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晓涵
据《论语》记载,我国是温室大棚的起源地,早在公元前551-前479年间,我们的祖先就通过搭建“屋庑”,引流山泉水和生火增温在培养“不时之物”。后历朝历代对“屋庑”进行优化改造,简单的温室大棚就出现了。我国现代化的温室大棚结构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在北京阳畦和温室大棚的基础上根据蔬菜种植的需求对功能进行改造的。显然,温室大棚的出现是人们为了适应自然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做出的创新。随着我国温室大棚技术的推广与进步,温室大棚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它改变了北方冬季无法种植蔬菜的现状,促进了北方地区现代化蔬菜种植业的迅猛发展。然而,近几年温室蔬菜病虫害的发生率明显增长,危害着蔬菜的健康生产。研究温室蔬菜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及对策,对于解决当前北方反季节蔬菜生产的农业病虫害困境和提高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温室是指具有屋面、墙体结构,增温保温性能优良,适合于部分地区进行蔬菜生产的大型保护设施的总称。它是各种设施类型中性能最为完善的一种。
温室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温室、单栋温室、连栋温室、单斜屋面温室、双斜屋面温室等。虽然不同的温室在建造材料、结构及性能上存在差异性,但温室的基本功能和室内条件基本相似。温室的基本功能为采光、保温蓄热、抗风压和雪载,室内条件更加适合蔬菜生长[1]。
温室的室内条件是由温室的基础设施所决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且先进,温室的室内条件可调节能力就越强,温室功能越多,室内条件更加优越。影响温室室内条件的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地温、通风条件、采光条件等。总体而言,温室的室内条件能够满足蔬菜在严寒季节的生长,为严寒地区农业生产创造了优良的条件[2]。温室室内田间的具体条件为,种植温室蔬菜可以多用生物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经常使用化肥虽然能提高产品品质,改善作物根际微生物群,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但过多施用化肥会导致产品品质低劣,造成土壤板结。
2.1.1 温度条件
在蔬菜种植管理中,温室室内往往有较好的温度条件,这种温度条件同样也适合病虫害的滋生与发展。部分虫害在适宜的温度下虫卵孵化,加速繁殖,良好的室内温度能使虫害顺利越冬并繁殖,危害蔬菜。如常见的白粉虱、斑潜蝇等。此外,部分病虫害易在高温下发生,温室在日光充足的情况下,温室室内温度持续上升,室内温度较高,这给高温病虫害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导致病虫害的传播与蔓延[3]。
2.1.2 湿度条件
适宜的湿度是病虫害滋生的必备条件。温室大棚内由于密封被保温条件较好,水分蒸发速度慢,温室内的相对湿度通常情况下都较高。在种植户疏于管理的条件下,相对湿度过高,增加了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如常见的霜霉病、灰霉病、叶霉病等。
2.1.3 地温条件
冬季严寒,温室室外温度较低,室内温度较高,而地温上升较慢,室内地温较低,这种情况下蔬菜苗定植初期伤口愈合速度减缓,蔬菜苗的抵抗力较低,此时最易受病害侵袭。在已经发生病害的情况下,低温将会加速病害的发展。如常见的黄萎病、猝倒病、立枯病等。
2.1.4 土壤条件
温室蔬菜大棚的土壤选择直接影响着病虫害的发生。如果建造温室的土壤中本身存在病菌及虫害,在良好的温室条件下,蔬菜发生病虫害则为必然。由于土壤中存在菌虫源,因此病虫害控制难度大,往往存在连年循环发生的现象,给蔬菜健康种植与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4]。
温室蔬菜种植与常规农业种植相似,为了防止病虫害的侵袭,种植户频繁的使用农药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在长期使用农药控制病虫害的过程中,增加了病虫害的耐药性,导致后期防控难度增大,蔬菜品质下降,同时还给蔬菜农产品增加了安全隐患。在固定温室大棚内,农药长期使用不科学加剧了温室蔬菜病虫害的复杂性。
目前,国内温室蔬菜种植技术已全面推广,而在技术掌握方面种植户却了解并不全面。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不少种植户凭借种植经验种植,对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了解较少,蔬菜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式参差不齐。在蔬菜品种选择上趋之若鹜,过度追求产量和市场价格,往往忽视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存在种植品种单一的问题。当种植一些地区适应性较差的蔬菜品种时,由于蔬菜抗性较差,就会增加病虫害发生的概率[5]。
大部分使用者为地地道道的农民,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缺乏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在病虫害防治上,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频繁采用化学农药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同时,在农药的选择上缺乏针对性,一方面导致病虫害防治效果差,另一方面增加了病虫害的耐药性,导致其更加严重。病虫害严重后采用加大药量,而病虫害危害程度更深,如此便陷入恶性循环。
温室具有较好的室内条件,且室内空间相对封闭,病虫害发生存在着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单一的防治方法自然无法应对多样化的病虫害。在实际的温室蔬菜病虫害中,缺乏对生态防治、农业防治技术的应用,往往采用单一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导致病虫害防治效率低、效果差。
温室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多样化,因此病虫害的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大部分采用将病虫害防治作为一项单独的工作,多通过拌种预防和发生后杀虫杀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这种防治方式存在滞后性和不科学性,因而才会导致病虫害的防治不彻底和循环发生。部分规模化的温室蔬菜种植也缺乏完善的病虫害防治体系,存在病虫害预防不全面、不彻底的问题,给蔬菜生长期间病虫害危害蔬菜增加了隐患[6]。
任何病虫害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发生规律,掌握病虫害发生的规律是高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关键。在温室蔬菜种植中,大部分采用的温室基础设施单一,缺乏病虫害监测设施。一些规模化的温室蔬菜种植地虽然设置有病虫害监测设施,但受技术及基础设施配置差异性,存在着病虫害监测技术在实际的防控中应用程度参差不齐,没有发挥出最大防控效果。
现阶段,应该在温室蔬菜种植乡镇开展蔬菜种植技术的培训,提高科学种植蔬菜技术水平。温室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应该针对地区性的气候、土壤、水文等条件,讲授采用因地制宜的蔬菜种植技术。在品种选择上,应该推荐抗性较强的品种。种植蔬菜时尽可能选择多品种,利用不同品种上市时间的差异错开蔬菜上市时间,平衡市场价格,确保菜农能够取得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益[7]。
温室蔬菜应尽可能的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必须要选择化学手段作为病虫害防治方法时,可针对病虫害发生的类型选择多种化学农药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化学农药防治手段应与其他防治手段结合使用,以提高蔬菜病虫害防治的效果。
4.3.1 农业防治
病虫害侵袭一般从抵抗力较弱的植株开始,进而向其他植株扩散蔓延。根据这一特性,可增强温室蔬菜农业防治技术,根据蔬菜生长各个周期需要的营养物质进行针对性施肥,增强蔬菜的抗病能力[8]。此外,还可以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翻耕、晾晒或采用紫外线进行杀菌,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在日常管理中,加强水分的管理,合理控制室内湿度,适当的增加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也可减少病虫害发生,控制病虫害生长。
4.3.2 生态防治
温室蔬菜病虫害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室内的生态环境出现了问题,而由于缺乏科学的温室管理技术,在温室生态环境发生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导致室内温度、湿度、通风、低温的异常,因而增加了蔬菜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可利用室内生态环境来进行防治病虫害。生态防治的重点在于增加通风,合理控制空气的相对温度、湿度及地温,控制室内的酸碱环境,阻断病虫害滋生的温床[9]。
4.3.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技术是温室蔬菜虫害生态防治的关键技术。在防治虫害时可根据虫害的敏感程度来选择物理防治的方式。如对于一些怕热的虫害,可通过增加室内温度来消灭虫害。对于一些喜光的虫害可通过安装室内灯进行吸引,再集中杀虫。对于喜欢特别色彩的虫害,可在室内设置有色粘虫板控制虫害。
在温室蔬菜种植基地,建议创建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体系,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流程,根据病虫害出现的类型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管理技术,为采用科学有效的防治蔬菜病虫害奠定基础。菜农日常管理中严格执行蔬菜病虫害防治流程,应用防治体系中的多样化防治技术防治病虫害,确保病虫害防治的标准化和高效化[10]。
长期种植温室蔬菜的用户应该掌握病虫害监测技术,有条件的可在温室内建设病虫害监测系统。特别是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应建设智能化病虫害监控系统,加强对基地温室蔬菜病虫害类型、规模、数量及发生时间的监测,掌握病虫害发生的规律,依据规律科学的防治病虫害[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于反季节多样化蔬菜的需求与日俱增,因而蔬菜的周年供应量需求不断增大,可见温室蔬菜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目前,温室蔬菜种植户应根据当前蔬菜种植中出现的病虫害防治问题,积极的学习和掌握先进的蔬菜栽培技术和温室管理技术,结合蔬菜生长特性选择抗性较好的蔬菜。在病虫害防治上,尽可能的减少对化学防治方式的依赖,学习先进的农业防治技术、生态防治技术,采用多样化的防治技术对病虫害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同时,还应学习和掌握病虫害监测技术,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周期及病虫害的属性,做好病虫害的防控工作,将温室蔬菜病虫害控制在萌芽状态。在病虫害综合防控上,应与温室管理技术相结合,在温室内安装智能化控温控湿装置,根据蔬菜生长需求调节温室内的条件,防止温度、湿度异常导致病虫害的泛滥。总之,温室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它需要种植户全面了解温室蔬菜种植技术,应用多种技术全方位、持续性、生态化的进行防治,确保温室蔬菜健康可持续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