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2021-11-30 08:49天津市静海区王口镇第二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20期
关键词:汉字传统思维

天津市静海区王口镇第二小学 刘 芳

任何一种文明都诞生于根系纵横的古老大地,发展于泱泱不绝的岁月长流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与发扬。对于我们来说,文化基础是国民教育的根基,国民教育又会决定所见、所感、所想之高度。因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课堂呈现、基于文化课堂的国民教育,是培育现代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振兴民族文化,体味、供养自身文化修养的必经之路。

2014年3月,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深远意义。这也是在教学中开展文化课堂思考的起点。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碎片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现有的学习方式,“偶然间的习得”满足了人类原始的探究欲望,知识成为食之无味的速成食品,长此以往,弊端显现。自媒体时代的碎片信息往往阐述的是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同样也不够严谨、全面。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情况下会降低人们的认知成本,其中,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碎片化的信息只会诉诸表面上的内容而不会呈现背后的原理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长期接受碎片信息,会极大地弱化人的思维方式,让人们的思考浮于表面,而不再具有深度。

当今的课堂呈现深深地受到学生的碎片化思维的冲击,自媒体时代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语言表达,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想法时急于求快,浮于表面,而不会去挖掘事物背后的真理以及对支撑其观点的文化进行溯源解构,也就是说,学生在表达方面没有了更加系统的、更具有文化底蕴的思维支撑。

一、文化课堂的内涵

文化课堂涵盖哪些内容,需要以什么作为依托?“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基于此,教学内容可靠拢传统文化中那些较为积极的、优秀的部分,例如,诗歌、文言文等文学表达。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了解”为核心,开展启蒙教育,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小学中年级阶段,以“启智”为核心,开展挖掘教育,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小学高年级阶段,以“受用”为核心,开展认知教育,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一脉相承而又步步衔接,文化课堂在实施中一一建构。

二、文化课堂的实施路径

(一)重视课程一体化建设,提倡浸润式引导

文化是民族血液的自然流淌、代代相传的民族印记,是我们沉睡在基因中的历史篆刻。传统文化是热情而深沉的,它浸润着我们的生活,引导着我们的感知实践。语文课堂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体现在经典导读中,在课堂中追源溯流可唤醒人类血液中被刻印的传统文化。例如,学生习字课上通过阐述汉字的原始意义来加强对字形以及传统文化的认同。

造字之初,汉字的构形以简单图画的方式将汉字的意义生动形象地表示出来。汉字是汉语的载体,语言交流体现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汉字构形会以生活化的需要而被创造出来,造字时代人们的社会制度、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会一一以汉字的形式被描述。部编版一年级《日月水火》的教学中,学生要认识“日”“田”“禾”“火”四个字,在教学时,运用图片对比,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汉字与图形的关系,感受象形字形意结合的特点,从而拓展对甲骨文的认知与了解,当学生了解到象形文字的概念时又会指导之后的学习,这样就对汉字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另外,在识字教学“男”时,也可取《说文解字》对这个字的阐述。《说文解字·卷三》中对“男”的解释是这样的:“丈夫也。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这也体现古代农业社会特有的男耕女织的劳作分工现象。因此,汉字在传统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以生活为线索的大型历史结构文本。

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学生能抓住文化脉络顺流而上。例如,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日积月累《悯农》教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体现的是传统思想中悲天悯人的情怀。学生通常喜欢探求事物背后的种种现象,在品读完古诗后可以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散遐想,了解关于悲天悯人思想的构成,完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溯源,也将传统文化串联合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摆脱碎片化思维的“浅尝辄止”。

(二)注重社会文化引领,引导体验式学习

就传统文化课程而言,其内里的文化积淀穿越了千年的岁月,与当今的生活方式有不小的差距。当代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世界的角度造就了对传统文化理解的难度。基于此,引导学生进行社会性、实践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与传统文化有近距离的接触。《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强调学生的个人修养、爱国情怀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落脚点。

部编版一年级识字单元《画》一课中,有一幅经过装裱的水墨画,山水相对,鸟语花香,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在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们或欣赏或创作水墨画,以此为着力点的实践活动能加深孩子们与传统文化的连接,这样体验式学习也能唤醒学生最原始的审美情感,更新对“美”的概念的思考,也从不同角度理解“美”的意义。

部编版二年级《村居》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一首描绘春景春情的诗。在此诗的教学中,可以“春情游玩”为主题带领学生来一次踏青之旅,感受草长莺飞、感受微风拂柳,近距离体验春天洋溢的喜悦,体会诗这种题材短悍却不失包罗万象的文化特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故宫博物院》,着重介绍了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在本课教学中可以确立一次“寻访古迹,与历史同呼吸”的人文游学活动,组织学生探访故宫博物院,从而走进历史,初步了解故宫建筑的辉煌精美,进一步感知历史文化积淀,感受盛世风骨、盛世激流。知识的浸润、理性的思考,将书本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近距离地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

以实践引领科学教学思维,是追溯文化的一条必经之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化的追溯需要环境的构建,环境的构建也是实践的起点。

(三)倡导科学教学方法,建构教学思维

文化是抽象的,是遗世于现实之外的可感知的而不可视化的存在,文化包罗万象,是物质、精神、制度等多种形态的集合物。俯瞰千年,溯流源头,深不可测,顺流而下,又别有一番风景。文化课堂总体来说就是以可感之物诉不可感之情。如何科学性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把握文化脉络,构建科学的教学思维呢?构建文化课堂的实践是必须加以思考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文化剖析开来我们得到的就是感性和理性,理性是文字的呈现,感性是精神的迸发。文化的教学,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呈现出一种可感可观的形态。在课程教学中,时时构建整体教学思维,以科学的方法引领学生体会,是文化课堂的重中之重;以沉浸式的实践引导学生感知,是文化课堂的切中之切;以自身审美的提高抓住学生兴趣,是文化课堂的急中之急。

三、文化课堂构建的意义

世界千面,每一个时代带给人们的审美及观念都有着千差万别,文化在传承中累积,也在累积中传承。传统文化是一座用之不竭的宝库,人们要学会用美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更高的视角去平复生活中的苦难,收获人生的方向。慎思慎取,有效传承,文化课堂的构建可以提供给学生新的思考维度,不再受制于信息快速发展文章碎片化的时代对知识的简单解构。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成长特点的不同,精准地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以小见大,以大助小,拓展学生思辨的能力。

总体来说,文化课堂的构建是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思维,从精神文化层面去解构文化,这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挖掘与启发,更是对文化的追溯汲取。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积极的部分作为文化课堂构建的立足点,对于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意义非凡,也是抵御现代阅读、思考碎片化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

猜你喜欢
汉字传统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