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海曙区农机化发展水平的思考与对策

2021-11-30 07:59戴宏杰周国军吴笑嫣屠伟达
现代农机 2021年3期
关键词:海曙区农艺农业机械

戴宏杰,周国军,吴笑嫣,屠伟达

(宁波市海曙区渔业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管理服务站,315000,浙江宁波)

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海曙区在2016 年10 月宁波市区划调整后,总面积由29.5 km2增至595.5 km2,从单一的城市中心城区,扩展为集中心城区、郊区、山区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区,目前下辖9 个涉农镇乡(街道)。进一步提高海曙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于加快实现城乡融合,打造都市农业,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1 海曙区农业机械化现状

2019 年全区农机总原值约1.8 亿元,农机总动力13.76 万kW,比上年增长0.28%。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2%,其中水稻机耕、机收率皆为99.9%以上,机插率达64%。全区现有上道路拖拉机310 台、纯农田耕作拖拉机439 台、联合收割机201台、水稻插秧机225 台、无人植保机20 架、谷物烘干机216 台,粮食批次烘干能力达到3 710 t,谷物产地烘干机械化率90%以上,秸秆机械化处理率93.2%,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区域内现有农机维修网点5 家,农机专业合作社20 家(其中国家级农机示范专业合作社2 家,省级农机示范专业合作社7 家),宁波市区域性农机化综合服务中心3 个,农机作业服务公司6 家。

近几年,海曙区农机化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

一是农机装备结构得到优化。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引导作用。3 年共补贴各类机具654 台(套),共计投入购机资金3 590 万元,发放购置补贴资金1 350 余万元,其中中央资金807 万元、市级累加资金257 万元、区级配套资金287 万元。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农户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使农机配置进一步优化。

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得到提升。进一步加快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3 年来全区申报并成功创建了省级农机示范专业合作社5 家、市级农机示范合作社4 家,扶持新成立农机作业服务公司4 家,新建区域性农机化综合服务中心1 家,并对4 家农机合作社进行功能培育。同时积极组织跨区作业,每年组织农机手赴台州、江苏等地进行小麦、水稻收割,使农户增收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农机的使用效率。

三是农业“机器换人”进程加速推进。以示范创建为引领,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目前已成功创建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乡镇3 个、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5 个。同时加大农机科技推广项目实施力度,圆满完成市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和“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特别是“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 是全市首个关于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科技推广项目,解决了油菜生产的机械化栽植、收割环节的瓶颈问题。2019 年度更是成功创建了以水稻为主导产业的“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四是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取得硕果。2018 年度海曙区成功创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区,借助此次示范创建契机,新建了一批“平安农机”示范村、示范合作社、示范路,在此基础上,2020 年开展了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创建活动。同时积极提升安全生产硬件设备建设,新建海曙区农机检测中心、维修中心、办证中心,进一步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和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

2 存在问题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智能化。近年来,海曙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增长,但总体上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还存在产业、地区间机械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农艺与农机融合不充分,农机政策资金扶持和技术服务不到位,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2.1 产业、地区间机械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海曙区农业资源有限,人多地少,全区人均土地资源和可耕地面积少,而且山地、丘陵居多,平原少,特别西部山区、半山区连片土地少,田块碎小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作业;近些年虽然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蔺草、贝母等本地特色产业的主要生产环节仍处于无机可用的状态,农业机械种类不能满足各类农作物生产需求,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低;本地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不够大,缺少机械化研究投入的经济价值。

2.2 农机和农艺融合不充分

海曙区许多产业机械化率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农艺不适应农业机械的技术要求。农机、农艺的不融合,主要表现为:农业生物技术进步但不能满足机械作业的要求,栽培条件跟不上,栽培技术规程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农业精品化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机械化作业;许多当地特色产业缺少行业生产标准,农户多以传统方式进行种植,存在行间距小、垄高不一致等问题,机械化无法适应。

2.3 农机政策资金扶持和技术服务不到位

(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扶持,对于农民以及专业合作社而言,机械化发展势必需要大量资金去购买机械设备。当前也存在很多农业机械设备不配套的问题,导致不少设备无法充分发挥效用,对农业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制约。一些进口设备在机械效率和使用年限上明显优于国产设备,但政策性补贴跟不上,使得很多农户望而却步。

(2)设施农用地等配套政策缺乏,限制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机库房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存在机械设备无处停放的现象,设施农用地审批牵扯到多个部门,存在审批难、审批慢的情况。如部分专业合作社设施农用房紧缺,很多农机具只能露天停放,农机具日晒雨淋,大大降低了使用寿命。

(3)机械化的推广与应用要求农民必须具备机械的基本操作技能、维修保养技能等,才能确保机械设备真正应用于农业生产。但由于技术扶持方面衔接不当,农民即便购买了相应机械设备,也只能够进行简单操作,无法真正发挥农业机械在降低劳动强度、提升生产力方面的效用,久而久之会导致农民的购买意愿下滑。

(4)政府面向农机的公益性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各级财政对农机化公益性专项投入十分缺乏,在许多重大农机技术推广中往往只以宣传、个别示范为主,效果不尽如人意。基层农机部门还缺乏基本的工作条件,无法将适用机具与技术推广并普及到农民。使用农机的农户缺乏机械维护、保养知识,基层农机部门缺乏应有的培训。

2.4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海曙区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还较弱,与之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建设有待提高,与农民对农机服务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1)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较弱。目前,海曙区大多数农机专业户和服务组织规模较小,服务内容单一,作业范围有限,仅能提供机耕、机种、机收等比较初级的机械化服务,能提供机耕、机种、植保、机收、初加工“一条龙”服务的农机户或服务组织屈指可数。

(2)面向农机户的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育缓慢,服务能力不强。农机销售、维修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服务网点少、设备简陋,在机械维修、配件供给、售后培训、信息反馈等方面服务能力弱,无法满足广大农机手的需求,尤其在跨区作业中服务能力的“短板”表现得更突出。

2.5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智慧农业的发展对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队伍和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但是,目前农业从业人员人口老龄化严重、受教育水平低,现在从事农业劳动者基本都是50 后、60 后,70 后占比少,缺乏具有创新意识的年轻力量。基层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人员很少有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且高校中开设农机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少,大多数从业人员通过工作实践和不断自学的方式来积累相关知识,知识结构单一。如海曙区在数字农业项目实施过程中,缺少既懂农机、又懂农技、更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

3 主要措施及建议

3.1 产业转型升级,扩大经营规模

要想发展智慧农业,让农业机械化大规模、大范围地在农村推广与应用,必须扩大种植基地规模,从而更适合机械设备的使用,为机械化发展提供更完善的基础条件。

(1)根据当地农业种植状况及经济发展状况,发挥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广大种植户看到机械化的优势并产生购买及应用意愿,让农民了解机械化在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降低劳作强度、在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情况下短时期内促进种植收益增长等方面的作用。

(2)引导农民提高对土地流转的认识,通过平整土地、打通户与户间的土地隔界等方式,适度扩大专业农场经营规模。制定引导鼓励政策,加大贷款贴息力度,扶持专业农场购置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的生产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规范农机合作组织发展,推动农业标准化和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整合农户现有农业机械的基础上合理购买新机具,集中资金购买高效实用的先进机具,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抢抓农时,增产增收,解决农机作业市场供需矛盾。深化农机合作社自身发展,优化区域性农机资源,实施打造品牌战略,带动其他产业多元化快速发展,形成强大的“农机效应”。

(3)扩大当地特色产业经营规模,以规模化带动农业机械研究投入。海曙区现有浙贝母、八戒西瓜、蔺草、清沅芋艿、茶叶、雷笋、贝母地雪菜等特色产业,应牢牢抓住特色产业优势,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将海曙特色产业留在海曙,成为海曙农业的名片。利用名片效应不断形成规模化种植模式,吸引农业机械科研机构的投入。

3.2 促进农机农艺相融合

坚持农机农艺相融合,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是攻克薄弱环节机械化难题的重要举措。

(1)加强先进农机具的技术研发工作,促进新专利技术的市场转化。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步伐,重点是紧盯薄弱环节和空白领域,增强科技创新供给,加快改变不同程度存在的“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用”局面。鼓励农机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机技术、设备,培育新型农机生产企业,扶持农户自主研发实用农业机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农机自主研发能力,逐步丰富农业机械的配套农机具种类,开发出适应性强、价格合理的农机产品,改变在特色产业直接引进农机“水土不服”的现象,如浙贝母的种植、采收机械化,蔺草打包、收割机械化等。

(2)建立各级农机与农艺融合机制,形成农机与农艺科技人员技术研讨和交流平台,并将机械适应性作为育种和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发挥国家和地方科研投入项目的导向作用,重点扶持现阶段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重大课题,激励和支持农机与农艺科技人员合作研究,推进农机与农艺技术一体化进程。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是加快推进品种、栽培、机械集成配套和生产全过程各环节机械化技术配套,建成一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本地农技和农机部门也要相互配合,优化当地作物的农艺技术,以适应现有农业机械的作业,引进相配套的农业机械。

3.3 加强对农机的政策补贴与技术支持

(1)积极争取国家、市各种惠农补贴资金,增大农机购置优惠政策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地区和时节的实际情况,细化农机扶持项目类别,有针对性地鼓励农民购置较为适宜的农机具。农机购置补贴可以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热情,但对于新型农机具的功能农民还需眼见为实,否则不敢购买和使用。通过召开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现场会,为农机服务组织、专业农场、潜在购机户等群众搭建信息沟通、技术交流和产品推广的平台,扩大示范辐射面,解决农民“看机难、选型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大力建设新型农业机械项目示范区,提升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填补农业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的空白,发挥示范区的展示引导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2)完善农业机械维修和培训等售后服务体系。将农机售后服务作为农机企业资信评估标准,与农机企业诚信“黑名单”制度相结合,鼓励农机企业扩大售后服务范围。在农民购机后,及时安排企业对农民进行新型机械操作技术及安全培训,让农民尽快掌握并应用。

(3)强化对农机人员的培训。应加强多层次、较长时间的培训,提高农机人员的技术水平,培养一大批既精通农机操作技术、维修技术,又掌握农艺栽培技术的新型农机手,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

3.4 推动薄弱地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扶持建立本地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以扶持本地农机大户与农机合作社为抓手,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以此提升机械化水平。此外,支持、引导制造商加大对小型农机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力争推出一批经济适用、作业效率高的小型农业机械,满足农民的需求。

(2)出台财政政策。对经营较好、服务能力较强的农机大户与农机合作社给予奖励,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分配中,重点向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制定金融扶持政策,以政府担保、贴息贷款等形式解决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机融资问题。

3.5 加强专业培训与人才引进双管齐下

实际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人员配备,而具有专业知识的推广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农民能够接受先进技术,并运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因此,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要具备良好的素质。组织培训是提升相关人员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对实际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让工作人员及时掌握农业机械化技术,学习他人先进经验,拓宽视野,具备良好的素质。同时,还要注重高层次人员的引进,制定相关的人才引进扶持政策,提升基层工作部门的整体工作水平,促进海曙农业向智慧化发展。另外,更需要注重培养本地农户的自主创新意识,农户是最了解日常生产中机械化需求的,以需求带动自主创新,能够从根本上满足机械化需求,农业部门可以帮助农户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智慧农业的发展中来。

猜你喜欢
海曙区农艺农业机械
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6个引进油棕品种农艺性状评价
基层农艺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强化方法与实践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基层农艺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强化途径分析
关于农业机械维修和保养的思考
浅谈农业机械的维修与保养
甜甜的可乐
农业机械的保养与维修分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