个世界性现象。梳理撒南非洲的就业特征,分析其背后成因,探究其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有效路径,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意义与借鉴价值,也有助于提高中非合作效率。

一、撒南非洲的就业特征

受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的影响,撒南非洲的就业状况呈现出鲜明的区域性特征。除失业问题之外,该地区还存在着较为庞大的就业不足群体在非正规就业领域寻求生计,其中青年和女性尤甚。

(一)整体失业率相对较低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撒南非洲的失业率曲线与世界曲线总体来说较为一致。1991年至2020年期间,撒南非洲失业率总体上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8年后呈逐步下降趋势。然而,该数据却无法全面准确地反应撒南非洲的就业现状,其原因有二。

一是失业率无法全面准确地体现失业人口数量。2013年的第19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强调,只有同时满足没有工作、拥有工作的能力以及正在积极求职这三个要素的人,才会被统计为失业人员。由于撒南非洲教育体制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脱节及求职渠道的限制,相当一部分人或缺乏工作需要的竞争力,或没有积极寻找工作岗位。因此他们虽然没有工作,但均未被统计在失业率之内。

二是失业率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就业质量。虽然失业率是就业领域重要的考量因素,但由于其涉及的群体非常明确,因此失业数据并不适用于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或者尚处于劳动力市场之外的劳动者。拥有工作并不能反映工作的质量、时长、薪酬水平、劳动力权益保障等就业状况。换言之,较低的失业率既不等同于经济状况良好,也不能说明就业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同时,暂时被排除在劳动力市场之外的人是否有重新工作的打算?他们是否拥有工作的能力但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灰心并选择放弃?失业数据无法回答上述问题。因此,全面把握就业现状尚需其他衡量指标。

(二)“就业不足”现象严重

“就业不足”包括失业、工作时长不够及潜在劳动力三种情况。工作时长不够特指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虽然有意愿和能力去承担更多的工作,但是雇佣单位无法满足这种意愿的情况。潜在劳动力包括虽有工作能力但无求职意愿,以及虽有工作意愿但未能就业这两个群体。

撒南非洲“就业不足”现象主要表现为工作时长不够。2015年加纳近三分之一的就业者认为自己处于“工作时长不够”状态,喀麦隆持这种观点的就业者比例则高达75.8%①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 Trends 2016”,https://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africa/---roabidjan/documents/genericdocument/wcms_444480.pdf,2021年5月20日访问。。工作时长不够的现象在农业人口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该地区六个低收入国家为期12个月的跟踪调查显示,该六国农民平均年工作量为500至1 000个小时,而同地区其他领域的工作者平均年工作量则超过2 000个小时②Louis F.et al.,“Youth Employ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Challenges,Constraints and Opportunities”,2016,p.10.。其次,撒南非洲还存在一定的主动选择失业的群体,即潜在劳动力群体。由于对工作岗位要求较高,当缺乏心仪的工作时,他们宁愿选择暂时性地放弃就业。

撒南非洲较低的失业率背后隐藏着较为严重的“就业不足”现象。撒南非洲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整体生活水平较为低下,大多数人既缺乏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也缺乏家人接济和社会援助,长时间的失业会危及他们的生存。因此,当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时,他们为了生存往往会选择“屈就”,进而转变为“就业不足”群体。受限的工作时长和过低的薪酬导致大多数贫困人口无法通过工作脱贫。

(三)非正规就业居主导

国际劳动组织将就业分为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正规就业是指根据签订的劳动合同,在较为正规的单位从事较为稳定的工作,并且有稳定工资收入的就业方式;非正规就业分为有工资但既没有社保也没有带薪年假或病假、公司员工数量少于五人、在尚未登记的公司工作、无固定工资以及为家里工作等情况。满足上述任何一种情况,该劳动者即被视为非正规就业人员。非正规就业对撒南非洲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该地区50%~80%的国内生产总值,60%~80%的就业机会以及90%的新岗位都来自非正规领域。近年来,多个撒南非洲国家,如卢旺达、塞拉利昂的非正规就业率均高于90%③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Facing the Growing Unemployment Challenges in Africa”,https://www.ilo.org/africa/media-centre/pr/WCMS_444474/lang--en/index.htm,2021年5月20日访问。。

非正规就业是撒南非洲“就业不足”群体最集中的领域,对当地就业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非正规就业市场中,劳动者和雇佣单位之间通常没有正规合同,雇佣关系不受法律保护,劳动者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和政府福利,工作环境较差、收入不稳定。大多数劳动者的工作地点为农场或者很小的家族公司,工作岗位技术含量低。撒南非洲高技能人才岗位比例仅为6%,远低于全球水平(24%)④智宇琛:《撒哈拉以南非洲就业与教育培训的挑战》,《中国投资》2017年第18期,第98页。。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只能从事清洁工、卖电话卡、打零工等低端工作。当求职者为了满足温饱需求而急需经济收入时,他们往往被迫大幅降低社会保障、工作内容、工资收入等方面诉求,通过非正规就业来解燃眉之急。

(四)青年与女性就业形势尤为严峻

世界青年失业率自1994年后长期高于非洲青年失业率,且差距从2008年起逐渐拉大。然而这并不意味非洲青年就业现状好于世界水平。实际上,撒南非洲的青年与女性面临着更为困难的就业问题。

就青年(15~24岁)而言,由于缺乏应有的教育培训和必要的职业素养,他们失业的频率为成年人(24岁以上)的两倍以上⑤Kingsley I.,“Africa's Jobless Youth Cast a Shadow Over Economic Growth.Africa Renewal”,https://www.un.org/africarenewal/magazine/special-edi⁃tion-youth-2017/africas-jobless-y outh-cast-shadow-over-economic-growth,2021年5月20日访问。,大量青年既没有参与工作也没有接受任何教育或者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上无任何归属;就女性而言,她们没有工作的比例为53%,高出平均比例48%,高出男性10%①John A.,“Characteristics and Macroeconomic Determinant of Youth Employment”,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Vol.25,No.2,2013,p.112.,且工资收入普遍低于男性。

青年与女性就业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大量的青年闲置劳动力会对社会发展及政局稳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大量没有工作的女性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甚至影响后代的健康成长,这大大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囿于撒南非洲青年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及幅度,上述问题并没有明显缓解的迹象。非洲发展银行预测,撒南非洲每年需要平均创造1 80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才可以在2035年前将所有劳动力都纳入到经济活动中去②Wilton P.,“Boosting Youth Employ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Creating Opportunities and Building Skills”(2018年7月11日发布),https://www.wiltonpark.org.uk/event/wp1609/,2021年5月20日访问。。可见,解决撒南非洲的青年与女性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

二、撒南非洲就业状况的成因

撒南非洲上述就业状况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就业岗位的紧缺,增速过快的年轻人口加大了就业压力,而教育体制和社会观念则制约了劳动力的自我提升,战乱和腐败更是恶化了就业环境。

(一)过早去工业化

撒南非洲存在着明显的过早去工业化现象,集中表现为: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在远未达到西方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峰值前即已开始下降。该现象源于多种因素:(1)经济全球化下的竞争压力。撒南非洲的工业化起步晚,技术含量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多数国家处于入超状态,工业发展举步维艰。(2)自然资源开发的诱导。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某些政府可以依靠“卖资源”过日子,导致工业发展的空间被挤占、发展工业的内在动力被削弱。(3)国际投资的产业选择。国际投资往往将投资少、收效快的非工业化领域作为投资重点,迫使撒南非洲国家被动式地去工业化。

过早去工业化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制造业发展相对落后,导致就业岗位、现代化水平并未随着经济发展而相应增加,给撒南非洲就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③高寿华:《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第39页。。该现象一方面形成了新增就业岗位不能满足新增人口就业需求的矛盾,另一方面导致了现有就业质量和人们对“好”的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年轻人口增长过快

撒南非洲人口基数较大且增速快。2019年该地区的人口总数比1960年增加了5.5倍。人们预测,撒南非洲人口的高速增长将会至少持续到2050年。这一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包括政府缺乏长远规划和整体调控、卫生条件的改善、卫生意识的增强、婴幼儿死亡率的大幅降低、人们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已婚夫妇缺乏必要的避孕意识、婚育青年人口基数人口较大等等。

撒南非洲人口的年轻特征也非常鲜明。2016年,撒南非洲的人口平均年龄为18岁,且其年龄结构从1960年起就没有发生过明显变化④Agnès C.,Maëlan G.,“Dynamiques de Croissance et de Population en Afrique Sub-saharienne”,Panorama du CEPII,2014,p.10.。而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生育率自1970年后快速下降,非洲和其他区域的平均年龄差也因此逐渐拉大。撒南非洲青年人口不仅数量多,占世界青年人口比例高,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年轻人口的过快增长,不仅给该地区的消除贫困、改善教育、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对就业岗位数量的增加和就业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撒南非洲教育发展缓慢且与现实需求相脱节,是制约撒南非洲就业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就业机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而高素质的劳动者离不开必要的教育培训。撒南非洲的教育发展问题集中体现为“双低”现象:

第一,普及率低。整体上看,撒南非洲文盲率较高,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群中绝大多数仅具有小学学历。该地区文盲率最高的国家基本上分布在西非区域,包括尼日利亚、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塞内加尔、贝宁以及科特迪瓦等。达到工作年龄的人口中,有61%从来都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只有18%接受过小学教育,18%接受过中学教育,3%接受过高等教育⑤Agnès C.,Maëlan G.,“Dynamiques de Croissance et de Population en Afrique Sub-saharienne”,Panorama du CEPII,2014,p.13.。

第二,质量低。虽然撒南非洲的文盲率持续下降,但是教育质量总体上相对偏低。主要表现为偏重于认知技能的培训,而忽视职业道德、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等非认知技能的培训。许多青年缺乏雇主需要的技能,多数青年认为自身素质低于工作要求且教育程度过低。加纳和肯尼亚52.3%和65.5%的受访者坦承,自身能力无法完全胜任其工作①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Skills and Jobs Mismatches in Low and Middle I ncome Countries”,2019,p.65.。

(四)传统观念的桎梏

传统习俗和早婚现象加大了女性的就业压力。一些女性在自我成长和家庭责任之间往往难以取舍,有时甚至根本没有选择机会。据统计,世界上早婚现象最严重的国家绝大多数位于撒南非洲,且55%的女性结婚年龄小于18岁:未成年少女的平均婚龄为15岁,成年女性则为20岁②Efevbera,Y.et al.,“Girl Child Marriage,Socioeconomic Status,and Undernutrition:Evidence from 35 Countries in Sub-Saharan Africa”,BMC Med 17,2019,p.55.,均普遍较早。脱贫需求是早婚的主要动因。一个家庭有时可以通过一个女孩的彩礼解决一家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温饱问题,这导致很多女性及其家人会选择通过结婚来改善家庭的生活质量。但早婚也同时意味着年轻女性受教育、就业等多项权利的丧失。

传统习俗还制约着婚后女性的就业选择。绝大多数已婚女性只能从事无薪的家务劳动,无法继续学习或工作。生育后的女性如果“有幸”可以工作,也需要将工作时间降低到最短,或者只能从事时间灵活机动的工作。在求职或工作期间,女性由于肩负育儿及赡养老人的责任,在高质量的就业机会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就业单位通常会更向男性倾斜。家庭和就业之间的矛盾迫使女性从正规就业渐渐转向非正规就业。

(五)政府管理效率不足

腐败是消除贫困、促进就业的重要阻碍。中央及地方政府若治理不当会对就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高度腐败的环境会导致投资者在决定投资或者创造就业岗位时更谨慎,这加大了经济活动的成本。而撒南非洲的清廉指数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落后地位。在经济发展中,腐败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发动机中的沙子,而不是油。腐败对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维的。

首先,腐败会造成大量资源流失,加深贫困,影响工业化进程,制约新的就业岗位,特别是高质量岗位的形成。其次,腐败还会导致就业环境的恶化,导致劳动者对政府灰心,从而放弃求职,就业不足群体从而进一步扩大。最后,腐败更会削弱就业质量。撒南非洲的公司规模总体上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小,很多公司甚至不希望其发展规模扩大,以避免缴纳高额的税收或被迫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贿赂。

三、撒南非洲就业问题的解决路径

撒南非洲要实现包容性增长,使广大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就必须以解决就业问题为抓手,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控制人口增长,完善社会保障及政府管理,改进教育体制,实现经济社会良性持久发展。

(一)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就业供给侧改革

合理的经济结构是解决就业问题、改善就业质量的经济基础。优化撒南非洲的经济结构,必须做好如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由于农业资源正日益减少(如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等)、农业人口规模正不断扩大,农业及相关产业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撒南政府应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通过加强基础研发、技术引进、教育培训、资金支持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率,完善土地政策、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经济,充分发挥农业在提升就业质量中的重要功能。

第二,着力发展制造业。制造业历来是“扶梯产业”,在吸收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数量、快速吸收和转化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具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相对优势。因此,撒南非洲应大力发展制造业,促进制造业提质升级,从而既为提升社会整体生产率、减低人民生活成本,提供长久而稳固的基础性保障;又为增加岗位供给、改善就业质量、提高工资收入,提供实质性保障。

第三,加强国际投资管控。撒南非洲国家既要对国际投资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更为完善的管理、更为有力的监控,以吸引投资、打击腐败;又要加强对国际投资的引导,牢固确立改善经济结构与就业状况的国际投资目标,鼓励和支持国际援助资金优先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工业制造和商业贸易等领域。

(二)控制人口增长,推进劳动力供给侧改革

撒南非洲的人口红利总体上一直呈下降趋势。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抚养比相对较低,具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条件。而撒南非洲儿童基数较大,因此达到和保证人口红利的当务之急是降低抚养比。东亚国家之所以快速发展,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迅速降低了抚养比。降低生育率是降低抚养比的主要手段。撒南非洲的生育率目前为每名女性五个孩子,该数据到2030年也仅会小幅度减少到3.5-4①Gordon B.,Themrise K.,“Youth Employ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Taking Stock of the Evidence and Knowledge Gaps”,2015,p.6.,而该指标远远无法满足实现人口红利的要求。可见,撒南非洲通过降低生育率来实现人口红利,任务较为艰巨。

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尚未成功,社会保障尚不完善以及传统社会规则的约束(如早婚和一夫多妻)等,撒南非洲生育率下降速度较慢,而目前最可行的措施就是提高妇女生育年龄并推广避孕措施。以肯尼亚为例,虽然其生育率逐渐降低,但仍无法起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其主要原因就是过早生育的女性比重较大。过早生育带来的是女性较低的受教育率以及更多的新增人口。撒南非洲避孕措施的缺失也较为严重,大量女性并没有必要的避孕工具。因此,推广避孕措施是撒南非洲降低生育率、改善女性生存状况、提高人口质量的当务之急。

(三)提升管理效率,发挥政府主体功能

撒南非洲一些国家存在的政府人员贪污腐败、服务意识和能力差以及不作为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就业问题的解决。因此,撒南非洲国家必须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在解决问题中的不可替代的主体功能。

完善正规就业。建立健全的反腐倡廉机制,加大反腐败力度,坚决打击对企业的吃拿卡要行为,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做大做强就业岗位“存量”;有计划地引导国际投资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业提供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与配套服务;制订和完善就业法律法规,增强用人单位和就业者的法律意识;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强市场信息功能发布;建立和完善多种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

加强对劳动者的保障保护。采取发放困难救助金、教育援助、帮助就业创业等措施,重点帮扶低收入的贫困家庭,助力他们早日脱贫,提升抗风险能力;采取鼓励自主创业、针对性培训、消除就业歧视、专门性就业服务等措施,重点保护就业压力较大的青年和女性群体;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监督企业认真落实、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重点保护农业从业者、自雇工、家庭工、微型企业员工等群体的合法权益;完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带薪年假等方面的社会保障。

(四)改善教育体制,全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教育是影响就业、更新观念的关键手段。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通过正规渠道解决就业问题,工作的质量和报酬也就越高。撒南非洲贫困家庭的青少年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大多数难以顺利地完成学业,且辍学后需要通过非正规就业从事不稳定工作、领取较低劳动报酬,进而形成了贫穷在代际之间的恶性循环。而女性青年由于观念落后,而大多选择早婚,过早中断学业,进入家庭生活,以至于缺乏就业应有的能力素质,只能选择牺牲自己的事业。

学校教育是培养青年就业能力的关键阶段。撒南政府应着力构建科学、公正、完善的教育体制,继续加大基础教育普及力度,科学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发展规划,系统优化有利于解决青年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社会、企业、雇主要求之间的矛盾的课程设置,加强针对性职业技术培训,将快速增加的青年群体有效转变为高素质劳动力,保证人口红利,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②丁凯,张锐,张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江淮论坛》2019年第1期,第188页。。

帮助青年更新观念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撒南政府应将引导青年尤其是女性青年树立与时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婚恋观、生育观,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帮助他们摆脱传统落后观点的束缚,确立自主、创新、独立、奋斗等新时代精神,正确处理学习与爱情、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育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女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四、撒南非洲就业问题对中非合作的启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人类社会正在发生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国际秩序正在发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变化,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中非建立友好关系多年来,双方合作不断加深拓展。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重在援助非洲的民族解放事业;而20世纪80年代后,中非合作的重点逐渐转向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等领域。新时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深入人心,中非合作进一步加强。撒南非洲就业问题启示我们:加强中非合作大有可为,中国应重点利用自身的先进发展理念、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完善的工业体系、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人力资本等方面优势,助力非洲早日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就业问题。

(一)分享先进发展理念,助力非洲实现包容性增长

发展理念是对发展问题的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长远性的思考,关乎着发展的方向、路径、着力点、成效乃至成败。实践证明,那些在发展理念上能够与时俱进的国家,往往能在残酷的发展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发展竞争就是理念之争,谁能在理念上先人一步,谁就能在发展竞争中占据主动。中国提出的五大新发展理念,科学把握了世界大势,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既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又创造性地汲取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成功实现了发展理念上的自我超越,必将使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取得发展的优势①廖奕:《法治中国道路的价值逻辑问题》,《法治研究》2019年第4期,第125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证明了五大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性与价值。而与此同时,照抓西方“药方”进行改革的多数国家在实践中纷纷失败。很多非洲国家,与中国一样同属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经历,这些国家经济落后、历经动荡、渴望走上一条持续稳定发展之路,因此,中国先进的发展理念对非洲更具有借鉴价值。中非合作过程中,中国可以帮助非洲国家加强发展顶层设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策略,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

(二)帮扶发展制造业,助力非洲夯实解决就业问题的坚实基础

虽然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令人瞩目,但非洲大陆55个经济体中,尚无一个国家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基础仍较为薄弱,制造业也较为落后,并由此带来优质就业岗位严重不足等问题②李智彪:《非洲工业化战略与中非工业化合作战略思考》,《西亚非洲》2016年第5期,第108页。。与非洲相比,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有着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发展水平位居世界第一,工业门类在世界上最为齐全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现代工业体系》(2019年9月22日发布),http://www.gov.cn/xinwen/2019-09/22/con⁃tent_5432064.htm,2021年5月21日访问。;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高科技产业世界领先,智能制造发展迅速,数字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④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2021年4月29日发布),http://www.cac.gov.cn/2021-04/29/c_1621275347055808.htm,2021年5月21日访问。。

2021年非洲自贸区协议的正式生效给中非合作带来新的契机。中国应以改善非洲就业状况为目标,以帮扶非洲发展制造业为抓手,着力改善非洲制造业结构、提升非洲制造业发展水平,优化非洲产业结构、促进非洲产业转型升级,优先帮扶非洲发展解决就业问题急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包容性增长,夯实非洲解决贫困、就业问题的坚实基础。非洲国家的全面发展也将进一步助力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三)加强治国理政交流,助力非洲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目前,多数非洲国家的治理能力仍然较弱,不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腐败问题,局部地区还持续被不同形式的暴力行为困扰,部分国家甚至无法处理政府与军队的关系。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是非洲实现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⑤陈文权,王金炳:《制度治党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作用与路径探讨》,《中国治理评论》2019年第1期,第112页。。

历史上的中国,也曾腐败丛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始终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独立自主地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各方面制度,不断推进党和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⑥涂小雨:《中国社会治理逻辑转型:主体分化与多元共治》,《中国治理评论》2019年第1期,第58页。,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⑦高铭暄,曹波:《新中国刑事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致敬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法治研究》2019年第6期,第76页。。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使命,使得中非理应守望相助,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实现中非共同繁荣稳定。中国的制度建设、执政党建设、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治国理政经验,对非洲国家完善执政思维、更新执政理念、健全体制机制、优化政策服务等,均具有非常有益的启发价值①张耀军:《对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几点浅见——兼论中华文化“一带一路”传播的可及性》,《江淮论坛》2020年第1期,第145页。。

(四)加强教育合作,助力非洲提高劳动者素质

非洲国家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非教育合作在培训内容、教育阶段及合作方式上实现了全方位的拓展,包括多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或研修班、互派留学生以及设立孔子学院等。然而,撒南非洲劳动力的工作水平并未体现出明显的进步,非洲劳动力素质及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匹配度仍然较低。作为中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减少贫困和促进就业的关键。

中国已建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5 000多万名毕业生②梁克东:《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理念与路径》,《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6期,第69-70页。,而非洲的职业教育体系却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对此,中国政府、院校和企业三方可通过援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派遣技术专家、提供实习机会、来华走访考察等方式,将职业技术教育与援建项目、汉语教学、文化推广等领域有机结合,拓展新的合作项目,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路径,以提高该类合作项目的效率③孙珂,沈伟其:《“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第99页。。中国应坚持以非洲产业转型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提高当地师资水平以带动学员能力的提升,努力实现由“输血援助”向“造血援助”的转型,以中国之所长得非洲之所需。

猜你喜欢
非洲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An Uncommon Trip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非洲鼓,打起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