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产业扶贫模式探析
——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帮扶蒲城县闫家村金银花产业为例

2021-11-30 06:2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126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1年4期
关键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金银花发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126)

1 引言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措施。“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战决胜总攻阶段,高校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生力军”,通过发挥自身的科技、人才、智力等优势,在国务院扶贫办及教育部党组的领导下,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高校特色的扶贫路径及扶贫模式,为取得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成就做出了巨大贡献。

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及教育部党组的安排部署,2013年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始定点扶贫陕西省蒲城县。在定点扶贫蒲城县的6年多时间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携手蒲城县委县政府、闫家村村委会以及学校驻村第一书记,合全校之力,综合施策,积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改造水利设施,建设金银花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协助开办金银花茶厂,组建农业合作社,搭建产业发展电商平台,协助招商引资,帮助扩大消费市场,组建专家工作站等多种方式,成功助力闫家村于2017年整体平稳脱贫。金银花产业也成为蒲城县种、养脱贫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闫家村也实现了从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向全县产业发展的明星示范村的华丽变身。

2 高校产业扶贫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高校产业扶贫界定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1]。高校产业扶贫应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聚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的长远发展及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激发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促进贫困个体、群体与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相适应、相协调,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及农业发展主体,形成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形态或产业发展集群,最终融入区域及国家建设发展的一个过程。

2.2 高校产业扶贫理论基础

高校产业扶贫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产业布局理论、协同治理理论、三螺旋理论及四螺旋理论在指导高校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产业布局理论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进而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在高校产业扶贫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地理位置因素、自然因素以及经济市场因素。贫困地区往往是资金欠发达地区,初期比较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后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2]。

协同治理理论主张各参与主体出于自愿原则进行平等协作,各个参与主体之间合理利用自身优势及资源进行合作[3]。协同治理理论特征包括治理主体多元化和合作方式协同化[4]。治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其他非营利性组织、营利组织和公民个人。政府只是多元治理主体中的责任主体之一,高校产业扶贫过程中要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包括企业、银行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由于这些参与主体特点及优势各不相同,所以每个治理主体不仅要发挥好各自的作用,而且还要积极协作,真正将行动落实到高校产业扶贫这项工作中,才有利于提升产业发展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5]。

三螺旋理论是在 20世纪 90年代末,由埃茨科威茨和雷德斯多夫提出的,用来解释说明政府、高校、产业三者之间关系[6]。在三螺旋理论中,政府、高校、产业三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高校为产业升级进步提供技术支持,产业发展需要促使高校提高科研质量,政府制定政策法规保障高校和产业两者间的良性互动。三螺旋理论在产业发展初期为高校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产业发展后期三螺旋模型逐步扩展为以政府、高校、企业、农户为主体的四螺旋模型。

四螺旋模型强调以“产业”为中心,企业、高校、政府、农户四主体共同作用、相互协作。以产业发展为纽带,以实现农户精准脱贫为目标,企业、高校、政府、农户四主体协同创新,形成四股力量交叉的非线性螺旋关系[7]。企业作为产业的具体经营者,是产业的载体,高校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及人才等支持,政府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政策等多种支持,农户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支持。

随着产业扶贫的深入发展,仅仅依靠四螺旋模式已无法有效解决蒲城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定点帮扶蒲城县过程中,基于产业布局理论、协同治理理论以及四螺旋模式,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自然气候特点和资源承受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引导农户种植生长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对土壤和气候要求不高,药用价值大,市场价格理想的金银花;在金银花产业发展过程中,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学校充分激发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高校+政府+镇党委/村党支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贫困户”“五位一体”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3 高校产业扶贫模式探析——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农村工作及脱贫攻坚工作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基层党组织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斗堡垒”,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推进农村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核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开展产业扶贫工作过程中,坚持和中共蒲城县委、县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保持一致,坚持镇党委统筹主抓,村支部全力攻坚,党员干部全面参与,一村一策、因村施治,一户一策、户户不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党支部在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产业规划、产业发展及产业提升的三个阶段进行全面帮扶,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校产业扶贫模式。在定点扶贫初期,为保证脱贫进程顺利推进,充分了解扶贫点情况,调动村民热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积极探索“高校党建+联合党委+产业”联结扶贫模式。随着金银花产业的发展,产业提升成为闫家村金银花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解决销路问题,免除村民后顾之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又创新性的探索“高校+镇党委+合作社+贫困户”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学校、政府、企业、农户各方努力下,闫家村实现了从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向全县产业发展的明星示范村的华丽变身。

3.1 “高校党建+联合党委+产业”联结扶贫模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坚信党组织建设是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创新性地实施学校二级党委与镇党委结对帮扶,并且先后选派三位驻村第一书记,积极探索“党建+扶贫”模式,联结蒲城县“联合党委+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突出区域特色优势,采取“以强带弱”形式,整合各村产业资源,确定扶贫产业项目,由各镇党委引导所辖村级党组织成立联合党委,设立产业示范点,帮带弱村融入特色主导产业链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尧山镇党委联合建成闫家村金银花万亩产业基地,学校通过开展党建结对等方式强化支部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蓝图。6年来,3位驻村第一书记传递扶贫接力棒,大力推进当地金银花产业发展,成为乡亲们的“家里人”、党建发展的“领路人”、创业致富的“带头人”。

这种模式是高校与扶贫村镇精准对接发展产业的一种实践探索。第一书记通过下基层,充分了解扶贫点的真实情况,及时向学校反馈问题,联合学校党委及贫困县镇党委充分发挥高校智力、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方信息联结机制,既能调动贫困村村民热情,又能有效促进高校参与村庄治理。

3.2 “高校+镇党委+合作社+贫困户”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贫困户是主体,也是关键。高校通过联合村镇党委,一方面需要寻求县委县政府及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发挥高校科技及校友资源优势,凝聚社会力量,帮助组建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开展清产核资、流转土地、盘活村级资源资产等一系列活动。学校通过寻求资金支持,指导产业发展规划,帮助闫家村改善水利设施、扩大当地金银花产业规模、建立金银花加工工厂及金银花扶贫车间,增加了金银花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学校通过组建专家工作站,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发挥科技优势带动产业提质增效,最终通过消费扶贫的方式采购和帮助销售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另外,在产业的上游、中游及下游积极寻求帮扶融合点,甚至在后期组建电商培训教室,开办电商培训班,多渠道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以党建引领推动产业规模扩张,实现贫困户脱贫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双赢”。

在产业扶贫中,村党支部是合作社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合作社作为产业扶贫的承接载体,在高校及政府的支持下、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担负着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任务。村党支部将扶贫财政资金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通过股份分红、利润返还、就业带动和兜底保障等手段把贫困户吸纳进来,构建村社利益共享机制,形成产业链条,为贫困户提供了销路保障,免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形成了高校、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把扶贫脱贫上升为整个村庄的共同责任和集体行动。

4 高校产业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必须发挥好产业的基础支撑作用。让摘帽地区继续朝富裕地区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打造一批连续开发、龙头带动、农户参与、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构建高质量的乡村产业体系,最终实现振兴乡村产业到产业振兴乡村的转变。近年来,高校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做好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升扶贫产业链、培育产业科技人才、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未来高校乡村振兴任务仍然艰巨、挑战依然严峻。

4.1 缺乏全面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的初步引入只是第一步,只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配套、市场商品率等等相应地得到提升,产业发展才能为脱贫致富提供良性循环。面对初步发展起来的产业,如何优化品种、打通市场、延长产业链,这些都需要高度重视。目前,大部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均已初具规模,但各地多多少少均出现产业趋同、产品深加工资源匮乏等情况。面对日益增加的产量,产品深加工和市场销售一旦跟不上,那么扶贫产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就无从谈起。此外,很多高校对于产业整体发展思考不够,仅仅停留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产业帮扶层面,意识层面及执行层面重视度不高,没有站到乡村振兴的高度上去思考高校产业扶贫工作,甚至有些高校仅仅是名义上参与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参与度较低,参与面较窄,参与层次较浅。

4.2 缺乏专业领域相关高水平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逐渐转型发展,劳动密集型等低技术含量的行业将逐渐被淘汰,蒲城县金银花产业未来必然要转向高质量发展,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但相较于高薪资、高福利的发达地区,大部分贫困地区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较低,未来面临人才匮乏问题也将日益严重。加之相关高校的专业人才不能及时、连续的给予指导,导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优势及自然禀赋等不能完全发挥,进而不能完全转化为市场优势。此外,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进度缓慢以及缺乏当地的产业发展带头人、甚至是打造本土化专业人才受阻也是产业发展动力不强的原因。

4.3 产学研融合度较低,科研成果转化度不够

当前的扶贫产业基本已经构建了相对稳固的产业发展基础。乡村振兴阶段,需要真正地将这些产业做大做强,并依托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及科研人才优势,促进产业的提档升级,实现区域产业的自主发展。但是当前面临着高校优势科研领域和扶贫产业发展所需技术不匹配,以及科研成果层次较高,无法在贫困县进行转移转化,或者是转移转化过程中资金缺乏等现实问题。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科研成果与扶贫产业的融合度太低,没有深入到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以及在产业链搭建的每个流程中,双方的合作没有深入到一定层次,导致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需要脱节。

5 高校产业扶贫工作相关的对策建议

5.1 因地制宜,建立特色产业培育及产业规划长效机制

高校在进行产业扶贫时,要注重分析县域县情及具体的产业发展禀赋,围绕县域产业整体发展规划,创新产业发展的合作模式,完善合作体制机制。以培育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为发展目标,挖掘不同村镇的特殊资源禀赋,整合乡村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大产业,立足区域整体,谋划建立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在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兼顾其他村镇的经济发展,带动上游及下游产业的同步发展。此外,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农企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并坚持绿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5.2 招才引智,重视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

继续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农科人才培训模式,开展致富带头人及村级集体经济负责人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等系统专题培训,走出去学习借鉴先进的产业发展经验,重视管理、技术等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继续加大产业技术专家组选派和相关产业专家入村指导等工作的实施力度,充分发挥专家工作站成员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指导作用,定期组织对村民及产业发展的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和数量。同时,要注重对农业发展政策及乡村振兴政策的教育和指导,打造、培养一批以农民为主体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5.3 校企合作,加强高校产业扶贫的科技支撑作用

以高校为依托,充分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技技术、农业科技人员以及农业科技资金的支持,助推贫困县及村镇的整体发展水平。从高校角度来看,高校应持续加大科研成果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及转化力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广大师生赴贫困县及村镇开展科技服务及科技咨询。同时,应进一步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的作用,引导更多的教授专家团队走进产业一线,开展集中科研攻关,借助高校扶贫联盟资源优势,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增强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应创造更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施条件,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及科技成果来共同打造贫困地区产业的效益持续增长点,合理优化产业科研布局,精准增强对产业发展的科研设备及资金供给,持续提升农业产业科研能力、服务水平和转化效益。此外,政府与高校携手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扶贫产业园,提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健全科技帮扶工作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金银花发展
金银花“香溢”致富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金银花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夏日良药金银花
教师发展
OnRadicalFeminism
EmploymentAgeDiscriminationonWomen
ItIsBetterToGiveThanItIsToReceive