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人文关怀融入医患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与进路

2021-11-30 07:44姚东升上海公安学院上海200137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医患关怀医护人员

姚东升(上海公安学院,上海 200137)

面对突如其来、迅速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无数医护人员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坚守岗位与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正面交锋,与患者建立了生死之交的革命友谊。在方舱医院里,医护人员带患者们跳起了广场舞;在去做CT途中,医生陪伴久久未见阳光的患者共赏美好夕阳;在送别各地驰援队伍时,甚至有患者跪谢医生……一个个真情画面,让无数人泪目。然而,近期从媒体上仍可见到一些伤医事件的报道。医患关系是否会因疫情的影响而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未知数。在疫情突发化的当下,医患矛盾冲突干扰了抗击COVID-19的大局与战机,伤害了医护人员身心健康,也侵害了医护人员合法权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透过伤医辱医行为的最极端外在表现,可以一窥人文关怀缺失的语境下暴力递进、转化过程的深层次原因,在COVID-19疫情严峻形势下,高度重视和深刻把握人文关怀在调谐医患关系中的价值,构建“兼顾患者就医权益、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医患命运共同体势在必行。

1 疫情下医患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关怀价值蕴含

1.1 引发情感共鸣,培育共情体验

当前,COVID-19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凝聚同舟共济的力量,作为白衣天使的医护人员是在为患者守住生死之间的最后防线,同时医患之间是共同战胜重大疫情的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和谐共处同仇敌忾,基于生命共识的“命运共同体”,涵盖了健康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其共同的敌人就是疫情与疾病。在人文主义理论思维引导下医患命运共同体采用情感道德人文的角度去识别自身心理情绪,从而做到医者与患者感同身受。因此,医患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纯粹的治疗关系体和简单的利益共同体,也是一种将人文关怀贯彻到医疗行为之中的情感-道德-价值共同体。患者的初心愿望是希冀医者妙手回春战胜COVID-19病魔;医者的神圣使命则是在诊疗疫情祛除疾患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医学理论与实践认识,以此获得知识、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感[1]。医患双方互相抚慰、互相支持、互换视角共同面对疫情、共同体验疾病施虐的挫折感与战胜病魔的幸福感,医患双方内心的崇高被重新唤起,形成了“体验对方内心,觉察彼此情绪,引发情感共鸣”的认知关注和共情反应,医者将患者的意愿当成自己的意愿,患者对医务人员及其诊疗方案产生理解的情绪,从而有效降低了医患纠纷的发生概率,最终在互相理解、互相认同、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构建和谐共生的医患命运共同体。

1.2 修复内在裂痕,营造共生环境

处于重大疫情中的医院,不再是充斥质疑与吵闹的冰冷治疗场所,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生命价值、互信加油的医患共生环境[2]。传统意义下利益化、机械化的医患共同体缺乏深刻的人道敬畏、终极关怀等内在人文关怀,重复性流水线一样简单化的医疗操作,不可避免地造成共同体相关方之间的内在分裂,从而形成当前医患之间困境与危机,必须要有包容心态正视因医护人员负荷过重、沟通不足出现的错误与过失,营造一个体谅关怀、协同关联、交互影响的友好型包容性共同体,能够善待医生犯错后所背负的沉重心理压力和舆论环境压力。在协同合作的共生环境里,医患共同体各相关方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完全处于平等且关键的地位,双方不是受害者与加害者、牟利者与损失者的对立关系,而是救助者与被救者的共生关系。在突如其来的病毒面前,医患之间只有构筑目标一致、同舟共济、共同抗“疫”的医患命运共同体,才能不断保持和谐共生的医患关系。

1.3 满足双向尊重,实现共享互助

疫情之前,医患关系紧张,伤医杀医事件时有发生,疫情发生后方舱医院内医患一起跳舞、一起做操、一起打太极,强身健体、彼此加油、其乐融融,昭示了疫情期间医患命运共同体内形成的一种表现内部本质的人文关怀力量以及保护和尊重参与主体的尊严。马克思认为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基本权利、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及符合人性的权利和义务的关注及肯定[3];特鲁多的“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墓志铭也昭示了医患命运共同体内各方对人文关怀有着刚性需求和共同诉求[4]。被赋予了人文关怀要求的医护人员不再垄断道德主体、伦理智慧和医疗决策,而是充分尊重患者自主和意愿,作为遵从公序良俗的守法公民,被关怀的患者也应具备人文素养,遵循医学科学的客观事实与发展规律,客观而冷静地认识到现代医学是一门建立在无数失败案例上充满遗憾和挫折的科学,以理性、尊重的心态对待医疗技术局限性、疗效不确定性、医护个体差异性,双方坦诚交流自己的想法、价值观和专业知识,共同为诊疗决定负责,确保医患之间形成共同参与、互相尊重、共享决策的关系[5]。

2 人文关怀融入医患命运共同体的瓶颈

2.1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悖

随着科学与人文的分野割裂,医学与人文也开始背道而驰,医学领域人文关怀被飞速发展的医学科技远远地甩在身后,集中体现为医学界对技术的无限迷恋与极端推崇,看似无所不能的医学科技从手段变成了目的,从而掩盖了其内在的人文属性。在不少医者眼里,人文关怀既不能攻克顽疾逆转病情,也不能丰富医疗科技层面的知识,更不能提升医疗专业技能[6]。相比于“硬核”的医学技术,看似可有可无的人文关怀更像是边缘性、辅助性、安慰性的“鸡汤式”诊疗情感训练。在不少患者眼里,人文关怀在当下医学领域仅存的意义变成了停留在各种宣讲材料里的空洞口号或虚妄理想,或者经过华丽包装后成为攫取患者利益的医疗商业营销文案,医疗科技的工具理性被无限强化,而包含人文关怀的价值理性却一直被有选择地忽略,两者越发渐行渐远,从而导致医患命运共同体总体性的生理康复、人文关怀和心理救助价值目标被简化为单纯缓解患者生理病痛的工具目标[7]。

2.2 人文精神和经济利益对立

利益化的共同体是利益各方在理性估算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结成的利益联盟行动体,其核心驱动力就是互利互存,利益攸关各方为了谋求各自利益,不得不顾及和保护他方利益,在市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医患共同体更多地向利益化、交易化方向发展。医疗行为和医学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被商品化物质化了,医患共同体成为类似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交换共同体。而巨大的工作量与有限的医疗资源又导致医者人文精神稀释,德性意识淡化,患者站在消费者立场上为捍卫自身经济、人身权利而维权意识高涨[8]。共同体理想与共同体现实存在明显分离,正确与正义、真理与真谛越来越疏离。在强势的医学科技、医疗商业冲击下,利益化、交易化的医患利益共同体遮蔽了医学内在的人文属性,人文关怀的温情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被快速消解,敬畏生命更是墙上标语或空中楼阁。在唯利视角中,疾病的折磨、精神的痛苦、财物的耗散加速了医患共同体内部凝聚力丧失,医患之间走向对立与分离[9]。

2.3 自然视域和社会视域偏差

医患命运共同体各相关方对于医学理解与疾病感知存在着自然视域和社会视域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偏差。作为被观察的抽象客体,患者的不良症状被还原为其躯体中一系列的生化反应间的因果链,其在医方视角就是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所面对的自然视域。而站在患者角度所感知到的疾病则是其正在经历的肉体折磨、情绪波动、与其患病相关联的日常生活场景的意涵,是社会视域下的个体情感体验。从自然视域对疾病进行解读的医务人员与从社会现象学角度对疾病进行解读的患者,各自处于完全不同的知识结构下,难以在疾病认知、健康观念、医学期待等方面达成完全的共识,也就难以避免在医患沟通中产生消极情绪。因医学科学的相对专业性,没有针对性学习过医学知识的患方,认为来到医院医护人员就可以使自己恢复健康,对医学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和个体差异性并不完全了解。医患命运共同体相关方对疾病的差异认知产生了预期目标的分歧差异,直接或间接产生负面影响[10]。

3 疫情下医患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关怀展现进路

3.1 从环境维度营造“互信化”人文关怀氛围

首先,营造内部人文环境。硬件上的人文环境包括营造安静舒适、具有美感的医疗就诊环境,如方舱医院内用迷彩床帘遮住布置一新的床位,被褥、洗漱用品,饮水机、牛奶、方便面等生活物资一应俱全,还配置了提供各类医药常识、名著、小说、诗刊、摄影集的“图书驿站”[11],不想看纸质书刊的患者还可以扫码进入线上图书馆,有效缓解了患者隔离就医时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软件上的人文环境包括充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赋能健康医疗领域,将“医院环境家庭化、医疗服务温馨化、医疗流程智能化”贯彻到医院内各项服务之中,竭力营造出“医疗服务对象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现代医学人文环境[12]。其次,优化外部人文环境。在尊崇法律条例的基础上坚持“人文关怀”根本,充分净化医护人员与公众之间舆情环境,通过公允公正的客观报道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医护特殊群体的艰苦性与医学的特殊性,既不一味赞扬歌颂,也不片面苛责,而是实事求是,以公正客观的建设性报道评论增进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理解支持,为创建和谐、人文的医疗发挥作用[13]。再次,优化医患互信环境。人文关怀是医患互相信任和谐的关键。通过建立医患间真实、真诚、相互理解的人文交流模式,积极营造良好医患对话沟通环境,有效进行共同体主客体之间的角色互认与情感互通[14],SARS-CoV-2是人类未知的病毒,医学界也才刚刚在疫情中逐渐开始认识它,摸索着对付它。在此背景下,患者方也要加强人文素养塑造与换位思考,在尊重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利同时,也尊重医护人员的工作、遵守社会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信任医学科学研究者,信任疾病控制专家和医务工作者。真正理解医护人员的艰辛付出与实践难处,使人文关怀成为共同体基本的价值立场,营造出互相信任、共抗疾病、普遍认同的和谐人文环境[15]。

3.2 从文化维度培育“温情化”人文关怀品质

首先,树立人文关怀的文化品牌。人文关怀应该成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在体现“防疫不防爱、我与你同在”的职业文化、诊疗文化、质量文化基础上,融入人文关怀的医德文化、服务文化、沟通文化、生命文化等文化思维内涵,全面体现“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人文底蕴和服务精神[16],在增强医护人员人文良知与职业使命的同时,也不断铸就医院自身人文魅力,打造一个“有温度医院”的文化品牌。如在COVID-19重大突发疫情防控期间,将医护人员“迎难逆行、坚守战疫”的事迹以诗歌小品、微信公众号等各类文化载体进行主题宣讲和典型宣传。其次,培育人文关怀的温情文化。面对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可能产生质疑心态与负面情绪,应该给予必要的温情慰藉和人文关怀,从患者的角度疏导情绪,有效帮助患者情感上的满足感以及认同感,让患者知晓医疗科学的不确定性与高风险性,感受到医院温馨放松、体贴关爱的医院文化和医学人文精神[17]。再次,强化人文关怀的文化素养。定期邀请相关心理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领域专家学者来科室、病房定期进行疫情期间如何加强人文素养、伦理道德、沟通技巧等培训,汲取古今中外医德典范,提升奉献精神、服务态度和人文素养,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弘扬医学人文关怀精神。将人文关怀内化为医护人员的品格与工作态度[18]。

3.3 从制度维度构建“规范化”人文关怀保障

首先,抓好人文关怀制度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COVID-19疫情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抗击疫情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与人文关怀的实践契机。通过制定和推行“制度与人文并重”的人文管理环境,以规范化、制度化约束来倡导从医者对人文精神的弘扬,构建一套导向明确、科学性好、针对性强的规范化管理制度,确保柔性意蕴的人文关怀能够在刚性执行的医院管理规章制度保障下,对患者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地答疑解惑、沟通情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医护人员用精湛专业的医学技术、正面良好的服务形象和浓厚温馨的人文关怀服务患者[19]。其次,完善人文关怀考评体系。构建科学可行和可操作的“医护成就感、医患沟通度、患者满意度”等指标与考核体系,重点向抗击疫情临床一线、懂医患沟通和让患者满意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真正将医疗服务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具体的管理考核评价环节中。强化医护人员对于人文关怀的重视程度,将人文关怀测评结果直接与医护人员绩效考核进行挂钩,运用考核机制的指挥棒作用提升医护人员实施人文关怀的积极性主动性。再次,构建医疗矛盾调解与风险共担机制。秉持疫情防控期间医患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不懈怠的理念,引入医务社会工作者或专业纠纷调解机构予以调解,保障医患纠纷解决渠道通畅,预知医疗风险,保障后期医护群体利益,在构建医护群体医疗保险制度并使其制度化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分担医疗风险,使医护群体无后顾之忧,真正让医护群体安全、安心,真正实现医护群体人文关怀[20]。

COVID-19疫情袭来,全民战“疫”,同防同战,唤醒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友爱、理解与尊重,也给改善医患关系带来了新的契机,医患之间是一对彼此依存的健康利益共同体与精神道德共同体,在日常医疗实践中融入“敬畏生命、维护尊严”人文关怀价值内核,体现“共同面对疾病、共同体验痛苦”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医学是科学的更是人文的,无论医学科技如何发达,“人文关怀、敬畏感恩”的生命共识理应始终体现于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

猜你喜欢
医患关怀医护人员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理性沟通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