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黄翠华
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学也成为小学重点课程。体育教育讨论中,大型课间活动通常被忽视。为了有效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本文结合实际,重点研讨体育运动方式,研究活动期间出现的障碍,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为了弘扬体育文化,建设现代化体育教学路径,增强学生体魄,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体育大课间的活动路径较为丰富,活动空间较为宽广,活动内容比较有趣,需要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更加丰富的活动内容。例如武术、舞蹈、体育游戏等活动,能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奋进、热爱集体的精神理念,也对学生的体能素质发展、身体健康、脑力疲劳消除提供了良好的帮助,可以缓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压力。
调查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并对其体质数据进行分析可知,现在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应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整体体质。现如今很多学校积极响应,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阳光体育理念的推动下,学生的体育运动受到多部门的高度重视,逐渐建立了完善的系统。对课间体育活动进行规划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提升自己的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学生的课间体育活动致力于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应确定活动开展的重点,突出活动特点,确立活动指导方式及思想,将活动内容进行有效落实。和传统的活动课程相比,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可以帮助学生在速度、耐受力、平衡方面进行提升,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锻炼。
校园体育课程的主要开展方式是组织,开展活动期间采用合适的体育文化路径,保证体育文化合理地传播,让活动的开展也变得更加精彩。丰富的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学生的疲劳,使学生更加放松。在轻松的状况下接受教育,做到劳逸结合,这有效地改变了校园生活氛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气氛。
就体育教学来说,大课间体育活动至关重要,活动开展期间,需要了解课外活动特征,然后根据校园特点完成活动管理。了解校园发展状况,记录学生之间的差异。
按照学生的身心状况,教师实施有效地计划。学生的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满足其体育锻炼需求,使其体质有所提升,具有强健的体魄。另外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品格教育,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教师需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使命感去完成这一工作。大课间体育活动,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锻炼兴趣以及学生的体质。从阳光体育教育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让学生了解锻炼的重要性,也让阳光体育活动稳定持久充满活力地进行下去。
体育活动可以结合特色文化进行创新,例如礼仪、武术等。创编具有特色的活动内容,让大课间体育活动顺利进行,提升学生对活动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生活,顺畅完成体育文化推广,保证体育活动宣传效果。大课间体育活动需要丰富形式,保证内容精细化。如音乐概念的融入,在体育活动中进行音乐创编彰显音乐主题,将音乐与活动完美结合,让体育运动更具动感。根据舞蹈、武术等体育项目的技术需求完成设计,结合时代特征,使体育活动变得更加新潮。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应根据学生特征进行创编,结合学生的身体特征、力量、灵敏度等素质进行分析,然后注意不同风格的把控,控制强度、负荷,了解学生感知因素。另外需要分析创编风格,记录负荷状况、练习强度。对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部分学生年龄小、活泼、奇妙幻想,加入更多新颖的设计元素,设计具有趣味性、易舒展的动作。学生共同参与活动才能增加活动趣味,建立良好活动氛围。设计内容需要做到简单易懂,轻松有趣。活动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并且看懂,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帮助学生矫正身姿、愉快身心。
学校目前开展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相对单一。早操、广播体操等项目比较有效,并且利于管理,操作简单,是学校愿意选择的方式,但是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的疲乏,导致他们的参与兴趣不高,活动时敷衍了事,寻求各种理由逃避。在此基础上需要进行变革,例如引入广场舞等。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鲜感逐渐消耗,降低了大课间活动的趣味性。
很多学校乐于追求形式统一的管理方式,在大课间体育活动过程中安排集体运动、健美操,虽能让学生动起来也具备一定的观赏性,但是忽视了自主创新性,导致大课间活动变得毫无特色,千篇一律地执行。几年不变更一次动作,反反复复的机械动作让学生的兴趣也逐渐丧失,这样的传统课间操活动内容缺乏特色。对学生的体能素质考量不全,有的活动需要学生活动力强,但体质较差的学生则参与能力有限。由于形式的约束,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的服务,活动的开展价值也逐渐降低。
大课间活动随意性强,缺乏详细的活动方案,教师的管理等不够清晰,考评方式的界定也不全面。学生参加随意,参加过程中也不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价。教师敷衍看管,活动质量较差,监督不到位,阻碍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进步和发展,造成课间体育活动效果差。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时,方案策略不足降低了学生的主动性,导致其参与度不足。活动缺乏计划和目标,考核执行流程匮乏,这加剧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单一。
开展具有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关键是让形式变得更加多样,致力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单一的形式影响学生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基于这种状况,需要将模式进行变更,了解项目的特点,全面分析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变更传统的课间操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响应活动。比如设施有限,但是可以增加锻炼的丰富度,让学生分配时间,选择活动、各种球类运动和健美操运动。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传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学生觉得乏味。部分活动难度较大,也较为花哨,所以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年纪对活动内容进行设置。注重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帮助学生放松缓解学习压力,分析活动方式,保证强度适宜。教师在进行课间活动设计时,需要考虑活动的实际效果。另外也要分析活动的健身作用,了解活动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练习,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大课间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我展示舞台,让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认真完成自主管理,养成良好锻炼习惯。获取更多满足感与成就感。这样他们能提升身体素质、管理能力、协调以及创新的能力。
从不同区域进行划分,了解大课间体育活动状况对学生群体进行合理的组织宣教。大课间体育活动过程中,管理人员分析场地特征,进行有效规划,然后对场地的使用方式进行统一的分析和安排,了解体育活动特征。开展活动过程中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研究体育活动进展的阻塞因素,了解问题。活动的开展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保证活动的趣味性,做合理的活动安排。建立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表,下发至年级班级,统一活动指令,统一活动指导方式。学会检查分析不足,提升大课间体育活动成效,制定科学的活动预案。
新型体育大课间活动具有丰富的特点,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分析责任人的职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将学习技能渗透到活动当中,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培养师生感情,提升学生协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细节,完成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细节以及流程认知。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强健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