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耕地宜机化探索与实践
——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

2021-11-30 07:59
现代农机 2021年3期
关键词:黔江区机械化农机

田 富

(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409003,重庆黔江)

随着国际环境复杂多变,2020 年5 月1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国家是有着14 亿人口的大国,国内大循环基础在于农业保障性供给,农业现代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和要求。各地特别是丘陵山区需不断探索提高农业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方法,而土地宜机化改造就是其中关键一环。

1 山地宜机化改造的现实意义

土地宜机化改造是指将大小不一、高低不平、分散零碎的地块通过整理,改造成适合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耕作、播种、管护、收割的标准化地块,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综合利用率。[1]土地宜机化改造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改变传统小农耕作方式、破解自然条件束缚的现实需要。武陵山区原是中国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山脉纵横,山高坡陡,用地条件较差。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各地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土地宜机化改造在转变生产方式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渝东南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土地宜机化改造仍然是解决山地路难修、大型机具难进、产业规模上不来的首要措施。

二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缺失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的现实需要。内地山区劳动力向沿海地区流动已经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现在农村面临着老人种不动地、年轻人不会种地的尴尬境地,农村土地撂荒成为一种常态。[2]解决土地撂荒和农村妇女、老人耕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就需要把撂荒地在内的零散零碎地块按照路成网、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进行宜机化改造,建成便于机械化耕作的高标准示范基地,能极大提升土地产出效率。

三是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现实需要。2020 年12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乡村要发展、实现振兴,必须推进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必须着眼于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使山区分散零碎地块变得相对集中,这也是实现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的迫切需要。

2 黔江区山地宜机化改造基本现状

2.1 黔江区土地资源概况

黔江区属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南西段鄂西渝东褶皱带,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武陵山区腹地,山脉河流走向近似平行,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呈“六岭五槽”地貌,平坝星落其间。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90%,区内山脉条状明显,切割深;西北部以浅切割中山和低山为主,无明显条状带。山顶标高海拔在700~900 m,属中、低山地形。海拔1 000 m 以上的山脉有17 条,是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黔江区海拔1 400 m 以上的地区占幅员面积的4%左右,1 000~1 400 m 的地区占17.2%,700~1 000 m 的地区占60%,700 m 以下的地区占20%。丘陵面积小,主要分布在阿蓬江两岸以及G319 沿线,北纬30°左右,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正阳丘陵是最大的丘陵(65.75 km2);平坝海拔低,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土壤肥沃,是水稻、油菜、小麦、蚕桑、柑橘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马喇湖平坝是最大的平坝(海拔804 m,面积4.62 km2)。

2.2 黔江区土地宜机化改造开展情况

目前,黔江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基本成熟,烤烟、蚕桑、猕猴桃、茶叶、李子等特色产业重点和薄弱环节机械化全面普及,设施农业装备、生产和运行水平明显得到提高。主要采取以下推进模式。

一是提升农机装备水平。黔江区不断加快“机械换人”步伐,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仅2019 年就推广农机购置补贴机具1 000 余台(套)。同时,抓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管重要环节机械化普及,促进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实施机耕面积6.4 万hm2,机收面积0.9 万hm2,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42%。

二是大规模开展土地农综整治。综合协调抓好坡地农用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宅基地复垦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等。积极争取市级、区级农村土地整治专项资金,落实土地整理项目,2019年落实土地项目16 个,共计实施规模为2 034.789 3 hm2,共计新增耕地270.480 3 hm2。

三是抓好改造试验基地建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2019 年新签约重大农业项目3个,签约金额2.4 亿元。加快推进农业项目建设,完工2019 年度大宗油料基地项目,新增高标准农田493.3 hm2,建成村社便道220 km,累计完成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入库项目23 个,入库投资24.05 亿元,完成投资20.21 亿元。

四是抓好宜机化新品种试验示范。开展农作物品种田间性状跟踪调查,对田间出苗、中期长势、成熟期综合性状进行跟踪调查,圆满完成国家(武陵山区、西南片区)及重庆市安排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区试、预试、生产试验共9 个组别100 个新品种试验示范,试验基地2.67 hm2。完成全国种子管理综合业务平台155 个玉米和水稻品种网络备案审核。

五是因地制宜探寻宜机化改造模式。根据试验基地的反复探索和试验,分四类地形进行宜机化改造。缓坡化改造方式:对坡度在10°以下的耕地通过去坎填沟实现缓坡化改造,来推进大中型农机具作业。地(田)块相连方式:在分割地块中,通过搭梯、消坎、填沟等措施,实现地(田)块连通,提高机械作业效率。水平长田改造方式:对高度差60 cm 以下的零散地块实行水平条田化改造,水平长度不少于50 m,能长则尽量长,改造单元大于0.33 hm2,推行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作业。[3]梯台式改造方式:主要是推行水平梯台和斜线式梯台,把原本坡度较大、形状不一、地块散乱的耕地或荒地改造成顺直的水平梯台和斜线式梯台,各个梯台之间保持连通,以实现大中型农机具的作业及转移。

3 黔江区山地宜机化改造的痛点

3.1 土地资源不理想,推进难度大

黔江耕地普遍存在地块小、零星分散、坡度大、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2/3 的乡镇均存在土地贫瘠、山高坡陡等问题,耕地多以鸡窝地、巴掌田为主。土地资源大调查资料显示:渝东南15°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67.1%;25°以上不宜耕作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40.7%;人均耕地面积为0.07 hm2,每个农户耕地分散在3 处以上的占60%,户均耕地规模不足0.33 hm2;单块耕地面积在0.067 hm2以下的占85%以上;耕地无生产便道,公路沿线以外的地方农机具难以通达。很多农民没有使用农业机械的原因中,土地条件不适宜机械化占比达80.03%。由于自然条件(土地)的束缚,农机作业、转移、运输等受到极大限制,更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来提高效率与效益。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农民不得不采用人工作业或小型农机作业,生产成本高,作业效率低。在土地条件更差一些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没人种田”的情况,土地撂荒严重。

3.2 劳动力大量外流,存在用工荒

近年来,黔江区农村农民的主要收入基本依托外出务工,老百姓已经形成这种定势,而农业产业基本是部分乡镇点上开花,面上缺乏支柱产业。大部分的行政村仅有户籍人口的50%左右在家,而且基本是老人、妇女、小孩,这样的人员结构严重制约种植业的正常生产及发展壮大。而老者缺力、少者无力,势必会造成人力流失、有效耕地低效甚至荒废等,产业不能发展壮大。

3.3 产业效益不明显,老百姓积极性受挫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农业产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更加生态化、高品质化。这就会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不断增高,需要农业生产、管理、采收等更加智能化和可控化。大部分地方产业动员发展起来后,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农机农具普及率低、使用率低、使用热情不高、推广力度不够,不能降低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加之不可预估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导致产业不兴旺、农业产业收益不明显,老百姓积极性受挫,撂荒地越来越多。农民观念进入误区,认为购买农机就是成本投入,对于一次性投入、多年受益理解不够。

4 黔江山地宜机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2019 年,黔江区印发了《黔江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黔江府发〔2019〕33 号)的通知,明确了黔江区2020—2025 年的农业机械发展目标。要求到2020 年底,农机装备能力持续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薄弱环节“无机可用”问题基本解决,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2%。到2025 年,农机装备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先进新型农机装备得到充分利用,实现6 666.7 hm2高标准农田“宜机化”配套改造,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力争达到52%。在推进过程中,应当做到三个结合。

4.1 推动产业振兴与宜机化示范片建设相结合

一是循序渐进分类实施。山地宜机化改造是一个持续性的、长久性的工作,需要科学谋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分类实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地海拔、湿度、温差、土壤酸碱度等情况,根据当地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宜机化整治,根据种植业生长需求进行良性改造,以达到节省劳动力成本的目的。[4]

二是强化农机与农业品种相互融合。将适合机械化耕种的农作物品种进行充分论证、试验和推广。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快选育和推广适于机械化作业、轻简化栽培的品种,促使良种、良地、良法、良机相互配套,实现最优种植。

三是以主导产业为依托开展宜机化整治。各个村社的主导产业培育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在此基础上进行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可以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有机肥、循环农业的推广发展;还可探索主导产业混合种养模式,如稻油、稻鱼、稻虾共生模式,产业生产增收与休闲观光旅游双赢模式等。

4.2 推动农机新型经营主体与政府投入相结合

一是以多种方式培育壮大农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好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以此来发展壮大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主体。政府通过政策补贴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机作业服务。[5]支持和鼓励主体推行“自有基地+社会化服务”“生产服务+综合农事服务”等服务方式。

二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宜机化改造给予信贷支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村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加,但大多数存在投入后劲不足的问题。政府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机企业和新型农机服务经营主体的信贷投放力度,也可探索针对农机融资租赁服务组织按规定给予利息补贴和减免。

三是探索税费减免和服务创新。针对开展宜机化改造的新型经营主体,可探索推行农机融资租赁服务组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允许租赁农机等设备的实际使用人按规定享受农机购置补贴。区县级政府可探索对参加保险的农业机械给予保费补贴,但要避免“空壳社”套政策现象。充分发挥好股权化改革项目,实现宜机化产业提档升级,使宜机化的机具保有量、土地流转量、作业服务量上一个台阶。

4.3 推动小型机械与大新型机械相结合

一是因地制宜开展土地宜机化整治。参考重庆市地方标准 《丘陵山区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技术规范》(DB50/T 795-2017),坚持规划先行,先易后难,因地因村制宜。[6]充分整合中央和市级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结合原有的土地宜机化治理工程、农机推广项目等,以修整道路为重点,防止水土流失为基本,加大宜机化改造项目支持力度。继续完善土地宜机化整治和农机推广配套政策,对“三变”改革试点村优先进行推广试验。打通机器进田的“最后一公里”,推进山地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二是提高小型机械保有量。在前期推行“小并大、坡改缓、乱改顺、路相连、沟相通”的基础上,注重支持小农户应用小型机械,提高小农户农机具的保有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此来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和不足的问题。

三是注重新型机械化技术推广培育。目前,重庆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42%,农机化迈过初级阶段;但中大型机械保有量不足,高速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和谷物烘干设备等大中型机难以走进田间地头。一方面需要增强机械化耕地整治观念的全面普及,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农机、大推广”理念。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和市场良性互动,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机械化中的引导作用,强化组织保障和人才培养,以及公共服务支持。同时,切实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服务和引导行业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黔江区机械化农机
智慧农机护航小辣椒种出新花样
重庆市科技特派员黔江工作站揭牌
王小虎:“土”专家与“新”农机的不解之缘
力促农业机械化 迈进农业“高质量”——聚焦《“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黔江区科协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CHAME 丞华农机展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
生活中不应该有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