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天文
葡萄幼果期和着色期能否科学施肥用药,对当年果实品质具有极大的影响。结合生产经验,笔者总结了葡萄幼果期和着色期不宜使用的药肥,供广大生产者参考。
幼果期是否能够科学用药用肥,对调控树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保证后期果实正常膨大,以及果实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1.1 幼果期不宜使用的肥料
1)过量的磷肥。磷肥施用过量,会导致葡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过多的磷素营养,促使葡萄呼吸作用增强,干物质消耗增加,造成叶片、果粒提前成熟,果粒小,幼果难以膨大。
2)氯基复合肥。部分种植户不看复合肥配比,连年使用价格低、氯含量较高的复合肥,使葡萄新梢生长期叶片枯萎,影响叶片光合效能,抑制果粒膨大。
3)尿素。幼果期施用尿素,会造成营养(茎叶)生长过剩,影响生殖(果实)生长,导致幼果大量脱落,产量降低。
4)基肥。幼果期不能施基肥,因为会伤根,削弱根系吸收能力,影响果粒膨大;而且基肥的肥效慢,前期不能满足果实和新梢生长需要,后期起效又会引起新梢副梢旺长,影响果实发育,还会引起枝条贪青徒长,新梢木质化程度差。如果需要补肥,可叶面喷施一些速效化肥和葡萄专用叶面肥。
1.2 幼果期不宜使用的农药
1)慎用三唑类药剂。苯醚甲环唑、腈菌唑对大多数葡萄幼果膨大影响较小,但对水晶、红玫瑰等品种有明显抑制作用。丙环唑、氟硅唑、己唑醇、 三唑酮等对幼果期葡萄膨大有较大抑制作用。因此,三唑类药剂幼果期须慎用,绝对不能超过使用剂量和次数,否则容易造成僵果。
2)植物生长调节剂。当前葡萄上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 GA3、CPPU、TDZ 等。种植户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果实膨大,但使用过程中盲目性较大,技术不过关,拉穗、膨果普遍浓度大,次数多,尤其是遇到温度不稳定时,过早使用膨果剂,会使幼果期果粒成为僵果。
3)有机硫或乳剂型杀虫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百菌清、溴菌清、代森锰锌或铜制剂。这些药剂用于幼果期,容易造成果面锈斑,严重时引起僵果。
着色期是决定葡萄品质产量的关键时期,是果实进入二次膨大的关键点,着色期如果用肥用药不合理,容易造成果穗着色不良、 品质低劣。
2.1 着色期不宜使用的肥料
1)硝酸钾、硝酸铵钙及硝态氮含量较高的复合肥、水溶肥。葡萄着色期使用硝酸钾、硝酸铵钙及硝态氮含量较高的复合肥、水溶肥,氮素就会储存在葡萄植株内,严重影响果粒着色,延迟葡萄着色时间,而且即使果实已着色,也会出现褪色“返青”现象。
2)氯化钾。葡萄对氯较为敏感,使用氯化钾后容易造成果实味苦、叶片边缘萎缩。
3)氮肥。着色期过多施用氮肥,会造成枝条徒长,枝叶郁闭,光照差,湿度大,枝条不能正常成熟,容易引发白粉病、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等病害,造成叶片提早脱落,果实味淡、含糖量低、着色不均匀,容易形成半红半绿的花脸果。着色期不使用含氮量高或促进氮吸收的肥料,氮肥过多不利于葡萄着色,不利于糖分积累。
着色期应按照高钾、中磷、低氮原则施肥,适时适量补充中微量元素肥(钙、硼、镁)。
4)海藻肥、腐殖酸及有色肥。不套袋葡萄在采收前20 天内叶面喷施上述肥料会造成果面污染,在采收前20 天之内不宜使用。
2.2 着色期不宜使用的农药
1)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此类药剂中的吡唑嘧菌酯、醚菌酯和嘧菌酯等,能促进氮的吸收,降低葡萄果实内乙烯的形成,延缓叶片老化,不利于果实着色。着色期只要喷1 次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延迟成熟时间8 天左右。
2)咪鲜胺。使用咪鲜胺后葡萄味涩,未套袋葡萄容易损失果粉,形成亮果,果实着色后不建议使用。
3)乳油、粉剂及溶解度不好的悬浮剂类药剂。乳油、粉剂及溶解度不好的悬浮剂类药剂,对果粉形成影响大,不套袋及套袋晚的葡萄使用后会造成果面污染。着色期尽量用溶解度好的水分散粒剂或质量好的水剂。
4)高残留杀虫剂。残留高的杀虫剂在高温期使用容易产生药害,影响葡萄浆果发育,尽量不用。如果要用,喷药时环境温度必须在25 ℃左右,尽量避开30 ℃以上高温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