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其锋
(临沭县家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临沂 276700)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提升,社会各界对小麦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以何种方式有效保证小麦品质是现阶段农业生产领域的重点问题之一。小麦品质的受扰因素较多,包含但不限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栽培技术),其中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起主导作用,是保证小麦品质的关键。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之一,全球范围内大约有35%-40%的人口是将小麦作为主要食粮的。我国是世界上小麦生产的第一大国,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小麦普遍存在一味追求增产而忽视其品质,导致小麦产业中供需关系存在较大的脱节,一方面国产普通小麦长期积压,另一方面优质小麦需要依赖于进口获取,不能满足国内自给自足的需求。当前我们已经解决了居民的温饱问题,应当在关注增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质量的研究,实现高产优质并重,同时进一步强化我国优质小麦种植区的优势产业,不断缓解我国优质小麦贸易逆差。
小麦品质是一种综合性概念,是营养品质与加工品质的综合体现。小麦的营养品质主要是指其淀粉、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各种矿物质的含量。小麦籽粒中淀粉高达70%,也是人类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蛋白质含量大约占到13%左右,这一比例明显高于玉米、水稻等其他谷物,是人类摄入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但小麦中所含的人类必需氨基酸与玉米、水稻等谷物比相对较低。全麦粉的营养价值明显高于普通小麦面粉,含人类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小麦的加工品质又分为一次加工品质(又称磨粉品质)和二次加工品质(又称食品加工品质)。决定小麦一次加工品质的因素有:蛋白质含量、出粉率、灰分、面粉色泽、容重等。影响二次加工品质的因素有: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流变学特性。小麦品质研究中更加注重二次加工品质,如对烘烤品质、蒸煮品质等做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是小麦相比于其他作物的突出优势。小麦籽粒中所含有的谷蛋白可以使面团具有良好的黏弹性与延展性,所以小麦粉可以制作不同种类的食物,如烘焙类的面包、饼干,蒸煮类的馒头、面条、包子等食品;另外,面粉制品数量大,花样多也是其他农作物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即使相同的小麦种子,在不同的栽培环境或不同的栽培技术下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及其品质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不断提升小麦的产量及蛋白质含量。小麦作为一种高产的农作物,成熟先进的栽培技术有利于小麦的单位产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食粮从原来的解决温饱到现在的追求营养、膳食结构等,对小麦的品质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种植前期需要严格筛选品种,结合科学的种植技术确保高产高质的丰收。
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行之举。在小麦的种植工作中,农业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影响,通过栽培技术的正确应用,能够给小麦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品质的提升,这也是小麦种植领域的重难点内容[1]。因此亟须对小麦的农业栽培技术展开探讨,明确其技术要点,合理组织栽培工作。
播种是小麦栽培全流程中的基础环节,播种密度为重点控制指标,该值的选择将直接对小麦后续的生长状况带来影响。在单位面积内,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的数量偏多,而营养总量有限,分配至每株小麦的营养偏少,难以满足小麦生长过程中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此外,在播种密度增加时,小麦植株的间距减小,空气流通效率偏低,阳光照射缺乏全面性,随之阻碍小麦的生长进程。在播种密度过大时,小麦植株的麦穗缺乏饱满性[2]。实践证明,在合理控制播种密度后,可保证小麦植株维持相对健康的生长状态,通常需按照每公顷300万粒以下的标准完成播种作业。
小麦植株的生长需得到营养物质的支持,氮肥为重点肥料,其对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具有较显著的影响。从小麦植株生长流程来看,其生长周期通常为8个月,若在生长周期内给足氮肥,成熟期的麦粒品质有所保障,蛋白质含量较高[3]。若存在氮肥施加量不足、频率不合理的情况,将直接影响麦粒的品质,其蛋白质含量会有所降低,难以向市场输送高品质的小麦产品。
水分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基础要素,遇干旱少雨的天气时,需加强灌溉,提高供水能力。若灌溉不充分,小麦植株难以获得充足的水分,麦叶发黄问题显现,严重时将直接威胁到小麦植株的生长状态,使其枯萎,小麦品质随之下降,产量也明显不足。
播种深度对小麦植株生长的影响也较为显著,若播种深度过浅,植株根系将难以吸收营养,存在出苗难度大、出苗不齐等问题,且植株的抗风能力偏弱,遇大风天气时易发生倒伏现象[4]。但播种深度并非越大越好,需在浅与深之间寻求均衡点,若播种深度过深,将延长出苗时间,出苗弱的问题也随之显现。无论播种深度过大或过小,小麦的生长状态均会受到影响,最终的品质也易下降。
不同种植时段的环境条件、土壤条件等均存在差异,为保证小麦可顺利过冬,在入冬前便要完成种植工作,使植株可以生长出较为完善的根系。通常,在冬小麦的种植活动中,较适宜的时间为10月上旬与中旬,该阶段的温度适宜,植株可以正常出苗。
合理控制播种密度,能够给小麦的生长营造良好的条件。在播种时,需寻找“适中点”,若播种密度偏小,单位面积内的小麦种子数量较少,存在土地资源浪费、亩产小麦量减少等问题;若播种密度偏大,则会削减小麦所接受到的营养,幼苗发育不良,生长进程缓慢。通常,小麦种子数量应控制在300万粒/hm2以内,具体视实际种植环境灵活调整[5]。此外,播种期间还需加强对播种速度的控制,保证播种具有均匀性。
氮肥管理应具有及时性与可行性,向小麦植株输送适量的氮肥,用于提高小麦的种植品质。正常情况下,氮肥用量应控制在120-200kg/hm2范围内。此外,为保证土壤始终具有足够的肥力,还需适当增加有机肥的施加量。不同生长阶段下,小麦植株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存在差异,需视实际情况合理对待,在植株生长后期可加大施肥力度。在施肥总量中,氮肥占比稳定在40%-50%较为合适。而小麦植株进入扬花期时,还需适当地施加钾肥,以提高籽粒的蛋白质含量,用量以90-100kg/hm2为宜。通过多重营养物质的补给,促进小麦植株的健康生长[6]。
采取合理的灌溉方式和灌溉制度,可以满足小麦植株对于水分的需求,如冬小麦常遇到冬季降雨量不足的情况,土壤干燥,需适度加大冬灌力度,保证小麦植株获得充足的水分,实现健康生长。气候是灌溉作业的主要参考依据,为使小麦可顺利越冬,可在起身-拔节期间给以适度的灌溉,保证水分供应的充足性,以免出现小麦产量低、品质低的情况。
适宜的播种深度,有利于丰富小麦的根系、提高其抗倒伏能力。通常,播种深度以3-4cm较为合适,超出该区间(偏大或偏小)均容易影响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状态。例如,深度过大则增加养分的消耗量,深度过小则易影响到根系的稳定性以及植株的抗逆境能力。
种子是“孕育”小麦的生命源头,合理选择种子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在选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如下几点:
(1)耐寒性。低温环境下易影响小麦植株的生长状态,阻碍其正常生长进程,因此小麦品种需具有足够的抗寒性,使其可抵御冬季低温环境所造成的侵袭。
(2)抗病性。在小麦生长全周期中,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生概率较高,在选种时需要考虑到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以免在生长期间因抗病性不足而发生减产、降质的情况。
(3)早熟度。通过早熟品种的应用,可缩短生长周期,减小自然灾害对植株生长状况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4)抗倒伏。倒伏现象的出现将破坏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姿态,进而影响品质和产量。需根据土壤性质以及现场风力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
秋风过后,气温呈下降的趋势,农户迎来新一轮的小麦播种工作,但具体的播种时间不同,其在不同地区均存在差异。
以临沭地区为例,以往的种植活动常发生在10月上旬与中旬,2019正好对应“寒露”节气,但在新一轮的种植活动中该种植时间缺乏适应性,小麦播种期延迟至10月15号以后,相对于以往的种植时间而言向后推移7-10天。此时,虽然气温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下降,但无明显的温度降幅,仅需适当增加播种量即可,后续种子的生长状态依然较为良好。
在以往的种植活动中,“秋分种麦正当时”精简地概括了小麦种植的时间标准,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发生,该种植时间在现阶段的种植活动中缺乏可行性,无论是我国北方还是黄淮北片麦区等地,其实际种植时间均有所差异。温度的升高导致种植时间向后推移,小麦种植的“春性化”特征开始显现,此时更为合适的是以日平均气温为依据,合理选择播种时间。在冬性品种的播种过程中,较适宜的温度为16-18℃[7]。小麦种子较为脆弱,在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栽培技术时,应该综合考虑到气温、种子耐寒度等关键因素,对其展开综合的计算与分析,从而确定合适的种子播种时间。通过农业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小麦种植工作与现阶段环境特征的相适性,保证小麦植株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生长周期普遍需要半年多的时间,在生长发育阶段容易遭受各种病虫害的影响,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小麦锈病、小麦根腐病、蚜虫、吸浆虫等。有效防治这些病虫害应当坚持以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处理原则,严格控制小麦的播种时间,掌握合理的种植密度,保证良好的通风,同时科学灌溉、高效施肥,以保证小麦的种植质量。播种前实施药剂拌种,提升种子的抗虫害能力,当麦田的发病率符合防治要求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病虫害选择相应的化学药物进行有效控制。在使用化学药物防控时,应严格控制药物的用量及种类,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以及高毒高残留农药,尽可能地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逐步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微生态农药。
3.7.1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通常会对小麦的叶子及麦秆造成破坏,分为秆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三种。锈病分生孢子的外观为淡红褐色,一般散落在小麦叶片上,当其密集时,像着火一样,严重阻碍小麦的正常生长。当小麦锈病处于高发期时,可以使用40g,25%的三唑酮,兑水30-45kg进行药物喷洒,或用每亩50-60g,12.5%氟环哩(欧博)悬浮剂,或每亩30-40g的25%丙环哩乳油兑水45kg进行药物喷洒,7天喷洒一次,连续使用2-3次,可以有较明显的病害控制效果。
3.7.2 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可能出现在小麦生长的任意阶段,该病害主要对小麦根部造成破坏,从而影响茎叶及麦穗的生长。在小麦的根部发生病害后,根部会出现褐色或黑色的病斑,茎部会出现褐色的条斑,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茎秆折断,苗株死亡。治理该病害,可以喷洒12.5%烯哩醇可湿性粉剂2 500-3 000倍液,或25%丙环哩乳油3 000倍液,10-15d后再喷洒一次即可有效控制。
3.7.3 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一种常见的虫害,会阻碍麦苗正常的光合作用,影响营养物质的传导,若在抽穗期和抽穗后期发生,则会导致灌浆不足,麦粒干瘪。为治理该虫害,可以按照每亩25%高效氯氟氰菊醋乳油80ml,20%百蚜60ml、40%保得丰80ml,2%蚜必杀80ml的标准兑水45kg,进行药物喷洒,当虫害较严重时,还可以在药液中加入每亩10%的毗虫琳20g。
3.7.4 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害虫,该虫体积小容易隐蔽,为防治增加了很大的难度。预防该虫害病的发生,可以通过喷洒2.5%嗅氰菊醋3 000倍,40%杀螟松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等;还可以在整地阶段使用80%敌敌畏乳油50-100ml加水2kg,或用50%辛硫磷乳油200ml,加水5kg均匀地喷洒在20-25kg的细土上,拌制为毒土并耕撒在田地里,可以有效预防该虫害病的发生。
农业栽培技术的合理应用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在栽培工作中,种植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应充分关注现场气候环境、土壤特性、小麦品种、水肥管理等因素,精准把控工作要点,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帮助农户创收,同时向市场输送高品质小麦,助力于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