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 马圣贤
诗歌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特点,还要学会迁移运用,在由仿写到创作中体会诗歌的魅力,学会用美的眼睛看世界。本文从教材出发,立足实践,探究课文例子表达情感的方法,以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现代诗歌单元,编排了“轻叩诗歌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经过《短诗三首》《绿》《白桦》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现代诗会形成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诗歌创作的实践。
诗歌应该是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辅助工具。本单元的导语是:“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学生创作诗歌的过程,就是用语言文字将自己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的过程,这是学生对诗歌、对世界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也是本单元人文主题的深刻内涵。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可概括为了解诗歌特点、学习整理资料、合作编创诗集。创作诗歌建立在学生对诗歌特点了解的基础上,同时创作诗歌也是学生编创诗集的基础,几个语文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所以儿童诗创作也是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步骤。
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要求来看,儿童诗创作教学是必要的。综合性学习在《白桦》一课的活动提示中指出,可以试着当个小诗人写写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是对儿童诗创作的明确要求。
儿童诗创作是提升学生语用素养的重要途径。本单元在“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编排了仿写诗歌。仿写诗歌是对诗歌语言模式的一种习得与运用,是学会创作诗歌的前提。经历由仿写到创作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建构诗歌的语言模式,提升语用素养。
本单元各篇课文对于儿童诗创作教学的任务是不同的,要关注单元中每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及其与单元整体的联系。
《短诗三首》的活动提示是让学生收集诗歌并摘抄下来。这是让学生在收集、摘抄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是学生创作诗歌的情感基础。赫尔巴特曾说过,引起儿童的兴趣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是为之后的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绿》这篇课文以宗璞的《西湖漫笔》节选作为阅读链接,目的是让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与散文的不同,从而认识到诗歌的特点。这是学生建构诗歌语言模式的重要前提。《白桦》的活动提示则直接提出了“写诗”的任务,并要求与同学交流自己摘抄、创作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篇略读课文,导语部分让学生试着用诗的形式写自己看到的景象,这是对学生诗歌创作的内容要求,诗歌的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
如何让学生诗意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正如前文所说,儿童诗创作教学应该是基于单元、基于单篇的,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儿童诗创作的教学策略。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在创作诗歌之前,学生也需要对诗歌的特点有所了解,所以儿童诗创作首先要“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再试着写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从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我们可以得出,“初步了解”是指不需要学生深入地掌握诗歌的特点,只需要有简单的了解就行。“一些特点”指的是哪些特点呢?我们可以从本单元的“交流平台”总结出三点:一是指有节奏感,二是诗歌表达独特、有丰富的想象,三是饱含丰富的情感。本单元每首诗歌表达的情感不同,但是现代诗的结构、语言特点是相似的。在创作诗歌前,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已经学习的现代诗有什么相似之处,总结诗歌特点,这也是形成诗歌语言模式的认知起点。
写诗需要一定的随意性和灵感,带着饱满的情绪才能写出有灵气的句子。教者可以出示一些儿童诗例子,激发学生的诗兴。我在教学时出示了这样一首儿童诗:晚上/我打着手电筒散步/累了就拿它当拐杖/我拄着一束光。这首儿童诗把光柱比作拐杖,体现了儿童表达的独特、想象的生动,读来有趣又有味儿。出示范例后,要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觉得这些孩子写的诗怎么样、有什么特点、读起来感觉如何,一方面促进学生对诗歌特点的把握,另一方面能够激起学生对创作的兴趣,使其跃跃欲试。
模仿可以成为学生创作儿童诗的捷径。在儿童诗创作之前,可以通过简单的仿写来让学生有写诗的体验,例如仿写短语。我在教学时出示了教材中的《繁星(七一)》,并留白式处理课文,让学生自主填空。
这样的练习一方面降低了创作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与拓展,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特点及创作方法。一位学生写道: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金色的沙滩/蔚蓝的大海/快乐的我们。这首仿写的诗歌中,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已经是一首标准的儿童诗了。仿写就是在给儿童诗创作搭建支架,让学生消除对诗歌创作的距离感、畏难感,能为后续的创作打好基础。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就是要引导儿童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诗歌的语言,也应该是来自生活。儿童诗创作的前提是对生活有感而发,是对生活中的美有所发现。所以,教者可以告知学生,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都可以作为诗歌的写作素材,拉近诗歌与他们的距离。在学生创作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观察和积累,注重生活中的审美体验,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审美经验,在表达的时候才能有感而发。
儿童诗创作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并指导学生表达出来。学生的想象遇到抑制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想相关的资料或其他信息,再将信息转化为语言文字。如果说总结诗歌特点是帮助学生形成诗歌语言模式,那么在学生获得经验、有了素材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形成联想的思维模式。如《繁星(七一)》这首诗,可以让人联想到当时的画面或场景,在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画面转化成诗意的语言。《白桦》这首诗中有许多比喻,这是由物到物的联想,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联想,写出独特的想法。
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自己心目中最美的一幅图,再在课上让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一位同学展示了学校国旗下的几株菊花,此时,教者要通过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颜色?”“你联想到了什么?”在谈话中,学生迸发、碰撞出许多有趣的想象。教者出示了一幅烟花的图片,再次追问。通过刚刚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激活了,这次就出现了更多的妙语。有一位学生说,天空的烟花就像刚刚的菊花。教者抓住这句话,追问“天空怎么会有菊花呢?”引领学生更深入想象和推敲,有学生说出了诗意的句子:烟花是绣在天空中的花朵。
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只要稍加引导就能说出富有诗意的句子。教者需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发现美,再通过启发、追问等方法让学生的想象更具体、丰富,从而更好地用已有的经验表达美。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发现美、创造美,自然而然地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表达也更具真实的美感。
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创作诗歌,不作词藻和篇幅的要求,只要求表达出自己看到的画面和感受的情感。此时,教师需要给学生的表达和情感以尊重。
我认为,诗歌创作后,要尊重学生,不要直接用成人的话语去修改儿童的表达。这是对学生诗歌创作积极性的保护,有利于让学生保持这种对美的冲动,保持丰富的情感。同时,儿童的语言是直接的、纯真的、干净的,保护学生的这种表达自由,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行修改,来使表达更鲜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在诵读优秀诗文的过程中注意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要求教师举办诗歌朗诵会,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因此,在诗歌创作完成后,教师要组织诗歌朗诵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诗歌中的情感,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诗歌创作体验。
在儿童诗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得到提炼、重组、应用,对现代诗的认知也会更加深刻。总之,儿童诗创作教学是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表达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运用多样的评价激励手段,引导学生用美的眼睛看世界,带领学生轻叩诗歌的大门,在学生心里种下诗意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