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定平 崔大权
(湘潭理工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将实现政治上的“翻天覆地”与构建新型道德伦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最终目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艰苦奋斗、国际主义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革命道德。中国共产党的道德建设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来源和智力支持,而党的道德建设的经验仍将为新时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价值观的指引和方法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方法和总的原则。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重要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的道德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指导,但并非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明确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1]离开了中国革命的具体现实去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应用上,切实紧扣中国革命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人们按照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创造出与之相应的道德观念,“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一一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2]而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具体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中国共产党承袭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识到,“道德是人们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的要求的反映,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3]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本质特征,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看来,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道德观,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道德观,二者在本质上相悖逆,不可共存。在进行道德建设上,中国共产党紧紧结合中国实际指出,“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动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革命和反革命的阵线可能变动,也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可能变动一样。”[4]在道德建设中要调整道德极端思想,调适“不是你存就是我亡”的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衡量道德是否合时、历史是否进步、社会是否发展的标尺。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相信和发挥了人民群众丈量道德价值的标尺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的群众要么是理论抽象的道德伦理概念,要么是指向工人阶级。我们党深入考察中国社会现实,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确定了工农联盟思想。不但工人阶级是历史的创造者,农民群众亦然,中国的现实是农民阶级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且处于社会最底层,所受压迫最甚,“农民为国民革命之重要势力,是工人阶级天然的同盟军。”[6]工农群众的道德共同构成无产阶级道德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真正的革命者必定是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7]道德建设中的工农联盟正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国化的重要彰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道德建设理论上的主导地位。但同样也要吸取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道德建设的经验,以开放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新时代内涵,从而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中国的道德建设。
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道德教育与一般知识性教育不同,道德属于意识范畴,道德教育的成效必然包括道德伦理的认识、认同和自觉实践,三者缺一不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强调自我修养,这是一种超阶级的道德修养方法。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道德建设的对象是广大工农群众,工农群众的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对工农群众的道德教育必须是直观形象、通俗易懂的。在道德教育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生动具体而又颇有成效的方法。
中国共产党在道德教育中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我们党重视在革命实践中对工农群众的道德教育,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中国的长期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并且还将再付出重大的牺牲,但是,正是这个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8]。在革命斗争中我们党加强宣传工作,做好理论宣传和指引,为工农群众道德伦理层面的破旧立新指明方向,并在实践中验证成效。刘少奇同志也指出,无论是新党员抑或是参加革命很久的老党员,要想成为成熟的革命家单靠书本理论的学习是很不足够的,“都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必须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在各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总结实践的经验,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9]革命实践是最好的道德教育载体,道德教育不能脱离具体实践变成空洞的道德说教。
中国共产党在道德教育中重视因材施教的理论讲授法。道德教育的成效离不开道德理论的支撑,有了理论学习才可称之为知识文化,缺乏理论支撑只是经验体验。鉴于工人知识水平低下,1923年党在《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中提到,凡是能与工人接触的党员都应该尽力运用《前锋》《新青年》《向导》等作为材料,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为教育工农群众,我们党先后创办讲习所,所设置课程系统丰富,在课程讲授时也重点强调“言语文字要接近群众,鼓动的内容也要接近群众”[10]。对于文化水平不同的群体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文化课利用群众中的识字班、识字组或夜校来进行;教学方法应该使教与学统一起来,即把讲授、问答、辩论和复习统一为一个过程,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员的讲授,而且有质疑、问答、辩论及复习。这是针对文化水平比较低的群众所规定的理论讲授策略。抗日战争时期,各级各类的干部学校训练班,如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对党员干部和寻找革命理论的青年知识分子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教育,整体上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此外,通过夜校、识字班等形式呈现的工农业余学校,确保了广大工农群众接受理论教育,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和智慧。
中国共产党在道德教育中充分使用灵活的演讲演说法。演讲演说最大的特点在于灵活,方寸之地也可成为开展教育学习的良好场所。在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就指出:“各地方不应忽略了利用每个群众集合,实行我们广大的宣传和鼓动工作。在这种工作中,传单、小册子的内容,讲演人的口号均宜十分切合群众本身实际要求”。[11]在深入开展宣传工作中,党认识到村庄和集市的群众大会是深入口头鼓动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号召党员干部要多到群众常去的茶馆、俱乐部等场所进行鼓动宣传。抗日战争时期,演说演讲更成为常规手段,党的领导人经常到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共中央党校、延安大学等进行系统课堂讲授或作演讲报告,带动全党的理论学习风气。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更是将这种集会演说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毫不讳言,演讲演说在党的道德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须认识到道德教育与一般知识性教育的不同,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实践,在于实现道德主体对道德理念的认知、认同和内化、外化为自觉道德行为三者的有机结合。在道德教育中,要把握好道德主体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从道德主体中来,到道德主体中去”的道德教育原则。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要把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要求具象化、生活化,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同时,对不同道德主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道德建设与革命实践紧密结合,道德建设始终围绕革命的中心工作展开。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绝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12]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德建设并非事先早已规划清楚,也并非一成不变稳步推进,而是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作出相应调整。也就是说,道德建设始终围绕革命任务为革命服务。
中国共产党创建伊始,主要革命工作就是启发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发动工人运动。在道德建设上,党通过各种方式在工人群体中开展共产主义理念的宣传教育,让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源所在,从而启发阶级觉悟,激发革命斗志。从建党初期到大革命时期,党的革命任务基本无变化,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都是为号召工农群众参与革命斗争,为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革命任务服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暂时低潮期,党内和不少工农群众的革命意志出现了动摇,这一时期党的道德建设工作重点在于坚定广大群众的革命信念,让广大群众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且为之不懈奋斗。为了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权威性,党在这一时期开展了民主制度建设和土地改革,培育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构建了新型的政治道德伦理关系和经济道德伦理关系,为坚定革命意志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是号召全民族抗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时期党的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宣传教育人民群众,坚定抗战信心,相信“抗战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国际主义等革命精神,为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不断努力。解放战争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是动员广大群众赢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党在道德建设上把重点放在对人民群众进行“将革命进行到底”思想信念的教育上,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与社会实际和最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是道德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国民党在1934年到1949年的15年间断断续续开展了新生活运动,但成效与中国共产党的道德建设形成了鲜明对照。新生活运动的目的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改善社会风气。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礼义廉耻者,乃发民德以成民事,为待人、处事、接物之中心规律,其强调的是细化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人民以规规矩矩的态度和切切实实的觉悟做正正当当的事情,最终实现生活艺术化、生活生产化和生活军事化。新生活运动的构想是美好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国民党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社会现状。当时,中国社会已然是危急存亡之最紧要关头,新生活运动却还纠缠于人民最细小的行为举止,难怪蒋介石感叹:“可是就一般的成效和实际情形来看,实在不能满足我们的期望……简直可以说是有退无进。”[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始终结合社会实际,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开展,以道德建设服务中心工作。道德建设工作要立足于现实,不能“空降”。要有的放矢,不能漫无目的。要牢牢把握阶段性特点,不能固步不前。例如,社会拜金攀比现象严重,党和国家就要把道德建设重点放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道德精神的宣传教育上;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周边国家屡屡滋事挑衅,党和国家就要着重于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当前反腐倡廉和党风廉政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道德建设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民主法制和廉洁公正精神的张扬上,等等。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奋斗目标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4]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党的道德建设始终坚持来源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道德建设的理论发展于群众的现实,道德建设的开展依赖于群众的支持,道德建设的成效靠群众衡量和检验。
中国共产党的道德建设是与改善群众生活,为群众争取实在利益亦步亦趋的。毛泽东同志曾经多次强调:“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15]对于广大群众在生活、生产中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不能看轻,更不能疏忽,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16]要始终和群众在一起,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农民,与农民切身利益最密切的就是土地问题,“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7],土地问题的解决是最基本的。为了让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土地革命,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忠实地为群众利益而斗争”的旨归。我们党切实代表和争取人民群众的利益,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经济利益上,还体现在尊严的维护上,开展广泛的民主选举即是例证。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群众路线,还体现在“做人民的勤务员”上。我们党切实深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级中去,到社会中做调查,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为此,党员干部要“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18]要当干部,先当学生,了解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才可集中民智,当好人民的勤务员。不仅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甚至是一切文艺工作者,也要树立人民勤务员思想,努力营造人民大众的文化。要想取得这场文化战线上的胜利,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要把文艺的立足点放在工农兵与无产阶级这方面来,要彻底处理好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只有这样创造出来的文艺作品才是工农兵的文艺。为群众创造文艺作品,对群众进行道德教育,都要首先问问群众喜欢不喜欢,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每个同志喜欢的应该是群众化的方式,即是每一个工人、农民所喜欢接受的方式。”[19]中国共产党在道德建设中以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构建道德理论,以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进行道德实践,正因如此,党的革命道德才能光芒犹在,熠熠生辉。
中国共产党的道德建设取得成功,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归于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坚持群众路线,是否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国民党在新生活运动中脱离人民群众,以一个教化者的姿态居高临下指挥和命令群众,而共产党深入人民群众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平等的朝夕相处中开展道德启蒙。此外,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是脱离人民实际需要的纯粹理论教化,严重忽视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和文化水平,而共产党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紧迫的生产生存问题,把争取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进行道德建设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总之,离开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建设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取得胜利的法宝。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开展任何工作时都应牢牢把握和深入贯彻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20]道德建设归根到底就是人的建设,只有深入贯彻群众路线,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才能更好地与“人”结合起来,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