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药王孙思邈曾经说过: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
适当“春捂”,能起到很好的养生防病效果,但该怎么“捂”呢?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这都是说的春天捂的大致概念。但对于养生保健来说,这却是远远不够的。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
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可以减少身上的衣物。但是减衣还是以气温持续7 至14 天没有变化时为好,就是说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 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 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减得过快有可能冻出病来。
“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也就是说衣服仍应适当多穿一些。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易着凉“伤风”。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老恒言》也有“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说,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所以,春天还是遵循“下厚上薄”为好。
最需要捂的是头、肺、足。头部血液供应极丰富,散热也快,过早摘掉帽子最易感冒,而感冒易降低身体免疫力,是百病之源。比如受凉后的三叉神经痛,痛得令人连头发梢都不敢摸。此外,寒冷还会诱发脑中风。春天不要过早摘掉帽子、丢掉围巾,头部保暖十分重要。
肺与呼吸道是直接接触冷空气的部位,肺泡在不停地进行气体交换,其丧失的热量可想而知。所以每次寒流来犯,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总是首当其冲。最好的方法就是戴口罩、围围巾。
双脚处于人体最低位置,循环血量较少,着凉、冻伤会先发生在脚。足的神经末梢分布丰富,是人体诸多经络必经之处,对温度敏感,老年人尤其不可过早脱掉厚袜子。每天用热水泡脚,对促进血液循环、保护免疫功能十分有益。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要顺应天时,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增添衣物,未雨绸缪。
面对“孩儿脸”似的春天,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昼夜温差大于8℃就不要忙于减衣。此外,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抵御春寒、预防春病积极有效的办法。
“春捂”贵在动静结合,宜以动代捂,春天应多出户外活动,进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与充满蓬勃生机和盎然春意的大自然保持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